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这份演讲是上周末华兴Alpha(华兴资本旗下早期融资服务平台,主要针对B轮之前的创业公司提供FA服务)针对创业者做的一个培训,主要是向创业者介绍目前国内的二级市场的基本情况,包括如何选择新三板或者是创业板,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现状,如何搭建以及拆除VIE,对创业者的机会、现在的风险等等。主讲的两位嘉宾分别是华兴资本副总裁白洋以及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魏山巍。两位长期从事二级市场相关工作,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次培训一共有两部分演讲,但为了阅读体验(你确定你能耐得下心思看完2万字的文章吗)以及照顾绝大多数的读者,我们选取了对创业者和互联网从业证可能更为实用的偏普及性质的白洋的演讲,而没有放上相对更专业的魏总的演讲,当然,如果有需求欢迎留言索取。
再次提醒,演讲非常长(1万字左右),一次性可能看不完,但一定要收藏。
白洋:谢谢各位能够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和大家聊一聊A股方面的话题,我之前在海通证券也做过,我们做二级市场的研究,和大家所属的创业阶段,从原来的状态来看,其实相隔还是比较远的。近期有一本书《从零到一》比较火,很多公司出现了确定的一之后才真正走到二级市场,才进入到二级市场研究员视线当中。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边界
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间隔,VC和PE主投没有上市的公司,这些没有上市的公司在自己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或者达到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利润之后,有可能来到了上市的层面。这些时候进入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视线当中,但是这种结构在三五年前产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变化,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在过去的一个时段,整个A股市场IPO机制不是特别通畅,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含义是说我们把监管层出于人为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心态,它限制了很多在初期没有利润的公司上市的可能性。
第二个就是市场还是有很多人为政策的影响,市场如果不好就把IPO停掉,等投资者热情慢慢回来,我再把IPO慢慢放松。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很多公司即使是达到了一定利润的规模,即使是达到了有可能上市的状态,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通过IPO这个渠道去上市。
这就造成了很明显的估值差距,已经上市的TMT公司这个行业估值PE30倍到40倍状态,没有上市的公司业务差不多、质量差不多,就是10多倍的PE。有一些公司以蓝色光标之类的公司为代表,上市之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提出了他们的一套发展逻辑,就是要依靠并购。他们利用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异,比如我现在30倍PE并一个10倍PE公司,这个过程中给的不完全是现金,是发股票。等于是利用了PE的杠杆,把没有上市的公司并到我上市公司的体系之内,是多方面共赢的结局。没有上市的公司一定程度上拿到了现金和上市公司的股票,相当于找到类似上市的一个路径。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把自己的规模做大,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是本来30倍的PE,对股东的摊薄不省比例,其实是增厚高于摊薄的。
就是说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这样的并购越来越多的找到未上市公司给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渠道,刚开始二级市场投资人对于这个东西是将信将疑,他觉得这个东西靠谱吗?感觉像一个皮包公司的感觉,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逻辑,通过不断并购去发展。
但是,后来发现尤其是在公司相对来讲自己还比较小的阶段,它在初期通过这样的并购,确实能够给自己的体量和规模带来非常大的弹性。因为二级市场投资人投资的时候,有不同偏好的类型,但凡比较关注TMT方向的,其实没有人说我投资一个TMT公司是为了寻找一个稳健,或者为了寻找一个安全。如果去找这种公司,我就去投公共事业这样的公司。我找到这些TMT做公司是靠子行业或者自身行业增长带来的一个弹性,其实这个弹性在过去2010年之前是靠这些上市公司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弹性。
但一般公司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出来一年一两百的增速,结果通过并购游戏之后,上市公司很容易把自己的利润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到一个非常高的量级。投资者开始慢慢明白之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开始在上市公司的并购中扮演了一个相对更积极角色,这个积极怎么理解呢?
我觉得就是一旦我觉察到了你这个公司对市场表达了并购意图,一旦我觉得你这个团队在行业里做的业务比较不错,在并购能力上也有相对靠谱的团队的时候,我就愿意在公司并购的初始阶段给你非常高的市值。这是二级市场投资人这个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说原来30倍并别人10倍的估值,现在大家看到这个公司有发展潜力,我可以不可以把估值打到50倍、100倍。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这个上市公司有这样的能力兑现投资者对他的预期之后,其实给他越高的PE,之间的差距能够造成大家的并购。相当于提供了更大的润滑剂,并不是充分的条件,相对来讲更容易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一定程度上从右往左,作为一个VC、PE的角色培养上市公司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二级市场投资人去培养公司的能力未必有VC和PE弱,VC一般给很少一部分钱。但是二级市场可以给上市公司很多钱,给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信用备书,还有投资者给上市公司介绍更多资源,关键是给上市公司更大的自由度。
上市公司有这样的能量之后,会在并购的逻辑中有一个很快的发展。我觉得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二级市场投资人已经很主动的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并购中之后,他拿到的只是他们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赚到的利润。有的VC、PE就看明白里面的状态,我们手头上有很多项目,如果说我们去做类似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决策,我们是更有优势的。
怎么办呢?我们找到上市公司,能不能先去做一个定增,拿上市公司的股份一部分。我可以把我之前投资的很多项目,把这些和你相关的项目资源拿过来,相当于为你上市公司日后并购提供很多资源,甚至我是投资公司的股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个非常大的便利性。很典型的代表是硅谷天堂等等的公司,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上不太行的VC和PE利用,并且人为造出来的市值管理。很多VC和PE主动介入到并购过程中,带着自己的资源,拿着上市公司的股份。这部分的人赚两块钱,一块是原来投资的公司找到了路径,另外是在上市公司中低价拿到了股权和上市公司股价升值的部分。
最后一个阶段也很有意思,从去年新三板火了开始。包括九鼎和中科招商这些公司自己在新三板上市了,他们上市之后又给很多VC、PE造成了很大刺激。这些公司也上市了,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颠覆。因为原来我感觉VC行业的逻辑是服务于金字塔顶端的一群人,真正是很顶级的VC,不是说谁想做LP就能做的,越牛的这些人是帮助他们挣钱的。但是现在变成上市公司了,是不是需要重新定义LP了?如果说VC、PE都变成了上市公司,是不是我需要的钱可以通过我上市之后从股份这边拿出来的钱。
经过市场这么几年的演化,我觉得大家的界限在不断的模糊。原来我们去看一些上市公司,真的是都已经纠结于不高不低的成长。但是现在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拿到一些非常快的,非常爆发的业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在增强,有的机构界定不清楚到底是做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两个市场在跨。对于我们这样的中介机构,我们服务的范围和边界也是在拓展,如果有人能够提供全程一站式的服务,不管上市公司还是未上市公司,大家不希望在各个环节都找一个各自不同的中介机构去服务。而且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真的是要带一些资本去做中介的感觉。你再去卖苦力做中介,竞争力相对来讲就会比较弱。
拿我们人民币基金之前做的一个研究,比较准确的说是PE市场,他们找到了有利润的公司,拿他们的PE和国内外的二级市场做的一个相关性的分析。国内PE市场的热度不管跟美国的纳斯达克当期还是滞后一期,或者是跟创业板,还是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且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关联性在不断的加强,其实我们以前作为二级市场的研究员非常深切的感受到二级市场的趋势,基金经理疯了似的找有弹性和爆发力的公司。原有的成熟的业务,比如一个电视剧,一个电影已经过了最黄金的发展阶段。很多在发展的东西,真的是要向一级市场看齐,一级市场创业者大家在做什么,行业爆发的方向在哪里,二级市场迅速的反映出来。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反映的比一级市场后勇的感觉。
现在不用之后一期了,再拿PE市场来看,和不用滞后的创业板市场有相关性,但是跟主板没有关联,因为主板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的公司。现在对于各个创业者来讲,大家面临的选择真的挺多的,不管是大陆、香港或者是美国。其实很难讲,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哪个市场就有压倒性的优势。我们一定要拿美元或者人民币,一定要瞄准哪个市场,非哪个市场上不可。我觉得对于初期的创业者来说,拿到钱肯定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不是能融到满意的钱,这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哪个市场也要考虑自己做的业务究竟是不是面临一些不同的监管,比如说有做在线棋牌类的公司。所谓在线棋牌很大程度上再往前迈一步是在线博彩,拿到A股上市在监管上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或者说第三方支付,这种行业如果按照A股的准则,利息的收入不能计在主业务收入里面的。这样的公司,你上了之后会发现主营收入基本上在A股上没有,这又是一些比较大的问题。
尽管开始讲了这么多,就是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边界,二级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一级市场的项目,关注行业的一个动态。但是其实我感觉一级市场这样一个对互联网公司估值的体系,其实是一个不断培养,不断形成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这个市场怎么样,一群基金经理一下子把观念扭转起来,我就去看大家业务发展趋势,就去看情怀、理想、卡位等等的。最近A股市场的调整很深刻的反映了这个问题,大家对于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体系还没有形成,大家真的是反过来找有利润的公司。
创业板,新三板,新兴板,如何选择
所以说考虑是不是要上A股,最后还是要兑现你可见的未来是否有规模化的收入。之后一点考虑的是同行的竞争对手都在哪里,比如说像游戏公司,我指的是手游。大家看手游公司基本上在2013年开始火起来的时候,基本上是A股二级市场同步捕捉到这个动态,基本上好的游戏公司是人民币,美元基金在这个竞争中放弃了这样一个市场。现在可以预见到很多手游公司在A股上,即将优秀或者还没有上的,都是在A股这边上市。
讲了这么多,这四个点唯一没有讲的是大家最关心的估值。以前有很多中介机构开会,写报告和大家讲。我觉得忽悠最核心的一点是估值的差异,你上美国了就是几千万美金的市值。但是你回到A股,觉得你很稀缺,很牛,这是互联网公司就给你几十亿、上百亿的市值。忽悠着大家,A股这边怎么好,还是A股的投资人懂咱们国内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所以大家就赶紧回A股。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二级市场投资的经历,我觉得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很大的不同在一级市场看价值,这个公司估值定在什么位置,肯定是未来这个公司的业务反映出来值多少钱。但是二级市场股价即使是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看公司价值,另外一块有很强的博弈因素。我们行业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泰斗级人物,现在在国泰君安研究所做所长,他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股价是因为预期差而波动。预期差是什么?如果两个学生,一个是平常一百分,一个是不及格的,如果说有一次考一百分的考了八十分,不及格的考了八十分。肯定是每次考一百分的那个挨打,不及格的被表扬了。
比如说暴风上市的时候,简直数不清有多少涨停。那个状态非常明显,它是一个新股,市场在牛市的过程中,新股意味着在涨停打开的那一天,所有投资者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去投这个公司,讲的直白一点不会为任何一个人抬轿子。因为是大家共同投资成本的起点,又是在这样一个牛市的市场氛围中,二级市场的基金公司看的是相对收益又不是绝对收益。这种公司不只是暴风的例子,因为市值低,涨的特别多。
很多新股是这样的走势,那些新股就一定有价值吗?所以说对创业者来讲这是非常大的误区,很多人会觉得某某某公司有多少的市值,我不比某某某公司强吗?其实不是这个东西,股价里面包含博弈的因素太多了。
如果说我们选择在A股这边上的话,我列出了一个表,有几种可能的路径和公示。包括IPO、借壳、新三板、新兴板。IPO和借壳很长时间存在于市场中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于公司的存续年限和实际控制人、收入和利润规模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同的特点是在IPO和借壳之间的成本不同,IPO主要是对于要走IPO渠道公司来讲是时间成本,你要排队,你要等。而且有很多政策因素,说不定哪天说停就停了。
对于借壳来讲主要是钱的成本,通俗一点就是壳费。我们拿一个壳要花怎样的代价,大家也可以算。如果说是30亿市值的壳,自己没有两三亿利润支撑不起来。如果说只有一亿利润,作价10、15倍装进去之后,上市公司得有多少市值才能把钱赚回来?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新三板来讲,和创业者有大的关联度,确实是新形势下制度的产物。存续年限要求低,收入和净利润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成本是对于一些初创的公司来讲,其实是让大家作为一个非公众公司变成公众公司的角色。对于这个公司上了新三板之后,自己很大的成本是要曝光在公众的视线之下。尤其是对于一些公司商业模式上还有一些需要自己发展的公司,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现在诸位的公司在新三板上,你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新三板买你5%的股份,他要求调研,要求把公司核心的模式和数据告诉他。作为一个股东提这样的要求好像也不过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这样一个公众公司要想清楚来到这样一个公众的场合,自己承担的起这样一个代价吗?现在新三板的状态,我觉得对于大家融资来讲,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变革。
最后就是战略新兴板,魏山巍总也会花时间讲。类似于IPO,主要大的区别是对净利润没有一个特别高的要求,对实际控制人的要求也相对更低一些。但是最大的成本也是时间上的成本,大家要等注册制,现在连IPO也停了。注册制究竟什么时候往前推?这个不确定的因素。
再给大家讲一个问题,这个我觉得其实也是一个路径。不是说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创业者大家最后都要冲在最前排,自己去IPO,自己去敲一下那个钟。不管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选择,卖掉其实很大意义上也是成功推出的路径。
第一个是我所在的行业,或者说我自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并且很容易接近的天花板。这样的情况下,刚才我提到大家来到TMT板块,找的就是弹性和你这个公司爆发增长的逻辑。现在这种情况下天花板特别容易接近,即使上市了都不会让创始人或者投资者满意的估值。
第二个是这个行业分散度很高,很难集中。比如说蓝色光标所在的广告行业,中国广告的市场天花板肯定很高,算上整个电视、广播、户外,包括现在已经快不行的纸媒,这个市场大概是四五千亿的市场。没有人在这个里面做特别大的规模,因为你到了一定规模之后,面临的是人均绩效管理的问题,在上面很难有所突破。
第三个是对上下游某一端有严重依赖,并且自身难以解决。其实几年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ST,和移动、联通、电信这边有非常大的关联。大家身边会有这样的业务,我就不举例子了。在上市的过程中,面临的还是有蛮大的不确定性。
第四个是有一定的净利润规模,这个是比较现实的。现在A股上市公司做并购的过程中,其实还是99%的公司在并购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个PE,要给一个什么样的估值做这样的并购。我这里指的是发行股份为准的并购,如果真的是现金买一个公司的话,这种是不需要什么样的利润规模。如果是发股,其实面临的是股权被摊薄、增厚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需要有这样的利润规模。
最后一句话比较直白,真的是累了或者说被对价深深打动你,这种情况下并购也是很好的选择。
刚才提到一二级市场的边界模糊,上市公司开始更多的参与到创业的过程中,开始更多的接触公司,接触到大家处在创业阶段的公司。其实会有一个很大的趋势,因为这些人找不到很多的钱和资源,可能在自己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投资者或者战略投资者的形象出现和公司接触,要求拿到公司一部分的股份。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如何跟上市公司打交道?首先第一点还是要想清楚自己将来会不会卖掉?如果说自己将来会通过出售途径退出的话,这个问题相对来讲就比较简单了。我们会考虑人家上市公司在你发展的阶段中,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笔投资?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别人买了一个看涨期权。
因为现在无非是利润规模太小,我发股份的玖,都发不了多少。因为现在整个的估值低,我在这个阶段相当于买一个看涨期权,比如一两年后等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我具有这样的一个优先权,去把创业者的公司收到上市公司的体系之内。
这个过程中,人家相当于买了一个看涨期权,我们的代价是什么呢?你可以去想一下,利弊权衡一下。如果说将来自己想卖掉的时候,是否卖给当初投你的上市公司?这又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出售的时候,卖的公司不是当初投你公司的时候,被一个上市公司投资比一个VC、PE投资将来面临的麻烦事很多。上市公司有很多流程性的东西走,自己要过董事会等等,要对过去投资的资产处置。
但是这边一个上市公司投了你,将来你想给另外一家竞争对手,也是上市公司。在这里面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二个是我们接受上市公司投资的过程中,要看明白一个问题,这些公司自己是一个什么状态?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司?还是说就是跨界转型,希望依靠大家拿到二级市场认可的公司。
其实放在创业者的角度理解,前者图的是他的资源,后者图的是他的钱。现在A股有这样的一个状态,比如一个做水泵的,后来又搞起来数字营销了。奇奇怪怪的,做养殖的也做电子竞技了。这种情况下,不同公司投资你的时候,我们对这个公司的一个期望是什么,这又引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是依靠这个公司的资源,还是说上市公司投资创业者是想依靠他们的投资获得二级市场资质的一个增长。我觉得跟上市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创造或者保留尽量多的选择余地。
这一块和创业者关系不是特别大,对于PE来讲,在这样一个边界模糊情况下对PE提出的挑战。其实也是机遇,对PE来讲是一场退出的盛宴,退出的路径非常多元。但是PE也面临挑战,到了C轮、D轮的融资,如果说将来新三板在现在的低谷之后能有一些新政策和新发展,C轮和D轮的融资面临新三板的挑战。如果后期我直接在新三板上上市,我在新三板上搞并增,拿钱的效率不比在私募市场拿PE钱的效率低。
这是对于投资者的一个状态,首先私有化不能直接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原来我想是不是能够投一些看起来比较有大概率和私有化的公司做一个组合,后来发现基本上赚不到钱,这些公司挺黑的,把股价通过各种方式做低。对于几天前这样一个低股价出的溢价,比如三块钱的公司砸到二块钱,其实这样不能给大家带来回报。
我觉得有可能参与私有化和拆除VIE的基金,另外一个途径是在新三板上撒网。我觉得随着新三板这边上市公司的数目越来越多,有一个非常大的趋势,新三板只能是前面投的一些公司会得到市场的关注。我们站在投资者角度思考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要上新三板的时候,我们将来有没有可能在新三板上位于什么位置。如果和大部分新三板上的公司差不多,或者相互之间分不出大的区别,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它的流动性很差,退出的渠道比较差。如果说我们不能在新三板是前5%或者前10%的市场,现在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对自己未必是特别好的发展。
主要的内容讲完了,现在回顾一下A股这几年发展的脉络。刚才也提到A股大家找的是弹性,首先在2013年开始的起点,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到达一定程度上,在移动互联网上最先爆发的行业是手游。黄色的线是靠着手游一直领先这个行业,蓝色的线也有比较高的收益,这是营销。相当于黄色的线是叠加了手游行业快速增长,跟手游公司能够并购这两块逻辑。营销这个板块只有一个逻辑,大家可以通过并购。但是营销行业自己本身的增速是相对温和的,这两个行情的走势可以反映出来。
随着手游行业慢慢起来之后,导致流量的价格水涨船高,后面很直观的带动另外一个行业是数字营销这个行业。大家多要去买流量,当然不只是手游,互联网也要买流量。但是我们把做数字营销的公司挑出来,大家可以发现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数字营销走出来非常大的一个趋势。
2014年下半年6月份的时候,李克强总理讲到怎么样去发展体育这个行业。体育原来是一个事业性的东西,没有被产业化。现在突然进入到大家的视线之后,有些公司跳出来了,自己原来从事的是体育方面的工作,就都开始创业做体育了
关于并购和估值
在今年总理提互联网+的提法之前,我觉得对于很多做传媒方向的研究员来讲,互联网+这个名词其实不陌生。因为这群人整天都在琢磨着什么东西有弹性,在总理提互联网+之前,包括数字营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其实这些已经在2014年A股市场上开始反映的行业,反映出来一些行情。
互联网这一块怎么估值?大家都在摸索过程中,是按照GMV、MAU估值呢?其实现在A股这边最流行的估值方式是按照市场空间来估值,这种状态其实反过来你要和投资人讲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市场空间究竟有没有研究员描述的那么大,第二个是如果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你这个公司所在的一个环节,是你在很大的市场究竟处在哪个环节,只是产业链很小的环节吗?
如果说在市场上占有主导环节之后,你自己的壁垒有多强?如果说可以被后来者很轻易超越的时候,这个市场空间又成了一个问题。至于说靠卡位和情怀估值,相对来讲都不大靠谱。
这是我觉得一开始讲到的并购,我觉得并购其实在A股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蓝色光标为代表的公司,自己原有的业务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利用并购把自己所在的行业利润扩张、服务领域扩张。而且理论上来讲,只要一二级市场存在估值差异,并购一定的程度上没有特别明显的边界,但是这个弹性会不断的丧失。
第二个并购的2.0版本,以掌趣这种公司为代表。原来只是做中国移动下面百宝箱手机游戏。相当于类似短信的SP业务,因为跟手游行业相关,抓住了手游行业公司发展的一个机遇,原来的业务相当于变成了贡献稳定现金流情况,通过抓住爆发性行业并购,实现了原有行业向新行业转型。
第三个状态是泛传媒化和泛并购的阶段,不管是什么行业,甚至原来业务有较大的瓶颈,或者拿不到市场上很好的估值状态下,通过自己对一些行业的并购,实现自己向原有的跨界转型。
最后,我觉得稍微讲一点政策。对于这个政策,对于研究员作为创业者的角度,只能去揣摩。大家对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尤其是最近市场情绪不好,包括我们IPO钱都交了,再给你退了,让大家IPO暂停。其实IPO停了,注册制也向后拖延。会出一些非常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二级市场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6个月不能减持。这是出现了市场化方向上的倒退。
我们理解的这一波市场的行情,其实我觉得和2006、2007年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2006、2007年股市涨的时候,股市在整个国家战略定位中是一个配角的角色。那时候我们还在搞基建和房地产,那时候的货币政策其实不是为了服务于股市的,是辅助的角色。这个市场涨了跌了对于当时的政府来看关系不大,主要的目标和考核的曲线不是股市。
但是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出口还是靠房地产、靠投资发展的经济都遭到了非常大的瓶颈。只能是降低间接融资比例去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其实在这波行情中,我觉得股市已经走上了国家主要目标的角色。
所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我感觉不应该对这个市场过分的悲观。因为我们界定出来这个故事将来在未来的一个时间内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说角色定位不重要的话,这个东西有它发展的价值,一定有它成长出来的机会。
为什么会写了一个共同呵护呢?我觉得这个政府在过程中也是边走边看。其实我们国家现在的这样一个政策如果说是法制社会的话,我们国家肯定是把法制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作为我们做事的原则。将来很可能的状态是如果市场环境好,如果很多的东西是很好的话,我们这些改革能够正常的推进,最后大家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如果将来有一天市场的发展超过管理层想象的一个范围的时候,其实股市应该怎么看?现在都是管理层手头上的工具。这个工具其实有可能去用,也有可能不用的状态。
最后一句话,对未来市场发展有信心,同时自己保留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然后文末再附赠几个QA彩蛋,基本上都是现场的创业者提出的比较关心的问题。
提问:我问一个问题,大家都从金融机构角度问的。我的朋友也是做创业公司,利润不错,后续融资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当成事业的人来讲,引进融资首先是稀释股份的问题。当然,对于自己也有资金的瓶颈,怎么平衡什么阶段引入资金解决资金的瓶颈,又不会太稀释股份。
白:我感觉一个可能的方式是加快融资频率,减少每次融资规模。这样的情况下,下一次融资过程中都会有比前一次更高的估值,更少的稀释。如果说既想拿到资金支持,又不愿意放弃更多股份,最好的是借债。如果能拿到银行或者互联网金融等等的贷款,其实是能够做一点的。
提问:问魏总一个问题,你讲了新三板和创业板区别,如果一个创业公司上新三板比较好?还是说上创业板比较好?对创业公司来说。
魏:新三板未来有没有转板我不知道,首先解释一下技术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今天股东会做一个决议,我要暂停交易。新三板无论是做市交易还是协议转让交易第二天可以报IPO,做IPO审核。如果有转板机制,在新三板交易了一段时间,公众股占到了一定程度,交易已经稳定下来了,多长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交易量,已经变成了很明显的公众公司一样,可以本次不融资,直接转到主办了,这是两条路。但是目前来看,转板的条件段时期内不会出来,但是现在停掉再去上是可以的。
因此,没有符合上主板、创业板和战略新兴板的要求,其实要求都不低。你要做出来模型,做出来你的市值达到15亿才可以,而且不是激进的模型,交易所审核人员要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到新三板挂牌,但是挂牌的过程还是会导致你自己很多的变化。你要把有限公司变成股份公司,由于股份公司不同,你的一些操作没有那么灵活。你的公司治理架构要求比较严格,并不是说要求不严格就好,但是由于严格,很多灵活处理的事情就变的不灵活了。如果说不能融资,不能进入到连续竞价市场,很多新三板公司挂牌没有做市,那你去挂牌干什么?
所以我觉得还是非常有个性的问题,要每一个具体的看。市场里面就我们两个,并列第一名。我们两个离的特别近,这时候我非得挂牌,就算不融资,我为了名气也要挂牌,这个也是可以的,总要有一个挂牌的理由。并不能说挂牌没有条件,或者比主板和创业板低,我就去挂一挂试一试,肯定不能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