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机票,后来是苹果笔记本电脑,再后来干脆开出账号索取现金。” 京东与阿芙精油的事件尚未理清,近日又有一位被京东拖欠40万货款的服装类供应商向记者爆料称,他在拒绝京东运营小二的“代购”请求后,突然遭到账期拖延。在此之前,他为了拉动店铺的流量,已经向京东运营小二支付了接近7万元的财物。
而这已不是第一次在互联网公司内部爆出腐败的声音了。去年有淘宝的“小二”和阎利珉(可读《阿里腐败“罪人”阎利珉,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事件、还有百度反腐。而任正非更是在1月14日的董事会自律宣誓大会后,把目前公司的管理重点定调为“反腐败”:“公司最大的风险来自内部,必须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有利于大家团结合作。”
如此看来反腐难道真要成为TMT行业的新主题么?
京东的“灰色空间”
其中有趣的是,据京东前员工透露,这些"运营小二"手中的免费资源,是用来给反馈给供应商,比如给他们机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促销活动以拉动顾客流量,“有些活动运营小二只会告诉部分的商家。至于如何选供应商,从理论上说,销量好的优质商家是主要选择对象,但也不排除‘关系好’的商家。”
也就是说,本是回馈性质的流量入口,最终成为了“小二”个人的私人货品。
虽然京东的《开放平台防贪腐规定》、以及其与供应商和卖家签署《反商业贿赂协议》中都有说明,“规定合作方不得行贿,有监督举报的权利,并协定当年交易额的30% 或10万元违约金作为反腐败赔偿额。”但实际上在中国这样商业信誉近似于0的环境下,供货商同样会考量自己的KPI和ROI回报率,只要利润合理,这种灰色空间是企业乐于触动的。
反腐其实只是表象
从新闻与抓眼球的角度,“反腐”事件不无冲击力。但事实上腐败只是公司问题的表象之一。
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腾讯与阿里巴巴的“20000人”诅咒,现在轮到百度了》文中谈到,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说:
这三年来的管理要点讲的都是人均效益问题。不抓人均效益增长,管理就不会进步。因此一个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当然,这不仅仅是当前财务指标的人均贡献率,而且也包含了人均潜力的增长。
进而KPI带来毛病便凸显——内部资源消耗、员工行为是KPI取向而不是创新取向。大公司很难废止KPI,但阿里与腾讯的实践都表明,KPI不是一种指向创新的考核手段。KPI,突出表现了互联网公司本质与大公司管理必需的冲突。
大公司有20000人诅咒,而发展中的公司同样有着自己“步伐诅咒”,即公司扩张规模快于自身的管理能力,通常的形式则为:工作一两年的员工赶鸭子上架成为管理数十人的部门经理甚至总监,而手中的预算亦超出了以往所掌控的范围,而这时除了腐败外,管理能力缺失,产品无法管控,渠道混乱更是公司失败的核心。
一例,如24券的倒闭,《杜一楠:24券缺的是自我造血功能 》便对这种“’步伐诅咒”有所描述,认为“半年中,24券业务从20个城市扩张到102个城市,整个公司规模从300人猛增加至4500人”这一过程中的运营和产品管理的缺失最终造成了公司的陨落。
另一例,则是凡客曾经出现的“仰望星空”专题,因为出现了国家领导人的头像而紧急下架,对此陈年则在私下聊天时表示,由于公司扩张太快,许多事情的决策根本不会经过自己,甚至许多都是过百万的单子。而后陈年在《凡客五周年致全体同事》中谈到:“若要凡客基业长青,好大喜功自我膨胀是最大的敌人。”
至于办法,任正非在2007年搞了一个“七千人大辞职”,而马云在2009年底宣布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集体辞职,转变为合伙人,重新竞聘上岗。这不去年又对各部门老大来了一个大轮换。
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为“科技门”(kejimen),欢迎关注、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