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反思西少爷:名噪一时催熟品牌,义气与契约不分都是年轻犯的错
2014-11-17 11:26

创业者反思西少爷:名噪一时催熟品牌,义气与契约不分都是年轻犯的错

西少爷原创始人宋鑫和西少爷CEO孟兵之的纷争,上演了现实版中国合伙人的对决。类似案例事关每一个创业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该怎样解决?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我们前期该做怎样的工作?同为创业者,我对西少爷创始决裂有以下反思。


西少爷创始人纷争都是年轻、非职业犯的错


先说一个题外话。正在热播的《红高粱》接近尾声,抗日成为这阶段最主要的情节。在第54节(若有错请纠正),余占鳌与花脖子、黑眼三方相约去攻打小日本塚本部队。结果各方出发后,只有余占鳌到了,而其他两家故意在路上拖延,让余占鳌先打。这个时候,县长朱豪三获知消息后火速支援。


在第51节还有这样一幕:塚本佯攻余占鳌及朱豪三部队,塚本先是派出了一只由汉奸组成的护国军。在余占鳌的吆喝下,护国军“投降”了。这下余占鳌一伙儿高兴,缴获日式武器,乐成了一团。这可是塚本拿下余占鳌的绝佳机会。行进途中的朱豪三听了之后,觉得不对劲儿,于是马上决定把自己的队伍都掩护起来玩消失。结果,塚本判断不能再打余占鳌了,怕被朱豪三从背后袭击。


说着西少爷,咋就说红高粱去了呢?


大家先感受下红高粱里两拨不同的力量,余占鳌、花脖子、黑眼都是土匪,在一起就是个团伙,土匪怎么都改不了土匪的命;而塚本和朱豪三都是职业军人,他们是有核心有团队的。


土匪在关键时刻总是想着自己那点眼前利益,结果一时的表现和应对方式随时都可以把自己送命;而职业军人,则能总是保持头脑清醒,做出最明智的判断。区别就在这里,在不同的情景下职业与非职业做出的本能决策完全不一样。土匪总是用义气和个人恩怨作为判断事情的标准,而职业军人则以大局和事实环境作为判断事情的标准。


现在说来,大家应该明白了说西少爷怎么要说红高粱了。西少爷那点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了也复杂。但总结起来也就出在:都是年轻、非职业犯的错。创业团队核心团队匹配必然有核心有主次,有共同目标和行事原则。否则,必然成其不了有战斗力的团队,顶多也就是一个团伙。


宋孟二对决:宋鑫输了气度,孟兵赢公关


率先发起讨伐的是宋,见招拆招的是西少爷现在的核心团队孟兵三人。很显然,宋的表现是急眼后的气急败坏情绪多而陈述事实少,孟团队则是沉着冷静有理有据。宋输了气度,孟则貌似打了一场漂亮的公关仗。其实,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输家对决。


从公关上看,拿家底拿人的基本面说事儿,必定无赢家。话说,家丑不能外扬嘛。宋说孟赖账,孟说宋诋毁,都是在道德层面过招。不明真相的多数人,都会考量这两位小哥“人品”的问题。你跟什么样的人吵架,也就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看看很多商业上的对战,都会有一个默契,都会拿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打,比如价格战、促销战、舆论对峙,很少互揭家底,揭家底往往是毁灭行业或者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这是其一。


其二,从事传播工作的朋友都应该明白:一条负面传播带来的损害是不能用回应来弥补的。负面一般是发起事端的,传播往往更快,本身负面或攻击传播力就非常强,容易占据先入为主的优势。前面看到负面传播的人不一定能够看得到最终的回应,看到最终回应的人则一般都会了解前因后果。回应所起的作用可能只是前者的危害能量的十分之一。所以,才会有黑公关盛行,一般都能屡试不爽。宋孟二人一出手,必然对双方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从利益上看,宋依然拥有西少爷30%股份。这个股份数还是非常大的占比。即便将来融资逐步稀释,宋的经济利益仍然能够水涨船高,获得不错的回报。把孟置于难堪,也是将西少爷放在了一个不义的位置。宋能够把自己的30%的利益置于不顾,这点让本人十分费解,况且也算是自己的心血。


这样分析来看,宋完全是不顾一切了,他知道孟会见招拆招,孟不回击必然是不行的,他不回击,西少爷及孟个人都会遭受极大的名誉损害。因为,宋使出的是致命的一招。


这里,请允许我有两种猜测。猜测一:宋扮演江湖侠客替其他众筹参与者把钱拿回来。但这事儿极其不靠谱,当你把这件事情捅给媒体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他们的众筹本身也是股权投资,要拿回钱的事儿也是不太成立的。猜测二:宋希望借此炒作自己的新西少爷。很难排除有这种嫌疑,但他这种传播建立在一种不好的事情上,总感觉怪怪的。所以,宋几乎干了一件对自己和新西少爷几乎不会有加分项的事情,让人非常费解!


合伙人之间义气与契约孰轻孰重?


土匪有个特点,就是十分看重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余占鳌站在战壕里了,依然对着身边的张副司令说:我们混江湖就是一个义气,花脖子他们会来!而实际上,所有土匪的哥们义气在利益和私情上就是个屁。


回到宋孟二人对决,我们来看事发当时的一些情形。团队怎么就可以轻易把一个占股极高的人踢出局?一个能够自立门户再开几家新西少的人不会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也未必一定是好吃懒做。这对西少爷来讲,无论品牌声誉还是将来融资上市都是极大的隐患。非常不解!


而宋作为在创业前期应该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而且股份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的人,可以轻易被扫地出门。这也是一个创业者不该有的地方。也许是宋自身的因素,也可能是团队一直就没有形成一个主次,所以才会有谁都想当老大的可能。再次表示不解!


再说众筹这件事情,各自刷完脸就打款了。按理讲都是应该有投资协议的,如果有投资协议,哪里会来刚投几个月就要退款及要打款凭证之说。那这里面可能有一种情况,就是几个创始人给众筹股东代持了;如果没有代持,那就更扯了。

创业合伙及投资,所有的前提都是对一个看好的项目进行投资。投资就是要获益,要获益就得有利益保障。所以,联合创业人加入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契约,自身的成长要跟得上团队的需要;加入了团队,就默认你是开启了最好的状态、全身心的投入;而花钱投资更是如此,真金白银进去,将来也是要真金白银的获得回报。这就更需要契约,而不是彼此以为的信任就足以保障。


在创业及投资面前,人为小兄弟情义为小,契约和规则为大。有进入门槛,也要有退出机制;有福如何同享,有难如何同当,丑话说在前头,好话不必多说,都应该有所界定。无疑,西少爷这次创始人风波应该是所有创业者将来都要杜绝的。


80、90后创业者从西少爷纷争中得到的启示


说实话,我作为创业者,自然很羡慕很多项目都能够快速走红、能够很快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但个人还是非常理性的对待这件事:能不能出名,顺其自然,功夫到了火候到了,名利名利谁不在意呢,可那不就是最后的一个结果嘛。


成名要趁早——这句话不知道坑了多少年轻人。很多人经常在我面前讲:你得快速让品牌火起来,这样反过来带动你的销售、推进你产品的迭代、团队的完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言论左右了很多人的思想,看到别人一做得不错就问是怎么营销的。其实,在我的观点里,品牌就如人的一生一样,出身、成长、起落、病老都是一个品牌必经之路。只有经过时间,才能成就经典。一句话,品牌是干出来的,干的过程就是品牌形成的过程。自然,也就不是忽悠出来的、宣传出来的。


现在80、90后创业者都有一个共性,把火起来当成是头等大事,而忽略了火起来后怎么沉淀的问题。一是经营上的沉淀,二是人的沉淀。品牌红了以后,如何在产品基础、服务能力、供应链能力上跟得上?人红了以后,如何才能保持决策不冒进、处理好团队及内外部的关系?这些事情,我想没有外部人可以教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拿过来就可以用。只有我们在实践中多点平静、放长一点眼光才能更加理性的对待。


我们的现实环境就是这样。众多所谓“大咖”包括很多上市公司的CEO、投资人都在鼓吹90后就是未来、80后又怎样了。鼓吹没有错,因为这些人也是在营造有利于自己的氛围、引领时代趋势。


可是,他们并不能替我们去走路,不能替我们如何处理团队的关系,不能替我们去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无论我们这些创业者被塑造成怎样的天才,我们依然得去后70后、60后在的现实夹缝中求得生存,我们依然得去面对70、60后的合作者或是同事。这些过程,没有什么可以缩短我们行走的路径。


那我们来看宋孟两位哥们,从最开始的“码农”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CEO、合格的创始人,这成长的道路必然是漫长的,过程也必然是曲折甚至是血腥的。一个CEO、合伙人该如何处理团队的关系、企业对外的公共关系,跟他们写出的代码一样,同样富有逻辑,同样是一门专业。很显然,Ctrl+C和Ctrl+V可以复制代码,却复制不了人生路上必经的旅程。这每一步都充满惊险,很显然不是那年轻气盛和哥们义气可以解决的。


恰恰是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创业者更加的理性去看待。没有谁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取得得了一生的传奇,没有任何一个创业者不是在荆棘中前进,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会走得轻轻松松。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创业者名噪一时,去看待创业者的起起伏伏,去看待创业者的无声无息。


文/每时茶秦海,来自微信号i-qinh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