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仍在高速增长的知乎,你的“后门”开了
2016-05-18 06:32

数据仍在高速增长的知乎,你的“后门”开了

巨大的鹰翼门放肆的张开,一群人围在特斯拉Model X跟前指指点点,旁边是临时搭建起的商铺,里面的工作人员忙不迭的兜售各种刘看山周边,不远处是排着长龙等待入场的的队伍,那里正在举行万能青年旅店的现场演出。在喧嚣热闹的周六,在繁华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如果不是知友们的胳膊上贴着各种逗逼的贴纸,外人真的很难知道这是知乎第三届盐club的活动现场。


盐,是海洋的结晶;对知乎而言,每一位认真、专业、友善的知友们,都是知识海洋中析出的智慧之盐。一年一度的盐club,也是知乎官方组织的线下活动,在盐之外,还诞生了柴米油等各种非官方的活动,你可以把它称之为知友见面会,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词,O2O。


此次把活动放在上海,主要出于平衡考虑:前两届的盐club都在北京,而上海的用户数和北京不相上下。事实证明上海的用户非常踊跃,不过现场也出现了一点点状况:大量购票的观众被安保拦在门外,在大厅门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进入内场的观众,也没能压抑住不满,一位在站在我跟前的小姑娘,在一个名为“盐club面基”的微信群里吐槽:“活动太烂了,没什么可看的。”下面是一群人的附和。


知乎CEO周源的出现引起了一阵骚动,除了邀请万青返场之外,他似乎也意识到今天的局面不太令人满意,向下面的用户保证说不满意可以退票,不过这项安抚人心的政策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共鸣,所有人都在等待万青的返场,对于已经焦躁、激动、亢奋的知乎用户来说,288的门票不过是一剂免费的兴奋剂而已。


知乎正在经历高速的增长,以及高速的蜕变,最新的数据是,现在知乎社区已经有1300万的日活跃用户和50亿的月浏览量,人均访问的时长33分钟。


门口那张刘看山和企鹅的合影就像一个隐喻:在腾讯、搜狗分别投资知乎之后,这两家以流量和技术见长的公司对知乎进行了部分的基因改造。曾经邀请制的知乎,正敞开大门,急切并热烈的欢迎新用户加入,曾经视高质量为艺术的问答社区,正在流量用户日活这些数据上狼奔豕突、急速奔跑。



不远处的灰色洋楼,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傍晚的风中飘舞,在获得解放半个世纪后,上海人却如此怀念十里洋场与百乐门的岁月,甚至日本展览时期的租界都因为张爱玲的小说而散发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乎的用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怀念过去的知乎。


知乎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接受搜狗、腾讯投资之后,知乎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的膨胀。


周源在活动现场公布了知乎最新的数据,过去一年,知乎上热门话题增长量是过去所有增长量的2.5倍。有赖于和搜狗的合作,知乎现在日均搜索请求5000万,搜索频次增长80%,搜狗搜索的知乎页面,第一条点击率增长108%,第二条点击率增长103%,第三条点击率增长96%。


截止到目前,知乎全站已经产生了1000万个问题和3400万个回答,并且通过了3500万个投票,投票在回答上起到了一个排序的作用,不同领域的用户权重不一样,它构成了现在知乎内容的排序规则。


此外,周源还发布了一款全新的产品,知乎live。


知乎live目前还处于内测阶段,所谓的知乎live,你可以理解成知乎版的直播,不同之处在于,知乎live的听众需要付费才能参与,而嘉宾则负责解答用户提出的疑问,并且在内容的形式上,知乎live的嘉宾可以使用语音文字图片,而提问者只能用文字去提问。


(看上去就像一个高级版的微信群)


据知乎live的负责人韦昌明介绍,知乎live定位于实时的问答互动,接下来会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属性,为不同用户推荐合适的live话题,对于知乎live人数的阈值的设置以及为何不做内容沉淀,韦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在相继发布电子书、读读日报、文章专栏、值乎等产品后,又推出知乎live,知乎对于产品的挖掘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也很好理解,互联网产品的结局只有两种:要么永远小而美,十年不进步,安安心心做一家慢公司,比如豆瓣;要么快速增长、快速迭代、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及新的市场空间,知乎选择腾讯的那一刻,也就选择了后者。


逃离知乎,一斤知识值多少钱?


但是,越来越多的老知乎用户正在离开知乎。


一个普遍的结论是,知乎早期采用的是半封闭制的邀请制,里面大多是一些行业精英和大佬,包括一些知乎的早期员工,这批用户知识面广且修养很高,不论是答案还是提问质量都非常高,因此也营造出一种精英式的社区氛围,随着被这些精英用户吸引过来的第二波用户接力起社区的重任,这样反复循环,知乎一直靠这些用户维持其社区内容的质量,然而大量新用户的涌入,稀释了整个知乎的水准,一些恶劣的行为,比如骂人拉黑等也逐渐在知乎社区滋生,一些老的用户不堪其扰,纷纷出走。


如果更刻薄一点,一个号称“高质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让有价值的信息和人都关联起来的社区”忽然涌入上百万粉,除了高明的引流手腕之外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拉帮结派,劣币驱良币,二是反智文化、抖机灵、荤段子的盛行,尤其是知乎投票制度,很容易将民主诱发成民粹。


(被关闭的问题)(荤段子和抖机灵盛行)


去年的某一次演讲,周源拿自己反复推荐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来类比社区:一个城市解决了治安问题,下一步需要的便是繁荣。


然而他没有说的是,这本书还提到了一点:现代城市规划和住宅改革一直以来就充满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在对集中的城市人口的冷漠拒绝上,认为它不具有任何价值。这种建立在感情厌恶基础上的观念——即高密度的城市人口不值一提,无论是对城市设计、规划还是经济或人口本身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这种冷漠和偏见映射到知乎上,就是知乎对营销性内容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


不久前,知乎宣布,对严重违反知乎社区管理规范、干扰社区正常秩序的 6 个帐号进行永久封禁处理。


这6个账号粉丝加起来500多万,是不折不扣的知乎大V,原因在于魏则西事件后,这些账号涉嫌为百度洗地开脱,干扰了正常的社区秩序,因此被查封。


知乎对平台用户的营销行为实行铁腕政策或许没错,但核心的问题在于,它没办法为生产了大量优质内容的用户提供很好的盈利方式,这些高质量的用户还不得不忍受社区水化,大量低端用户涌入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有再多的情怀和忠诚,恐怕都得动摇。


知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盐club的活动上,周源透露了接下来要推出的付费授权产品,也就是可以在知乎页面申请作者的内容授权,向作者支付一笔费即可完成授权。



物质条件是一个必要的激励手段,任何脱离物质谈论精神的行径都是耍流氓,知乎一方面希望用户贡献高质量的回答,一方面又无法给出对等的物质回报,一旦用户自行尝试商业化(营销软文),又立刻遭到知乎的无情打击。


事实上,问答是一个极易产生价值和撮成交易的领域,之前早先时间推出的“值乎,包括在行的“分答”以及“大弓”,都证明了付费问答是一个不论是付费能力还是用户规模都是很有潜力的市场。那么这些为知乎贡献了这么多高质量内容的用户,为什么就要甘于精神鼓励,不能通过自己的知识进行变现呢?


对于作者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每条回答后面加入自己的公众号二维码,做好随时撤离知乎的准备。


一个案例,最早从知乎成长起来的大V张佳玮,在知乎拥有百万粉丝,不过他还是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公众号除了平时更新,也接一些约稿(软文)。


问答的争夺:知乎和在行必有一战?


虎嗅作者阑夕曾做过这样的总结:在移植硅谷创新产品的历史中,问答社交网站Quora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审视对象——它既距离商业路途遥远,也受到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的共同挤压——所以除了兵行险着的风险投资商对其期望颇高,中国诸多秉承实用主义的创业团队大多对Quora意兴阑珊,缺少临摹的动力。


所以,迄今为止,Quora只在中国下了两个蛋,左边的蛋取了Quora的形,名曰知乎,右边的蛋得了Quora的意,叫作果壳。


然而,这两颗蛋似乎马上要掐起来了。



几天前,在行发布了一款新产品“分答”。产品的机制很简单,首先付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选择希望回答的用户(KOL),你可以根据他的回答来给评分,同时你也可以“偷听”别人的回答,只不过你需要付出1块钱,同时提问者也能分到0.5元。


分答最早是在在行的社区里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在行的运营要求行家互相提问,找熟悉领域的人一起产生优质问题沉淀,然后通过朋友圈来进行传播,很快就引爆了朋友圈,2天的时间,Dr魏、蒋方舟、marco、蔡骏、李淼、贾葭等大V纷纷入住,截止到目前,分答已经产生38万多付费用户,产生9万个问题,4万4千次分享。


无怪乎一位在行的员工炫耀说,冯大辉在值乎挂了一个月才8000,史航在分答一天就上万了。



事实上这类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已经很明晰,基本上只有三种形式:悬赏征答、阅后打赏和付费看答案,也就是先给钱、后给钱、以及看一半给钱。


悬赏征答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流传许久最被接受的一种方式。在互联网上,大部分的论坛,还有百度知道就是这个玩法,只是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钱。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由提问者的问题有针对性,而缺点则是对获得的答案不确定,因此先付款的门槛较高。


阅后打赏也是传统方式。在互联网上,长微博、微信、简书等都有打赏功能。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对回答者的收益太不确定,而且内容也不一定是浏览者需要的。虽然有papi酱这种一个视频几千打赏的现象级内容,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看都看完了,干嘛还要再掏钱呢?


付费看答案则是比较新起的一种方式,先给你看一部分,付款后再看全貌。在互联网上的原型应该是论坛的“回复帖子看答案”,真金白银第一个做这个事的,应该就是今年春节期间的微信“雾霾红包”了。这种玩法能适当控制用户的预期,用户在付费前大概能想象预期。


如果说知乎还在保证逼格和社区内容的前提下如何商业化上踌躇不前,那么在行已经在知识问答分享领域的商业化探索上领先一步了。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知乎社区比作PC时代,值乎分答大弓比作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么至少在目前来看,知乎已经在起跑线上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了,这很难说不是一种危机:在问答领域独树一帜的知乎,来到更轻更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却面临强敌环伺,甚至被弯道超车的尴尬窘境。


在行推线下约见时发现,很多时候问答仅仅几分钟就解决了,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更轻便的方式来完成知识的交易,于是有了分答;值乎诞生于一次黑客大赛,一次毫无征兆的朋友圈刷屏硬生生把知乎拉进付费问答的世界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家公司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产品的升级和延伸,又以这样的方式短兵相接。


后记


盐club的入场券每一年都不同,今年是一个蓝色的手环,其实构造也很简单,就是用一个黑色的塑料扣子将细长的布条锁紧固定,周六下午,我戴上这个入场手环,先听周源介绍,然后采访,接着逛会场,最后返航,回到酒店时,却发现手环怎么也取不下来,无论是拉,拽,扯还是硬生生咬,都不行,我心情郁闷的戴上这个手环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一想到要戴着这个手环回北京就心情奔溃,无奈之下,我找服务生借了一把纸刀,把它从我手上割了下来。



对于很多已经离开知乎的老用户来说,知乎也是戴在他们心里的一个手环:刚戴上时满心欢喜,随后渐渐发觉束缚,用力挣脱,妥协,抗争,均无果,万般无奈之下最后剪断,变成一个死结——想必很多人看到这个被剪断的入场券,一定心有戚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