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转载经纬创投公众号,文章内容首发于中国企业家。
2015年给了中国创业者最眼花缭乱的幸福感,新机构林立、高估值频现、拆VIE回归A股,一揽子新玩法扑面而来。套用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下的创业环境里,创业者的想法更容易获得资本的支持,但泡沫之中一招不慎,也可能留下一地鸡毛。
今年刚好是我做投资的第15年,站在眼下回观我的职业曲线,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内创业投资过往的微缩。2000年3月7日,我加入了中华网投资部,入职仅一周,就遇到了纳斯达克崩盘、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华网是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公司裁掉了近乎三分之二的员工,我就在被裁员的行列里。不过彼时中华网手中握有上市及定增募到的几亿美金,在短暂的恐慌后,公司高层决定中华网将向投资主体的方向发展。遂召回投资部成员,在“被裁员”一周后,我又回到了中华网。
在此后的四年里,我代表中华网与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进行过谈判。中华网是那个年代的金主,当时的中华网投资部,江湖地位类似于现在腾讯战略投资部。彼时国内美元VC的规模大约在几千万美金的规模,我拿着中华网的名片,感觉比任何一家VC都要牛气。那是中国互联网投资整体冷清的四年,我们以极便宜的价格谈过收购网易、新浪、艺龙、携程。但这些交易由于林林总总的原因都未能成行,中华网则在SP与游戏领域,进行了密集的布局。
那时新兴的SP业务救起了一片惨淡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以四大门户为首,中国互联网产品纷纷开始推广彩铃、手机笑话、美女图片等收费服务。中华网也通过收购SP业务实现了盈亏平衡,公司甚至考虑通过一系列SP业务,打造一个SP无限的概念。
在与掌上灵通谈收购的时候,我认识了掌上灵通CEO杨镭。2004年掌上灵通上市后,杨镭邀请我加盟了掌上灵通,依然负责投资业务。2004年盛大在美上市传递了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号,2004年底至2005年初,掌上灵通、TOM在线、空中网、华友世纪四家SP概念股登陆纳斯达克,国内的创投圈也随之回暖。
时至2006年,SP概念崩盘,泥沙俱下,我又一次遭遇了“被裁员”。这一年是中国VC圈风起云涌的一年,红杉中国、北极光创投、宽带资本等都在2005年-2006年相继创立,经纬中国则在2008年成立。某种程度上,这几年奠定了今日中国创投圈的基石。
而我则在“被裁员”两周后,幸运地遇到了张颖,并加入了中经合的投资团队。彼时中经合是一只规模不大的基金,但是我们投出了如爱康国宾、3G门户等案例。两年后,我们的小团队共同参与创立了经纬中国。
2008年经纬成立时,我又一次撞上了经济危机,资本市场下行。彼时大家的投资都很谨慎,我们却在移动互联领域进行了凶猛的布局,那时候业内对于我们的投资策略也有很大争议,不过从目前的结果看,这些公司中的绝大多数都为基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很多人问我,“Harry,今天创业公司的估值这么高,你会不会焦虑?”因为亲历过周期的起伏,经历过狂热到雪崩的颠簸,所以看到今天这样的高估值,担心下一个时点泡沫会突然的破掉,焦虑是必然的。但也正是因为经历过几次崩盘与起伏,我更清楚要抓住市场的高点与低点,做当下最有效率、最正确的事。比如在今天的市场高点,投资人应该做的事,是帮助被投公司融到尽可能多的钱,这样在系统性崩盘后,创业者不仅可以熬过严冬,更有充足的资金去打败竞争对手。
就像此前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投资,对于O2O、企业级服务的布局,经纬一直希望能在投资布局上可以多看半步。在未来的2-3年,我们相信企业级服务领域,依然会跑出优秀的公司,而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等也会是经纬重点关注的领域。在社交领域,我们坚持不扎堆的投资原则。因为能否取得持续性的发展,才是社交产品的核心要义,今日活下来的社交东西,无论是微信、陌陌抑或YY,都是能沉淀下来的产品,是用户每一天,或者一年下来都会用的产品。
几天前,我和朋友聊起现在印度的投资市场,眼下尚处于萌芽中的印度创投圈,就像10年前的中国市场,创业者对资本懵懂,大把可以从海外借鉴的成熟商业模式,大片的蓝海和商机。10年前的中国创业者们,常对照着硅谷模式,Copy to China,而今天的印度市场则在Copy from China。
反观国内,今天在国内做投资正变得越来越难。今天的中国创业者已非昨日,他们不再需要投资人手把手的辅导。10年前,一笔估值2亿-3亿美元的交易已是惊动业内的天价,但放在当下,这只是一个常见的B轮交易的规模。对于投资人来说,赚钱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了。
不过换一个角度观察,与更加成熟的创业者合作,赚钱也正在变得容易。比如当下热议的拆VIE操作,中国的市场日益成熟与人性化,监管者力推新三板与注册制,给了互联网公司一个可能弯道超车的机会。而这可能还只是过渡性的制度,未来政策上也许会允许某些特殊类型的人控制的、落地在特定区域的特殊股权结构公司,直接对接新三板。这些变化让人兴奋,但另一方面,拆VIE回归,会面临着锁定期、流动性等潜在问题。如果在十年前,创业者面对这样的资本格局变化与选择,多半是茫然无措的,需要投资人给出明确的选择建议。但是在今天,我的工作是给创业者一个平台,带他听监管机构的声音,带他见尽可能多的券商,创业者会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
今年市场中的另一大变化是并购变多了,如滴滴快的、58赶集的合并,大型的并购交易正在频现,这在未来也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尤其一些网络效应特别强的公司,像滴滴、快的绝对是1+1>2的效应,因为所有的需求和供应都在一起的话,突然会爆发非常大的威力。所以打到最后要合是很有道理的,大家觉得不合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就是你比我大,我比你大,到最后还是钱的问题。只要股份比例或者价格上能谈得拢,尤其经过滴滴、快的之后,大家觉得不应该永远敌对,所以撬动了行业中更多的人愿意谈判,能否谈成是另外一回事,起码今天大家比以前更加开放了。
但面对这样的合并,舆论常常会给出相对悲情的色彩,一些媒体会认为类似的交易是一方的失败,或者是无奈的妥协。其实商业PK中的合并不是什么失败的问题,滴滴与快的此前进行过12次高资金投入的PK,这是在美国的市场中绝不会看到的竞争。
滴滴和快的在打了12轮之后,发现谁都不能把对方打死,任何精明创始人都会做出精明的选择。其实大家会看得到,合完之后整个公司的布局拓展了很多,投资人愿意把更多的钱放进公司,因为打仗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谁会是赢家,所以不敢放很多的钱,合并后公司的价值提升了很多。
中国的创业者有很强的赢的欲望,这样的动力支撑着他们会打到最后一刹那。而美国的创业者在这个问题上相对理性,他们会认为商业的本质是收益,做了10家公司统统卖掉也是一种成功,也许等到下一个十年,中国的创业者心态也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