腾讯今天那高逼格的WE大会,都有哪些精彩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未来?
2014-11-08 20:37

腾讯今天那高逼格的WE大会,都有哪些精彩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未来?

虎嗅注:今天(11月8日)下午,由腾讯主办的、旨在展示前沿科技技术、产品、观念的WE大会甚是“高大上”地在北京北展剧场举办,在五个多小时时间里,12位来自未来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技术宅展示了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外太空旅行等多领域的创新。值得一览。如果你没有五个小时的时间坐在剧场、或趴在电脑前看直播,以下是虎嗅为你收辑的其中九位科学家(CEO)的演讲精要。内容来源于现场速记及腾讯科技


IBM全球副总裁王阳:计算的未来


王阳首先回顾了人类计算的历史。首先机器是把数字整理成表格、归档。到了第二阶段,人类采用机器语言,有了这个之后机器就能一直运行。在2011年,人类进入认知计算。这时候机器自己会学习,能够理解周边的环境。


王阳也提到了认知计算的局限。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比如美国国家实验室里的超级计算机,用来模拟人类大脑,事实上还是比人脑慢1500倍,所以科技离人脑还相差很大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每天产生大量数据,如果让机器进行学习,也不能完全达到。


接着王阳介绍了IBM的神经元芯片,也叫大脑芯片或人脑芯片。IBM做出这样的机器来模仿人的思考,有了这样的芯片之后,可以把它植入到很多设备当中。


可以是医疗的设备,也可以是到比较危险地方工作的设备,也可以放在 谷歌、IBM等等上面,而且可以把智慧注入到这些设备当中。


机器能为我们做什么事情?王阳认为这个想象空间非常大。“可以让他去学习金融,教我们怎么炒股,怎么管理财富;当然让它学习医疗,帮助我们有非常健康的身体。”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博士Daniel Leithinger:全新的人机互动实验


Daniel Leithinger表示,现在的很多触屏设备都十分无趣,因为所有的功能都在一个平面里,人类身体的其他部位根本得不到满足,未来的互动应该是全方位的互动。


Daniel Leithinger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他的一些外甥、外甥女,一年只能见一次,这些孩子希望在未来能够远距离但又可以面对面地一起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全新的交互体验设备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屏幕突然弹出一个电路板,小孩子能够在这个地方操控一下,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协作,这是跟触屏设备截然不同的交互体验。


Daniel Leithinger表示,自己现在的研究并不只局限于人跟计算机的互动,也许在未来可以直接创造一种互动环境:墙壁、书桌等等,人类都可以和它们互动,当然这需要一些更智能化的技术。


Daniel Leithinger还进一步提出了设想:平板电脑的屏幕变大一些,往外拽一下,可以像游戏手柄一样去操控游戏,智能手机折叠一下,就变成手表,这些都有可能实现,而人类更丰富的交互也由此可以成真。


最后,Daniel Leithinger表示,计算机不应该只是现在的样子,它应该能够表达我们想法,使用户相互之间的沟通更丰富。


生物感知专家、neurowear创始人Tomonori:生物感知技术如何去改变未来的通讯方式?


演讲实录:我知道你们在座的所有人看到我头上的这两个耳朵,今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产品和项目。


wetomori.jpg


三年前我成立了Neurowear公司,并研发了一款产品,这款产品叫做necomimi,研发这款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在当下的通讯条件下,利用技术提供一些全新的交流体验。


Necomimi是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我头上戴着的耳朵,这个词在日语里是猫耳朵的意思,它能够基于对脑电波的感知而产生变化,比如专注的时候猫耳朵会竖起来,放松的时候猫耳朵会放下去。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要研发一个这样的产品,其实我和团队成员曾经探讨过,未来人类之间的沟通方式会是什么形式?现在我们常用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是语言文字,二是非语言文字,电子邮件、短信、信函以及交谈都是我们常用的沟通方式。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用一些别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脸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说话的语音语调等等,其实还有一些沟通方式没有被挖掘出来,人类的大脑活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去硅谷拜访了NeuroSky公司,他们开发的CPU能够探测到人的大脑电波,这个芯片被当成一个模块内置到necomimi中。通过这个小模块,我们能够感觉到大脑里非常微弱的信号,沉思或是发呆时不同的大脑电波它都可以检测到。回到日本后,我和团队集思广益,希望围绕这个技术做些什么东西,经过讨论,我们有了一个创意,并画了一张草图,这就是necomimi的前身。


我们的研发团队有一个非常腼腆的成员,她希望创造一种工具能够表达她的感觉和情绪。这是我们的产品样机(大屏幕出现产品样机画面),一个感应器上连接着一对纸做的耳朵,这个样机可以反应我们大脑电波的活动状况。就这样,我们看到了新事物的诞生。在样机研发完成后,我们就基于NeuroSky公司的芯片开发necomini,一个月后,开发完成。我们带着成品在东京的大街上做演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兴致勃勃的试戴了我们的产品。这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两天后路透社对我们进行了采访,几天之后necomini传遍全球。2011年底,时代杂志评选necomini为年度最佳发明,一年后,我们正式研发出商业版的necomini,现在全球已经销售出7万多台,在中国也能买到。


发布了necomini后,我们经经常能收到一些反馈:你们为什么不做一个尾巴呢?于是,我们真的开发出了一个尾巴的产品,它的功能与necomini类似,通过感知用户的情绪而上下摆动。


在necomini之后,我们又开始了下一个项目,这个产品与音乐有关,叫做Mico,是一个头戴式耳机,通过识别大脑电波为使用者推荐音乐。


(对着大屏幕演示的视频)视频上的人正在投入的听音乐,这个时候电话响起,他接起了电话,Mico感应到用户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别处后,音乐自动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新产品,可以称其为“意念转盘”。还有一个叫“大脑DJ”的产品,适合聚会的时候使用,用户在大脑上佩戴我们的产品,感知DJ音乐的好坏,大家的情绪共同形成一个分数,当分数过低时,DJ就需要换人了。


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呢?大家听音乐都有这样的困扰,虽然潘多拉等流媒体服务能够提供成千上万的音乐,但是我们怎样能够不断发现动听的新音乐呢?即使一个搜索框摆在面前,如果不知道演唱家的名字或者音乐的名字,我们也不知道该搜索什么。所以我们想让音乐来找到我们,而不是让我们去发现音乐,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于是我们推出了新产品Mico,通过潜意识播放音乐,它能够探测我们的脑电波,然后推荐符合当下情绪的音乐。


这个产品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头戴式耳机和一个 苹果 APP。Mico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脑电波——用户什么时候感到枯燥,什么时候感觉疲惫,并为其匹配相应的音乐。去年我们在一个电子展上展示了这款产品,它吸引了很多音乐爱好者,他们通过这个系统体验到了全新而又符合他们心境的音乐。我们现在还在开发Mico系统,建立更完善的数据库。


Neurowear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这些产品主要致力于为物和人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渠道,在不远的将来物体会与人类建立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们研发了一款新产品,叫做neurocam,它能够基于我们的脑电波选择性的自动记录画面。


一年前,我们的团队中有一个成员说,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自动记录快乐的时刻该有多好,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够回味当天一些快乐的瞬间。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所以开发了这个新产品neurocam,现在跟大家演示一下。(播放演示视频)在使用neurocam前我们需要把手机安装在脑袋的左侧,通过检测脑电波,neurocam能够在用户高兴的时候自动启动手机的摄影功能拍摄录像。


我们现在正在研发的产品叫mononome(物之眼),它在日语里是万物之眼的意思,是人类和各种物体之间的沟通工具,比如,如果孩子吃了太多糖,糖罐上的物之眼就会告诉小孩不能再吃糖了。它能使物体有人性,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事物而生的眼睛。


未来家庭的物体也能够与人进行沟通,这会形成一种温暖亲密的家庭氛围。我们在这个产品上看到了智能家居的未来,未来家庭所有的成员都会关爱你,包括物体,这是一种全新沟通体验的开始,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


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Moon Express公司首席执行官Bob Richards:人类探索太空的未来


Bob Richards称自己有一个梦想:帮助人类成为一个多星球生存的物种,即人类不需要只是在地球上进行生活,而是需要来拥抱宇宙空间当中所有的资源,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展,人类完全有能够做到这一切。


Bob Richards指出,现在已经有一个机会就摆在面前:月球。人类应该把它看作是地球上的第八个大洲,它有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且月球有水,这意味着人类能在月球上面进行重新的能源建设了。


Bob Richards表示,自己现在的公司主要从事的就是探月观测,同时希望能够进行一些商业上的开发。


据介绍,Moon Express公司开发了一个机器人,计划两年之后进行登月探测,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登月探测并不是由政府来资助,这意味着Moon Express在从事一个低成本太空探索的研究,这将未来更多地探索太空提供可能。


Bob Richards在会上称,未来可以探索一些和美国宇航局公司合营的办法,并且联合一些小公司,帮助Moon Express登月,或者是火星以及更遥远的地方,使得这些宇宙空间也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Lumenous Co.联合创始人兼CEO Rajinder Sodhi:空气触觉交互技术


Rajinder Sodhi在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目前的交互方式,无论是触屏、手势还是虚拟现实都存在许多问题,而空气触觉交互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技术让使用者不用穿戴任何装置就能感受到虚拟物品,并体验到动态变化的物品质感。


Rajinder Sodhi首先认为,人们用计算机交流、分享,花大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是在看平板电脑。虚拟家庭、虚拟的商店、或是虚拟的宠物,这些都来自屏幕。


触摸屏是非常有力的与世界进行互动的方式,但它引起孩子视力的问题,人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将这些界面从屏幕转向物理的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一端的是物理现实,而另一端是虚拟现实,一切都在虚拟在云当中。” Rajinder Sodhi说。


他评价了目前的虚拟现实设备,头戴式的虚拟设备可以让人感受到虚拟现实。仿佛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当中。但这个技术有一个问题,比如“你感觉到前面有杯饮料,但是你伸手去拿的时候却没有”,而且这些笨重的设备不易携带。


目前,可以用手势或身体的姿势移动来玩游戏。但不能有实际物理的反馈,只只是做一些动作。


针对这些问题,Rajinder Sodhi介绍了他正在研发的一项技术——AIREAL。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在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中。


“当时他们让我去打造能够在空间感觉到虚拟的触觉,而不需要实际去戴什么东西,所以我就打造出一种空气泡,这些空气泡能够模拟各种触觉,把他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是在玩球类游戏的话,你就会感觉到球撞击到你的手。”


与虚拟对象结合,这是 AIREAL最让人兴奋的地方。Rajinder Sodhi认为,人们看到虚拟图像时也许并不会产生深刻印象,但如果添加了触觉感受,效果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World View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ne Poynter:如何通过热气球技术把人类带到太空中去


113220931.jpg


World View公司开创了适用于普通大众的低成本太空体验旅行,乘客只需花费75000美元就可以搭乘 航天 舱,在距离地球30公里的太空边缘遨游。它所提供的技术与其他商业太空旅行所采用的火箭运载技术有所不同,使用的是热气球。


Jane介绍,通过这种全新的太空旅行方式,乘客不需要经历过多培训,也无需穿航天服,只要坐在舒适的太空舱中,就能欣赏到太空和地球的美景。Jane Poynter希望让乘客像航天员一样,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中,通过窗口去亲自感知和观察这个 宇宙 。


回顾18世纪到20世纪早期的时候,人们使用热气球探索大气层的上半部,“但想要进入到太空里,我们要经过很多次测试,包括对航空副和航天器的测试。”Jane Poynter说。


Jane Poynter还在会上谈到了她曾经的经历,这与现在所创办的World View息息相关。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由科学家们搭建的人工封闭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模拟了地球环境的各种微型生态,Jane Poynter正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在生物圈2号里,有雨林、沙漠、海洋、沼泽等等,实物来源于自己的种植,空气和水也都来自内部循环。“在当时我已经和这个生物圈融为一体,我周围所生存的植物和其他 生物 都是相互依托的。”Jane Poynter也想大众通过热气球航天之旅的方式,深刻地去感知这种融入感。


谈到团队,Jane Poynter显得很自豪,“一个只有20人的小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就实现了把一个人直接送到太空边缘这件事,并且往返三次都很安全。”在未来,Jane Poynter还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努力把更多的普通人送到太空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苏运升:智能建筑对未来城市人群居住形式的改变


近来,智能家居概念非常热,出现了诸如智能插座、智能灯等很多产品,而在苏运升看来,智能家居产品只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智能建筑包裹着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主要讲内表皮,是室内部分。智能建筑的“智”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建筑外表皮与自然互动的部分,风、水、太阳光怎样通过建筑物的外表皮吸收能源、收集雨水,表皮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将智能建筑更好的从概念走向实践,苏运升在同济大学成立了名为“易托邦”的研究组织,围绕“智能建筑”的主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产品,比如“水床”、3D打印房屋“易茧”。


水床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床,它还置入芯片,接入物联网,每年推出一个新应用,甚至变成一个平台,成为一种快消品。苏运升介绍,易托邦团队希望把水床变成宜家可以销售的产品,通过家居这一级别的产品经过宜家,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之所以要让“水床”走入宜家,缘于苏运升对智能建筑发展路径的思考。苏运升认为,智能建筑需要经过四个步骤的推广:社会的(social)、技术的(technology)、经济的(economy)和政治的(polity),总结为STEP的发展路径。


在云时代,建筑的进化需要摒弃过去政府主导、资本跟进、大众接受、技术研发的传统路径,而是要倒过来,让每一个家庭能够购买的产品变成整个创新的主流,iPad和特斯拉引领科技创新就是典型代表。让“水床”走进宜家便是STEP理念的体现。


除了水床,苏运升还介绍了3D打印房屋“易茧”,“易茧”并非徒有3D打印的外壳,它真正拥有一整套自循环系统,能够独立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这款3D打印房屋将是未来五年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全新的智能建筑理念主导下,未来城市人群的居住形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类似“易茧”的智能房屋能够为人们提供完善的居住体验,摆脱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等的束缚,从而破除摩天大楼的建筑存在形式。而且房屋可以与汽车结合,成为可移动物体——房车。


在房子变成可以移动的物体后,人们的居住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在苏运升的设想中,未来的小区相当于一个书架,一个小区有很多架子,很多立体停车库,房车每个家庭买,买了以后停在停车库上,架子的技术还是混凝土的建筑,把车和房两件事分开。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人的生命可以是看作数字化的


wewangjun.jpg


人类基因里蕴含着很多信息,一旦掌握了信息的规律,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王俊表示,人类身上的DNA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从本质上来看,所有的DNA对于人来就是31个字母,这31个字母蕴藏了人未来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此它可以视为一种生命体的生物信息载体。也许未来的储存不应该是硬盘、磁盘、光盘,而是DNA。


王俊称,通过分析藏在DNA里的信息,人类可以知道很多事情,例如曹操墓里面到底是不是曹操,客家人是不是中原的后代……总之,这些信息可以告诉你是怎么进化来的,在一个环境里面会有怎样的生理反应,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你生病了。


有人会问:“我的基因糟透了,我能不能想点招,改一下?”对此王俊表示,已经有人开始做这样的尝试,而且已经有成功的案例。


对于未来,王俊提出这样的畅想:器官坏了,用3D打印的方式做出来;希望青春永驻,就把此时此刻的生命信息保存纪录下来……这些都可以通过破解基因信息实现,而这也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生命的规则。


脑机接口专家Jose Carmena: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挑战和发展前景


脑机接口是一项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技术,为了帮助有障碍人士,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到这一领域。Jose Carmena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简言之就是用机器来连接大脑,通过设备读取到的大脑信息来控制机器。这项技术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中风病人可以利用这项技术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


临床的需求是这项技术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家目前在攻克的方向是如何获得脑部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转化,再把转码后的信息变成具体行动,概括来说就是把思想变成行动的过程。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未来有一天,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做更多事情。


脑机接口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嵌入式,二是非嵌入式,嵌入式需要在人脑中植入设备,这种方式让很多人感到担忧,作为脑机接口的专家,Jose Carmena对这种担忧表示理解,但他同时认为,这种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宝贵的。


Jose Carmena认为,脑机接口的市场非常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耳蜗,这个20年前开发的技术能够帮助聋人重新获得听力,虽然设备简单却有非常大的市场,虽然耳蜗实际上并不严格属于脑机接口的范畴,但这一市场现象足以说明脑机接口技术的广阔商业前景。Jose Carmena介绍,目前,脑机接口市场已经达到65亿美元,到2018年,这个市场可以达到107亿美元,市场规模非常庞大。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面临两个技术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把设备植入大脑,并且保证这个设备能够在使用者几十年的整个 生命 周期正常运作;第二个难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从病人大脑中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解读。为了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脑机接口的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攻克这两大难题。除此之外,如何能够让外界机械拥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研究者们在努力的方向。


Jose Carmena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名为BMI的脑机接口设备,他们称其为动作假肢,可以帮助解码脑电波,现在,Jose Carmena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事事们正在研究,如何基于BMI在机械与大脑之间建立沟通的回路。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推动这一工作。Jose Carmena认为这一技术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现在它已经进入到人的精神健康领域,未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好处。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