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媒体同行、投资圈的朋友吃饭,大家聊到周鸿祎,共同的感觉是觉得他最近和以往有些不大一样,他看起来有些急躁,有些反常。于是,我写了以下这篇文章。周鸿祎是我一直很欣赏的人,而雷军也是我很钦佩的企业家,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来看,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周鸿祎最近看起来有点不太对。
这是一个有着充分表达欲和攻击力的企业家,但是从2014年1月到2015年初,他进入了一个明显而罕见的沉默期。他甚至把公司核心的安全业务全权交给了总裁齐向东,自己退而成为了一条产品线的负责人。但是进入5月以来,他又变得异常高调,他的一言一行看起来好像他还是当初那个试图挑战腾讯的小创业者一样——极端的价格以及着了魔一样在各种场合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当然,他还动不动就向团队发飙。
他甚至说服了360的股东们,以支持他将公司私有化,这个消息在昨天被公布。很显然,如果重回A股的话,他将获得更为充裕的资金来发展手机业务。与很多二次创业者一样,他认为只要他倾尽所有,他也许就可以抓住当时失去的机会。
两个问题:从突然沉默到频繁发言之间,发生了什么?以及,他到底失去了什么?
在周鸿祎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雷军一直是他重要的参照物。在他进入互联网的第一年,他便经人介绍认识了雷军,周鸿祎曾向媒体回忆两人相识的场景,他对雷军是“很长工夫的仰视”。两人有着相似之处,年龄相仿,同是湖北老乡,同是技术天才。但两人性格和行事风格又极其不一样,雷军是守正出奇的人,总是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出发,善于生存,善于合作,但不善于抢夺和征服,内心瞻前顾后;而周鸿祎正相反,他的性格中有更强的攻击性和赌性,内心偏执、激烈,他习惯把握机会并孤注一掷。
两个如此不同的人竟维持了十几年的友谊,雷军还跟周鸿祎共同投资过一家游戏语音公司。他们对互联网的趋势有着相似的观点,但是对于如何做产品,对于巨头是结盟还是攻击,持不同意见。3Q大战之后,两人关系渐冷。
雷军先发,周鸿祎后发,而周鸿祎后发而先至——这是这个故事的前半段
当雷军在金山试验做电商做网游,纠结是否应该离开时,周鸿祎已二次创业,成立360。每一次的繁荣都需要有人扮演反派角色,他是被时代选中的人。2011年,360登陆纽交所,周鸿祎意气风发。360上市当日市值39亿美元,同年夏天,雷军创办小米整一年,小米估值不到3亿美元。
那时候周鸿祎眼里的对手是BAT,他经常对媒体表述的一个观点就是“360要颠覆巨头、颠覆垄断者。”后来,他为这句话付出了代价,巨头们很快开始彼此结盟,在360面前竖起了一道资源和资本的墙,他们用坚壁清野的方法来打击这家公司。他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扰是,灵巧的360正在逐渐变成一家大公司,其中不乏内部斗争,它离周鸿祎想要的特种部队越来越远。
与此同时,一个出人意料的对手正在逼近——落后他许久,也沉默了许久的雷军突然杀过来了,不仅迎头赶上,而且速度跑得比他还快——2013年8月,360市值突破100亿美元,几乎是同一时间,小米完成第五轮融资,估值100亿美元。
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当时周鸿祎的状态。这名骄傲的战士一定在想,小米的超越无非是偶然的,小米的打法和精髓有那么难以掌握吗?之后周鸿祎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证实了这一点,他说,他是当时唯一看好雷军模式,也是唯一一个看破雷军模式的人。
他看准了趋势,但没能坚持,在特供机失败之后,他一度放弃了手机,直接转向了智能硬件的开发。周鸿祎很后悔,他说错在他当时“一念之差”。
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对互联网的判断和对小米的轻视,在当下做出的选择是——跳过手机直接卡位智能硬件,跳过手机去做手表、路由器、随身Wi-Fi。要知道,当时的人们都在议论物联网将是十倍于互联网的规模,因此周鸿祎想的是,既然看懂了小米,看到了手机之后智能硬件的爆发趋势,为何不干脆从物联网上直接占据战略高点,再造一个十倍于现在的360?
从结果来看,他太着急了。360所推出的一系列硬件产品,没有一款大获成功,当然,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像小米手机一样的成功,它们甚至没有给360的市值增加太多溢价。但公允地说,并不是周鸿祎做得不好,而是整个行业太慢了,物联网的爆发速度要远远慢于周鸿祎的预计。
在经历了一系列试错之后,2014年后,他开始变得沉默,他多次向公众表示他正在反思和重新思考,这种探索对他而言,似乎是他的第二本能。他在去年底接受采访时说了以下的话:“我过去也许太贪心了,试图去做了太多的事情”、“我不懂人、不懂人性”,他还说,“2014年我在想,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做行业里的第一产品经理?还是说要改变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这些话显得异常真诚。
然而,当一名上市公司CEO开始公然坦白他的困惑和自我质疑,这往往不是什么好兆头。2015年1月,360市值跌至75亿美元,而小米完成了其第六轮融资,估值45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
周鸿祎一直是一个善于借势的人,他习惯开快船,但奈何水流还太慢,他善于高速冲浪,但他始终没等到一个大浪袭来。于是,在2015年,他又被迫重新回到了主流的手机市场,但此时他已经跑了别人路程的两倍,气喘吁吁。
几天前,360发布了一篇典型周氏风格的攻击力很强的营销文案,文案中公布了大神手机和红米的多个对比,说大神卖一台亏45.58元,而红米2A卖一台赚144元。在这篇文案中,他也回顾了自己一年多的心路历程,他用调侃的语气说,“我又后悔了,千万不要做手机,真的很难的,我被耍得像猴一样”,这固然是他在攻击对手,其中也不难看出他进入这个行业之后的无奈与自嘲。
事实证明,恰恰是保守的雷军踏中了移动互联网的节奏
今日的雷军看起来风生水起很是得意,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慢、他保守。如果雷军第一步就做智能硬件,做路由器和智能电视,他会死得很惨。而雷军选择了在手机极具规模之后,再涉足其他产品,而当他发现小米路由器和小米电视进展不顺之后,他第一时间就立刻收缩了。他迅速转变了策略,开始和整个硬件产业合作,用投资的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在领导行业和分享行业之间,他保守选择了后者。
原因之二,雷军做手机,是将手机当作消费品而非互联网硬件来做。智能手机有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智能化或者说是互联网化,第二个趋势则是消费升级,让用户以更高的性价比获取更好的服务。而雷军的幸运在于他主要把握住了后一个趋势(至于这种趋势还会延续多久?未来是否仍是一种优势?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进入人们视线的这二十年间,周鸿祎几乎是一路高歌猛进,顺风顺水。他历史上的“不成功”其实只有两次,一是当年被BAT联手绞杀,但这个“绞杀”恐怕是意料之中的,他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乘机壮大了360;而小米和他的战争虽然是无声的,但某种意义上带给他的挫折感更强。如果说他今天沉默而又急躁的状态有什么心理上的症结——或者可以叫“心魔”,那么这个“心魔”不是雷军,而是一种“看准而又错失”后的不甘;一种曾经不停超车,但首次被人从背后超越的焦虑。
他着急想找回这个世界,重新找回秩序。这种“看准而又错失”的不甘,能否成功逆袭?这一点没有人知道,毕竟今天已没有当初的战略机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他的竞争对手,从魅族到华为到锤子都在使用小米的打法,周鸿祎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那种被人从后面赶超的焦虑,已随着5月6日发布“奇酷”手机品牌的那天开始释放,因为,他又再次站在了挑战者的位置上。
关于作者:《财经》杂志记者宋玮,公众号:Lat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