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互联网才刚刚兴起,没有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也没有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QQ的模仿对象ICQ用的人也是极少。那时候浏览器还远未流行,我们上网的窗口是一个叫做Telnet的终端,远端是一个叫做BBS的东西。
在上网成本还相当高的90年代末,文本方式的BBS以其精巧的设计满足了我们的各种上网需求。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化介绍,有个人说明档、签名档,有自己的网络ID、昵称。我们上讨论区发帖灌水,看文章,上聊天室聊天,有事情就发个消息给线上的朋友,要问什么问题就在对应主题的版面发帖,这就是我们最早的网络生活。
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和web的兴盛,BBS这种依赖于23端口的访问方式逐渐让位于基于80端口的Web方式,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开始兴起,然后有了腾讯,淘宝等专门的网站。
我一直在想,BBS上的某一个功能独立出来,就是一个成功的网站。比如说,二手版独立出来,就是一个淘宝;新闻版独立出来,就是一个新浪;个人文集单独出来,就是博客;和好友发消息独立出来,就是QQ;精华区独立出来,就是Wiki……
并不是说,这些网站只是BBS功能的延伸,而是说,人类的需求就这几类,各类商业网站不过是以更高效的方式去满足人类的这些需求。我曾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BBS上最新流行的东西。比如说bbs上的聊天室一度很火,后来衰落了,那些网站办的聊天室也是就火了一阵就衰落了,这其中应该有一些内在的因素起作用。又比如说,2005年时我发现BBS上的朋友流行在版面上召集大家一起团购某类商品,也有一些人在装修的时候一起去某家店,以求更多折扣,那时候我判断团购可能是下一步会火的应用。不过最终团购火起来还是靠Groupon受到追捧,可见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部分就是创业者要做的事情。
随着这些专业网站的崛起,BBS这种基于讨论区的模式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传播的需求。慢慢的,Web2.0时代,Facebook和Twitter起来了。他们是直接对BBS架构的重构。Facebook以个人为中心,所有和个人相关的内容会被汇集在一个页面。在BBS时代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的个人资料,个人签名档和昵称,但你要看到这个人的更多信息可能不得不在各个版面搜索他的只言片语。而在Facebook时代,一切都在这个用户的个人页面里,包括他的好友,他的偏好,他的政治观点等等。这是基于组织架构的创新,而Twitter也是以人为基础组织信息,不过更偏重于观点。锐推类似于BBS时代的转载,但这种基于人的传播链条要比基于主题的传播链条要有效率得多。
新浪微博,同时具有Facebook和Twitter的基因。事实上,新浪微博的团队一开始做的项目“朋友”是基于SNS,模仿Facebook的,只是后来做不下去了被拿下,嫁接上了Twitter的媒体基因,这才获得了成功。如今,新浪微博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5000万,成为了一个巨大的BBS,不过它也遇到了和曾经的BBS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盈利。
BBS时代,依靠IT大牛们的无私奉献加学校的网络资源,可以维持其运转,其巨大的用户量也吸引了不少商家,但BBS整体如何盈利,除了卖广告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从BBS里独立某单一功能做出的网站,像新浪、淘宝、QQ、游戏都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如今新浪微博等Web2.0的网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如果是单独列出来某一项,比如对商家的点评,也就成了大众点评网,如果是问答类的微博,也就是知乎,如果是专门的照片分享,也就是Instagram,专门财经类的分析,也就是爱美股和雪球财经,但全部放在新浪微博里,要赚钱就难了。
新浪如果想盈利,或许可以借鉴Google和Baidu的模式,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既然你已经坐拥巨大的数据,下一步进行数据挖掘,提供精确匹配的,有价值的内容给用户,这样才有盈利的可能。相反的,去模仿QQ的收费会员模式,却忽视了人们上微博的真正需求,那就是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