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救市”真的好吗?股灾过后重看金融创新的边界
2015-08-03 07:38

“暴力救市”真的好吗?股灾过后重看金融创新的边界

近日,央行下发了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媒体从中选取“网购不能超过5000元”的噱头作为新闻传播点,央行还罕见地快速反应予以否认和解释。让我们暂且放下其中的是非,看看股灾救市这个大背景下金融创新的边界到底应该在哪里。


关于互联网上的金融创新,一个常见的逻辑是“唯用户论”,就是用户喜欢的和需要的事情都应该去做,如果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制止了用户喜欢的和需要的事情,像这次央行对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功能做出限制,不仅一定做错了,而且背后肯定是为了维护银行之类大机构的阴谋。


关于金融风险的道理,在最近这场股灾之前是很难让人听进去的,会被认为是拦着别人挣钱的迂腐老朽。让我们先来看看假如中国股市这场股灾没有救市举措会怎么样吧。


2007年股市从6000点高位下跌的时候,实体经济的状况比现在要好得多,股市中借钱炒股的资金总量也不大,因此狂跌4000点尽管让很多人赔钱和套牢,但并没有发生影响实体经济的严重金融危机。2015年的股灾则完全不同,如果不救市任由它猛跌个2000点,不仅会让大批借钱给别人炒股的金融机构破产,还会让很多本已非常虚弱的企业断了信贷资金来源,大家看到的结果会是大量金融机构和企业一起倒闭,失业潮和人民币贬值将难以避免。在这次勉强救市的准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终于成为考虑所有金融问题时的重要的因素。


看清楚这个背景,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对金融创新的态度会和以前不一样。以下是我想与各位讨论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和股灾有关系吗?


尽管有很多关于阿里控股的HOMS系统的配资传闻,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两者一点关系都没有。推动这次股市疯狂上涨的资金以“万亿元”为单位,占大头的是银行资金,感觉上规模很大的阿里巴巴和支付宝根本不具备导致股灾的资金量,央行严管第三方支付的文件更是前前后后反复了好多年,和最近一个多月的股灾没有关联。


第二个问题,既然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企业没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让他们顺着用户需求创新呢?


回到股灾这个结果,国家队救市付出了天价成本仍然结果未定,这样的准金融危机肯定是大家不喜欢的结果。可回过头来看看股市一步步从牛市转向“疯牛市”,其中的每一步又有谁不喜欢呢?高杠杆借钱炒股、银行资金海量支持,一路推高的股市让所有参与者都挣了钱,难道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完全与股灾无关吗?在此推荐一本名为《自食恶果:欧洲即将沦为第三世界?》的书,造就希腊和冰岛困境的金融危机,其中每一步都让民众得到了看似更多的短期好处,问题是就算这样的蜜月期持续了十年之久也仍然破产告终。


金融领域从来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只要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就能皆大欢喜的逻辑在金融领域不成立。


用股灾为例容易被认为恶意陷害支付宝。我能理解一家企业不愿意与股灾这样的全国性的危机有丝毫联系,也始终认为支付宝与股灾无关,需要用股灾举例的原因是为了说明这个重大事件后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容忍度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能再套用简单的用户需求为金融创新辩护。支付宝可以与股灾无关,难道身为互联网金融龙头也能与整个金融系统的变化无关吗?


第三个问题,央行有没有管理第三方支付的权力?


这次粗暴一刀切的弊端我们稍后再谈,先说央行作为整个中国金融系统的核心,不仅有权力管理规范任何与资金流动相关的金融企业,还需要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负责。


简单说,当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只是小小的贪婪不该为金融危机负责时,那么一定是央行没能履行好自己稳定金融环境的职责。在金融危机面前,需要的并不是找到谁该为此负责,而且像这次救市一样想尽办法让惨剧不要发生。


央行的具体政策可以探讨修改,但并不是打倒央行就能可以中国金融体系更安全高效。如果永远沉迷在“用户喜欢我就干”的互联网逻辑里,只会用各种叫骂和阴谋论舆论倒逼,不去思考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定位,这绝非成熟行业该有的所作所为。


第四个问题,央行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水平怎么样?


虽然我在传统金融行业工作,看似是这次严管的受益者,但我仍然要说水平非常差。现在“严管”引起的反弹只是近年来屡次发生的小插曲而已,放宽到二十年以上的时间段看,没有明确监管标准让众多互联网企业搞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粗放式金融创新管理才是当前“宽严皆误”的根源。作为从整体看仍然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比发达国家差是一个客观现实。究其原因,不仅当前各层级技术官僚严重匮乏,而且整个中国仍然离成熟的市场经济差距甚远,就算把美联储那套先进做法照搬过来,也不会产生相同的监管效果,反过来还导致金融创新的舞台不够大。


或许我们应当感谢这场股灾。虽然对于是否应当暴力救市我仍然保留不同意见,但是这场准金融危机完成了非常有效的风险教育。甚至可以相当有把握地推测,股灾之后的金融市场脆弱期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甚至反应过度的监管。


没有人可以预测安全又高效的金融创新边界在哪里,我只知道这场创新与监管的博弈只是刚刚开始,两方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互相熟悉和妥协。其中任何一方过于强势,都绝非中国金融体系之福。


作者公众号理财实验室(微信号:MoneyLa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