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酷联”解体,千元机崛起,精品高端路线是失策?
2015-06-08 10:45

“中华酷联”解体,千元机崛起,精品高端路线是失策?

国内手机厂商在经历了2014年的攻城掠地和今年年初旗舰机的发布之后,近期又将产品和营销的重点转向了千元机。锤子、小米、魅族、华为开始在千元以下的入门级市场展开新一轮厮杀。加上乐视、360的加入,国产手机厂商大有回炉千元机市场之势。


这与国内厂商纷纷对外表态为了追求营收和利润要减少千元机新品发布和竞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华酷联”解体:联想、中兴已然跌出中国市场四强?


首先从国内手机市场看,今年的第一季度,一直高速增长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季度下滑,这无疑让目前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国内手机感受到了竞争的惨烈和压力。尤其是苹果iPhone6和iPhone6 Plus的上市,虽然距今已经8个月有余,但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其在中国手机市场的势头依然未出现明显的减弱迹象,位居出货量首位,与此同时,三星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的表现也超出了其前代Galaxy S5,这些均让国内手机厂商的中高端机型要想获得可观或者预期内的市场份额以保证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变得艰难,此时,以千元机保住或者促进市场份额的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现实。


要知道,经过去年国内手机市场的血雨腥风,传统的支撑中国手机市场的“中华酷联”已经解体,其中联想和中兴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然跌出中国手机市场四强之外。而中兴是去年首先提出要走精品和高端路线的手机厂商,但实际的结果并不理想,所谓前车之鉴。所以当今年竞争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之时,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既然在高端上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不如回到千元机市场先保市场份额。


千元机崛起


据Counterpoint的统计,在今年4月份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前10的智能手机中,中国厂商只有两款手机进入此榜,分别是位列第5的红米2和第9的红米Note,而这两款手机均在千元以下。而鉴于该两款机型所属的小米的销售几乎是在国内市场,且其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以13.1%的市占率仅次于苹果的15.7%排在第二位。加之排名第三的华为手机的销量中也有接近60%左右的机型为千元机,可见,千元机(或者是低价)才是国内厂商应对苹果、三星在国内市场高端施压和整个国内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惟一有实质性效果(至少保持市场份额增长)的手段。小米、华为尚且如此,其它国内厂商有何不跟进千元机的理由吗?


2015年第一季度TOP10智能手机销售排行.jpg


国内厂商海外市场品牌知名度不足


再看海外市场,正是由于上述国内市场的压力,国内厂商纷纷将海外作为缓解国内市场增长压力的第二战场,那么这个第二战场的形势和特点如何?国内厂商的突破口或者说增长的动力又在哪里?


同样是Counterpoint的统计,去年在由亚太(包括中国)、欧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北美市场组成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三星在上述5个市场中的3个市场占据首位(以销量计算),分别为欧洲(市场份额为35%)、拉丁美洲(30%)和中东/非洲(46%),另外两个市场的头席被苹果占据,分别为亚太市场(16%)、北美市场(37%),相比之下,在上述5个市场中,纳入市场占有率统计且最高的是,亚太市场为小米(市场份额为9%,为排名第一的苹果的接近1/2);欧洲市场为中兴(市场份额3%,仅为排名第一的三星市场份额的1/10);拉丁美洲为中兴(市场份额为5%,仅为排名第一的三星的1/10);中东/非洲市场为华为(市场份额为7%,仅为排名第一的三星的1/6);北美市场为中兴(市场份额为5%,仅为排名第一的苹果的1/7)。


全球各区域智能手机出货排名.jpg


值得注意的是,从前述Counterpoint今年4月份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前10的智能手机统计中,苹果的iPhone6、iPhone6 Plus和三星的Galaxy S6、Galaxy S6 Edge占据了前4位,而这些均为高端机型。即便是排名在红米2之后的苹果和三星的机型也均是前代的高端机,例如苹果的iPhone 5S(排名第7)、三星的Galaxy Note4(排名第6)、三星的Galaxy S5(排名第8),而这些前代旗舰机的价格与目前我们主流旗舰机的价格(3000—4000元)相当(即便如此,用户宁可选择前代苹果、三星的旗舰机,也不选我们主流的价位相当的旗舰机)可以看出,即便是千元机,也仅有小米一家国内厂商的手机在销量上进入到了前10的位置。加之国内手机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海外市场远不如在国内市场,意味着国内厂商先不要说营收和利润,即便是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我们国内厂商主攻的拉美、中东/非洲市场。


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近期国内厂商之所以重新回炉千元机,是国内市场承压和海外市场解压看似主动确是无奈的选择,背后反映的是国内手机厂商无论是在手机价值的创新,还是品牌溢价的塑造上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