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这周五证监会出了针对股权众筹的文件,虎嗅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其中有一种声音认为,除了目前已经取得了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格的平安、阿里、京东之外,市面上打着股权众筹旗号的融资平台将必须改头换面并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接受监管。然而并不是简单意义上股权众筹只留三家,本文就是解答大家的这个误区。本文作者为私募股权融资平台智金汇CEO杨溢,虎嗅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周五证监会称“正对股权众筹平台进行专项检查”,同时又说“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一时间,大家都在风传,股权众筹将被一棒子打死,只留下背靠干爹的那三家。而我们的股东和投资人也纷纷来问我,平台是不是从此要关门了?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理解错了,证监会并非要对股权众筹一刀切,股权众筹其实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类,私募股权并非此次监管的重点。
根据证监会的表态中对股权众筹的定义,和央行等十部委颁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定义是一致的:所谓股权众筹,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很明显这说的是公募股权众筹。因具有“小额、公开、面向大众”的性质,涉及人数多,风险较高。公募股权众筹资质控制应该会非常严格,这也是为何证监会说,未经国务院允许,一律不得开展。
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机构,包括笔者所创办的机构在内,大多从事的是私募业务,虽也在本次专项行动核查之列,但并不属于公募股权众筹(即监管层所定义的股权众筹)。像此前第三方支付管理办法被过分解读一样,这次专项核查也因为许多人不了解,而被误读。
这里再细说一下,如何划分公募与私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看是否进行公开宣传;二是看有无合格投资人的概念。而若《证券法》放开,公募股权众筹甚至可能突破200人限制。
以笔者所在的平台来举例,开展的私募股权融资业务对投资人设置了较为严格的门槛。包括要求投资人进行网上注册,填写投资人个人信息,承诺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并进行电话身份验证等。
综合监管层的表态看来,公募业务很可能实施牌照制。而在7月29日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中,私募股权众筹确定了以备案制进行管理。
既然私募属于备案制,就不存在需要申请牌照或许可后才可经营的说法。而公募和私募的区别,以及私募股权融资搬上互联网后业务边界,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部分。
本次这次核查若能去芜存菁,规范边界,对行业来说将是重要利好。自央行的“指导意见”出台不到三周内,关于网络支付、民间借贷的专项法规相继出台。我认为,在证监会对股权众筹的摸底式核查后,股权众筹的管理细则也不远了。
附:去年12月以来股权众筹行业相关政策
2014年1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对股权众筹平台定位,合格投资者门槛等初步界定。管理办法要求,参与股权众筹的个人需满足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
2015年7月18日,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股权众筹的定义,明确股权众筹融资业务由证监会负责监管,
2915年7月29日证券业协会发布《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将私募股权众筹列入其中,确立了备案制要求。9月1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