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平安陆金所联合前海征信,宣布要打造P2P行业的“人民公社”。所谓“人民公社”,其实是一个一站式互联网投融资服务的P2P开放平台。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陆金所终于不忘初心,开始转型交易所了。
不是所有的“金所”都是交易所
从2011年9月成立迄今,不到4年时间里,平安成功打造了陆金所这个全新的互联网品牌。一个品牌有多成功,其模仿者的多寡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当年阿里系的余额宝奉行,整个金融行业冒出了无数的“XX宝”、“XX宝”,以至于可以构成宝宝军团。陆金所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其之后“惠金所”、“融金所”、“鹏金所”陆续涌现,“金所”军团也由此成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些都是范爷范冰冰的粉丝呢。
但是,虽然大把“金所”,但陆金所却是其中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因为其开创者的地位,更在于其更大的格局。陆金所,为什么叫陆金所?在陆金所这个品牌大获成功之后,我想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陆金所的全名,是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词当时公布时就震惊业内,其一在于上海允许其使用陆家嘴如此重要的地标命名,其二在于交易市场四字——从起名一开始,陆金所的定位就不是一家P2P,而是交易市场,是交易所,所以才有了陆金所这样的简称。
所以,单看一堆“X金所”是看不出区别的,但一看全称就露馅了。比如同样是保险集团旗下的阳光惠金所,全称是“北京中关村融汇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不过是信息服务公司;融金所则是深圳市融金所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独立运营的P2P平台,而鹏金所实质是深圳市鹏鼎创盈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信息服务公司。
是的,借用吉普的那句“不是所有的越野车都叫吉普”,同样的道理,不是所有的“金所”都真是交易所。
陆金所不忘初心,转型交易所
成立4年,陆金所很成功——但仅仅是作为一家P2P。虽然陆金所算是P2P行业的老大,此后又涉足P2B、万能险等产品,但是距离全名中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还差距太远,至多也就是个金融大超市而已。
总算,陆金所还是不忘初心,没有被P2P的成功迷惑,而是在快要4周岁生日之前,宣布要推出一站式互联网投融资服务的P2P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这四个字,是互联网的说法。作为一个金融业观察者,我还真的更喜欢“交易所”这个说法——相比神神叨叨含混不清的开放平台,你只要炒过股就知道交易所是个什么东西,简单直接。
1792年5月17日,24个证券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外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梧桐树协议,于是有了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纽约交易所。
为什么在现代金融市场,股票交易需要一个交易所,不外乎两点:
准入门槛,能够在纽交所上市的股票与场外交易的股票不同,前者有门槛所以上市本身就代表了实力;
最大程度集聚人流,如此交易转手才具有可能性。
今时今日的中国P2P市场,也许就像1792年的梧桐树下,是该有一个交易所的时候了——而陆金所想做的正是当年24个证券经纪人做的事情,用开放平台,搞出中国P2P行业的梧桐树协议。
我们先来看看,陆金所这次打算干什么:
陆金所P2P“人民公社”平台将提供六大方面服务,帮助P2P公司增强“内功”,优化资源配置。具体而言,六大服务分别为:获客、增信、产品设计、征信、系统平台、催收等贷后服务。
这六大服务,两大类
是门槛也是品牌增值
比如说增信、产品设计、征信,催收等。这些说是服务,但其实一定程度是门槛,界定了哪些P2P产品可以入住陆金所,就像纽交所等股票交易所会给出股票上市条件。这一点,在增信服务上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明显:
要求P2P平台必须有规范的资金托管,以及拥有一种或多种保险、备付金、第三方担保等增信措施。
陆金所不仅提供增信服务,而且入住的产品必须有增信机制。门槛,对于眼下的P2P行业不是坏东西。
用大浪淘沙良莠不齐来形容眼下的P2P产业毫不夸张,投资人知道肯定有靠谱的P2P公司,但往往很难知道自己准备选择的那家是不是靠谱的。所以有百度推了P2P的白名单标准,所以大公国际搞了P2P的评级,都是希望帮助用户来筛选靠谱的P2P。
而在这个问题上,陆金所作为曾经的P2P老大,显然具有先天优势,并更进一步。说有先天优势,就在于相比百度、大公国际这样的局外人,陆金所对P2P行业的了解和领悟,显然是有巨大优势的;至于说更进一步,则是增信等环节的要求,可以使得这些P2P产品更为安全——这是百度、大公这样的外在参与者所做不到的——正像在股市,券商只能通过研究报告对一直股票点评,但交易所可以通过谴责、暂停交易等监管手段,直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所以,陆金所这样的门槛,对于希望提升企业形象的P2P而言,反而是好事——就像我国的科技企业,都希望去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一样。
交易转让起来才是市场
获客和系统平台,其实就类似于交易所的交易属性了。系统平台是个简单的东西,这就像上市的股票交割清算事宜,都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代劳,上市公司不用处理复杂的事宜,可以把精力花在经营业务本身。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获客,也就是获得人流。
股票交易所的好坏,交易者的多寡是重要的标志。当年那么多国内科技股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不仅是上市代表着企业形象的大幅提升,也在于当时能够接受科技股高风险不赚钱特质的专业投资者,几乎都聚集在纳斯达克而非A股市场。去纳斯达克上市,对于当时的国内科技股而言,免去了投资者教育的过程。
P2P也是同样的道理,互联网竞争越来越激烈,P2P企业自身获得客户的成本不断飙升,这时候直接入驻陆金所这样已经有2000万用户的现有成熟体系,获得用户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目前,国内有大体量现成用户的,不外乎陆金所和阿里招财宝两大平台。暂时招财宝仅对万能险产品开放,而不对别家的P2P产品开放,依旧是个封闭的体系,这时候陆金所愿意转型开放,对P2P企业显然是好事。
当然,在我看来仅仅用获客来理解陆金所开放平台的意义,其实还是小了——尤其是从投资人角度。
股市这东西,企业首发上市(IPO)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上市之后的股东之间转让——在转让的过程中,股票被重新定价,既丰富了活跃性,就体现了价值发现的作用。
要知道,对于P2P而言,获客成本和速度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十几个人的小P2P,哪怕拉到几个用户,生意也能做下去,规模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当投资人希望将P2P合约转让的时候,规模就是绝对的了——而对于P2P这样类固定收益的产品,可以转让是能够大大提升其流动性并增强其吸引力的——一个2000万人参与的市场和20万人参与的交易市场,其交易效率是差距极大的,这点看看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新三板之类,就会有清晰的了解了。
其实,早在陆金所当年的P2P业务下,就有P2P产品转让的设计,不过当时每个借款合约像淘宝一样挂牌让卖家加价减价的方式交易,更像是跳蚤市场,而非陆金所名字中的“交易市场”。这点上,招财宝的“变现”体系,将P2P等固定收益产品标准化后统一交易,倒是更有现代交易所的味道。
未来陆金所会否采取类似招财宝的集中交易模式。
转型,才有更好的估值
对于陆金所此次的转型,个人是持看好态度的。上半年,平安就宣布将陆金所原有的P2P业务剥离到平安集团普惠金融事业部去了,未来也会作为产品供应商入驻陆金所,这意味着P2P业务原来能够赚到的钱,平安依然是赚得到。
但与此同时,转型交易所,却为陆金所带来了更大的格局可能。
虽然陆金所此次的开放平台在宣布时,提到了促进行业发展,提到了扶植实体经济,不过作为一名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我还是喜欢在商言商,不谈道德情怀只谈利益。P2P这东西,这些年在中国是大发展,但凡有钱有资源的就像做P2P。如果只是小农经济,希望在借贷业务上赚点小钱,P2P是个不错的行业。
但是,平安的格局,显然不会是区区小钱——否则你就是小瞧了马明哲。
作为一个离金融业比距离IT产业更近的观察者,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许多大泡泡始终是持谨慎态度的——不是发展迅猛的就一定是具有大意义的东西。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阿里系的余额宝,其崛起速度之快以及目前的体量固然令人咂舌,但当初许多人以为余额宝会要了银行活期存款的命,会改变基金行业的格局。两年过去了,我们也看到,大银行们依然活得好好的,一轮大牛市让基金行业的焦点还是那些会选股的基金们。余额宝和其他“宝宝们”不再是市场的焦点。
P2P或许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发展迅猛,但这也许不过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之外的补充。别的不说,看看P2P行业的美国鼻祖Lending Club去年末上市后,其股价从最高29.29美元一路下跌到近期14美元左右,便可知道P2P这概念,至少在美国资本市场,有退潮的迹象。
平安是希望陆金所上市的,这就像阿里希望将蚂蚁金服上市一样,是业内路人皆知的。上市,定位就很重要。在P2P概念退潮的大格局下,交易所无疑是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定位。
一方面,交易所本身就是稀缺的上市主体,A股更是没有,即使只是P2P交易市场,也是极具诱惑力的;另一方面,这些年交易所概念在全球市场都颇受青睐,无论是港交所还是美国洲际交易所都算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在商言商,剥离P2P业务转型交易平台,对于传闻估值1000亿元的陆金所而言,无视是个更好的上市定位——别的不说,港交所的市值可就有2481亿港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