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头图经CFP汉华易美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闹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过后,电影院明显少了几分热闹,几部国产电影在两部进口大片的碾压下更是"泣不成声",这真的是一种尴尬。直至近日,终于挤进一部好莱坞大片《谍中谍5》,声势浩大似有重振票房的趋势。不是说《碟中谍5》有多赞,至少在我看来,《碟5》的精彩程度不如《速7》,但绝对够秒杀院线热映的所有其他电影,毕竟好莱坞老牌帅哥汤姆·克鲁斯和美国大片的魅力从来都不可小窥。
《碟中谍5》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体现在它的技术优势。美国拍大片的技术优势毋庸置疑,我没法解释好莱坞的技术内核构造,这种用肉眼就能分辨得出的优劣,也无需多说什么。
然后是阿汤哥的搏命演出。阿汤哥已经53岁了,但完全不是年过半百的身手,在电影里,他再次挑战了四个极限:高空徒手扒飞机、无氧潜水六分半、摩洛哥窄巷车漂移、高山摩托车追击。
拍摄扒飞机的戏份时,飞机是在运行的,只是飞机运行的速度要保持在一个临界点(越过这个点,即使把人钉在机身上,也会被吹走),这就要求操作飞机的飞行员必须不能出任何差错。5000尺高空,400公里的时速,一粒沙子打在脸上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据悉在拍摄过程中,阿汤哥被一颗很小的石子砸到,虽然只是一小粒石子,却有子弹一样的威力,阿汤哥被击中的部位整块淤青,肋骨几乎被砸断了。
同样,其他的高难度场景也是各种惊心动魄,他几乎是分分钟在玩命。这样玩命演出给观众带来感官效果是真实,远胜过3D带来的技术逼真。另一个值得称赞的是,《碟5》没有为了圈钱玩3D,尽管它完全有这个资本,也可以有这个必要。在这个3D和伪3D泛滥的时代,《碟中谍5》还能这样有操守,实在是难能可贵,我甚至都没法用语言形容“用9.9元的票看了一场120块电影”的快感,只觉得真特么值,只觉得阿汤哥在我心中的帅值又增加了好几万个点。
那么,我们输的仅仅是技术和演技?
当然不是,斯以为,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碟5》里有这样两个情节:在维也纳,刺杀奥地利总理;在伦敦,绑架英国首相。如果说伦敦的夜景、维也纳的《图兰朵》、卡萨布兰卡的飞沙,满世界取景奔走是大片时代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那么这两个引起国际恐慌的情节就是只有好莱坞才有的“人文奇观”。我不会告诉你,奥地利总理真的在影片中被恐怖组织炸死了,我也不会告诉你英国首相在电影里充当了英国“腐文化”的先行者,因为他对一个男人说了一句“你的手好温暖”,当时,整个电影院几乎是笑炸了的。
我又要用那句会被批为“崇洋媚外”的老梗了——如果这放在中国。被骂也得说,因为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要是在国产片的大银幕上出现超级警察威胁习大大的场景,我肯定会以为自己是眼花,不,我肯定以为自己穿越了,这种情节,甚至都不用总局亲手毙掉,因为它会被创作者自行先扼杀掉。
在国内,各种审核、各种制度都使得这样的“大不韪”情节无法出现在大银幕上,就像今年的《烈日灼心》能保留住同志情节和颇具尺度的男男激情戏,都被视作一种大进步,导演看到这情节如愿出现在大银幕时,估计都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了。技术手段,我们可以花钱花时间赶上,我们也可以邀请各国的大牌明星,去过世界各地取景,但意识题材,请恕国内电影人们,暂时无能为力。
没有高潮的《碟中谍5》
好莱坞有一句警句:电影讲究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最后一幕即其高潮必须是最最令人满足的体验。《碟5》的开场很漂亮,传统的好莱坞“热开场”模式,阿汤哥徒手爬飞机让电影院的观众在开场不到十分钟时就沸腾了,中间无氧潜水和飙车的小高潮也让观众激动不已,但结尾处的平淡却没能给观众意犹未尽的回味,这是《碟5》的不足之处。
高潮作为一切意义和情感的汇聚和顶点,前面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所作的铺垫,它是观众能否得到满足的决定性时刻。结尾处,阿汤哥解救了自己的生死拍档,并成功将反派大Boss引出洞,原本以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结果大Boss出来走了个场就被阿汤哥俘虏,显然主题意义和角色情感没有达到顶点,虽然大反派被抓获的方式是为了与开头遥相呼应,但过程过于平庸,没能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满意度,不免让人有些可惜。
从《碟5》看国产系列片
从1996年的第一部到2015年的第五部,《碟中谍》系列陪伴了世界影迷近20年;《速度与激情》14年出了7部;《哈利波特》系列7部完结,成为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还有《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和《007》(英国)等都出了系列,并且每一部都受到全球影迷的热捧。
谁说美国电影只有商业思维,人家也是有情怀的好不好。
再看回国产电影,我能想到的系列电影只有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一共出了6部)、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一共出了5部)。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5部片完成在李连杰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李连杰的脸还没垮,身手好得令人发指,每一个动作完成度都高到一定水准,因此被影迷一直奉为经典,黄飞鸿也成为李连杰电影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标签。而成龙本来也可以保住“警察故事”的超级招牌和香港皇家警察的光环,却还要在自己打不动的时候和内地导演合作拍一个莫名其妙的主旋律电影《新警察故事2013》,令不少影迷失望不已,心累不已。
本来还想说周润发的赌片系列,但《赌神》1、2和后来的《澳门风云》1、2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无间道》也有三部,但第一部实在过于经典,把后面的第2、3部也划作在这个系列内,我实在有些难受,故作罢。把这些一一罗列出来,只是想问一句:为什么我们出不了自己的国产系列片,为什么李连杰老后就再无黄飞鸿,为什么香港警察只有陈家驹一人?
2000年后,中国进入商业电影时代,电影人们也尝试过系列片,像《画皮》、《硬汉》、《杀破狼》、《非诚勿扰》等不少电影都开启过续集模式,但大部分的电影总是第一步打个漂亮的响炮,然后都避不了立马“出续集死”的尴尬命运,续集的水平大多是惨不忍睹,能挣扎到三的几乎没有。
为什么?因为出续集的出发点和拍第一部时的初衷是不同的:一个是为了拍好电影赚钱和拿奖,一个是为了靠前作拍续集圈钱。眼下徐峥的“囧”系列拍到第三部了,不担心是不可能的,我很是怀疑接棒的包贝尔能否有王宝强那天然的傻气,也很担忧赵薇刚刚戴着不久的金像奖影后桂冠会不会掉下来。我要是在这里插一句“《小时代》拍了四部啊”,会不会被人拍死。
所以,我们自己的电影人能不能拍一个好的系列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朗读者,一部电影和他倡导的娱乐态度,公号:朗读者 微信号:shreader 欢迎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