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劲敌”Lyft聘请了最擅长卖科技公司的投行,这是要卖身的节奏?
2016-06-28 20:28

Uber“劲敌”Lyft聘请了最擅长卖科技公司的投行,这是要卖身的节奏?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美国打车应用Lyft现已聘请以擅长出售科技公著称的投资银行Qatalyst Partners LP来谋划下一步发展战略。


知情人士称,Qatalyst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Frank Quattrone正在联系多方买家商讨Lyft的入股问题,其中包括大型的汽车制造商。目前尚不明晰的是Lyft是打算进行出售,还是寻求新一轮的融资。


为什么说Lyft在寻找买家?


此次Lyft聘请的资本顾问是Qatalyst Partners,这家公司以推动科技公司并购而闻名,与它挂钩的公司基本都意味着在高价寻求买家。


Qatalyst Partners是由颇具传奇色彩的投资家Frank Quattrone在2008年创办,他曾在1998年到2000年的三年时间里,帮助138家高科技公司完成了IPO。这一数量,几乎相当于华尔街另外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所做的总和。


但在2004年,Frank因涉嫌违规操作而遭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最终因妨碍公正被处以18个月的监禁。


沉寂几年后,Frank重出江湖创办了Qatalyst Partners。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表示:Qatalyst今年在美国银行咨询业务并购板块榜单上排名第四,经手总价值337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最近的一起交易是微软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


在Qatalyst经手的这些交易里,绝大部分都是可以载入互联网史的并购大案,而且卖方都是以平均溢价70%卖给买方,比如:


2011年,在公司仅有40名员工的情况下促成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


2011年促成惠普溢价80%,117亿美元收购英国数据分析软件大厂Autonomy;


2011年促成德州仪器溢价70%,65亿收购美国国家半导体;


2013年,促成雅虎以11亿美元现金的方式收购社交博客平台Tumblr,收购过程非常迅速,整个交易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


所以,Lyft聘请Qatalyst Partners做融资顾问这一举措,很容易被外界联想到它在为自己寻找买家。


Uber阴影下,Lyft能活下来吗?


Lyft最大的问题就是,在Uber的隐形下,能活下来吗?


Lyft官方一直在强调与Uber的差异性,相比较Uber,Lyft更突出交朋友文化。它鼓励乘客坐在前排,与驾驶员并排而坐。此外,乘客在上车时有义务与驾驶员碰拳头示好。它在创建司机和乘客社区上投入了很多的心思——举办派对、启动“补贴”项目和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它的司机。它鼓励司机们提供点特别的东西,比如给乘客派饼干,在车上提供戏装供乘客穿上自拍。应用方面,该公司加入了社交特性来帮助乘客和司机相认识。从他们的口号中也能看出这点,Lyft的创始口号是“你有车的朋友”,而Uber的口号则是“每一个人的私人司机”。


但实际上,用户的普遍体验是两者并无太大差别。


Lyft本身似乎并不担心被Uber干掉,“我们角逐的市场来自规模高达2.25万亿美元的运输行业。”其联合创始人是这么说的,显然这么大的市场除了Uber外还会容下第二家甚至第三家。


Lyft投资人卡尔·伊坎的态度类似,因为他认为市场容纳得下两家差异不大但可相互替代的服务,而且小的那家在估值上要便宜20倍。


Lyft的潜在买家都有谁?


但从目前来看,Lyft有些吃不消了。


和Uber、滴滴一样,到目前为止Lyft融资进行到F轮。


在去年5月份E轮融资时,Lyft估值为25亿美元,到了10月份寻求F轮融资时,对外透露的估值是40亿。而今年年初,通用汽车10亿美元获取了10%股权,按此计算Lyft的最新估值应在50亿美元左右。这与Uber的660多亿美元估值天壤之别。但游戏还要继续玩下去。


那么Lyft的潜在买家会有哪些?


1、同行,比如Uber和滴滴。Uber和Lyft的业务重合度较高,Lyft进驻的城市Uber均有进驻,因此Uber接手的可能性低一些。滴滴则不一样,滴滴目前迫切想要讲国际化故事,在Lyft的E轮融资中,滴滴1亿美元参股了Lyft,之后双方系统逐步打通,用滴滴APP可以在美国叫Lyft的车,同样用Lyft可以在中国叫到滴滴的车,如果Lyft要出售,滴滴是个不错的买家。


2、汽车厂商,比如通用汽车。通用曾在今年年初出资5亿美元收购Lyft10%的股权。此前两家公司也曾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共同研发,向Lyft司机以优惠价格出租汽车等事宜上达成合作。


近期,汽车厂商集体投资打车软件,比如德国大众3亿美元入股了欧洲打车软件Gett,还有丰田入股Uber。一方面,私家车需求降低,汽车厂商需要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汽车厂商为无人驾驶汽车铺路。因此需求一个已有大体量用户的打车软件,十分讲得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