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听起来真是各种光鲜,但我觉得,这实际上,也是门苦生意,起码和左手吸储,右手放贷这种吃利差的活比起来,互联网金融赚的其实是辛苦钱。
用户获取成本
支付宝最新的数据是:上线18天,用户数破250万,人均1900元。看着确实生猛啊,仨礼拜不到,就成了有史以来全国用户数最大的货币基金产品。
可是,如果放在整个支付宝用户群上来看,这个数其实不算太大,支付宝用户8亿,快捷支付的用户数1.5亿,开通快捷支付的,一般算是比较活跃的支付宝用户了,如果拿1.5亿作为分母,那支付宝活跃用户中尝试余额宝的比例也不过是1/60。
说到底,互联网金融是个新东西,要让用户接受,很是要费一番唇舌的。支付宝都快十年了,还有不少用户觉得它不安全,不愿,甚至是不敢往里面放余额,更何况是叫他们去买尽管风险极低,但毕竟还是存在风险的余额宝?以支付宝的用户体验,以及这么多年积累的品牌,加上这半个月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60个人里才说服1个人来买,可见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获取用户的成本其实是不低的。
有些金融界的人士看不太起余额宝,觉得也不算什么牛掰创新,因为实时赎回,低门槛,甚至是直接用货币基金来消费(比如还信用卡),市面上有些货币基金早就可以做到,并非支付宝首创。余额宝能火,在他们看来,主因是支付宝用户多,所以随便推个产品,只消招来自己的一小撮用户,就能弄出个用户量最大的XXX,整一个QQ模式嘛,插根扁担也能开花。
好吧,撇开用户体验等等不说,就当这个观点成立。拜托,那也是人家之前花了大力气培养用户的结果,其他不说,光是整了一堆信用卡还款,交水电煤之类不赚钱的业务增加用户粘性,支付宝也没少烧钱,这不是成本啊?腾讯也好,阿里也好,在单个项目上有相对较低的用户获取成本,代价是在其他项目上,大规模烧钱,以维持住庞大的用户基数。
后台技术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客户群,或者说眼下的突破点,绝对是屌丝群体。
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000,这和传统基金产品人均七八万的投资额相比,实在寒酸,原因很简单,客户群不同。阿里小贷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平均获贷金额6万出头,和银行百万起步的贷款不好比,大银行做他个三五个大客户,就够阿里吃一年的了。
小生意,或者说长尾市场是不好做的,一个关键的难点就是成本。阿里金融的胡晓明说过这么个数据,阿里小贷单笔信贷的经营成本是2块3毛,而银行的单笔经营成本大概是2000块,所以6万块的单子,要是给银行做,那是做一单亏一单,而且是亏大发了。 为什么银行的起贷点要上百万,因为如果不是如此,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要从小生意里面赚钱,你的成本就得足够低。阿里小贷的情况可能特殊一些,因为信用审核的过程背后有来自卖家的大数据做支撑。其他的,像支付,买基金这种,降成本基本就是苦逼的技术活儿了。
传统大型企业,包括银行基金这些金融机构,搭建IT后台时,往往是去买IBM的机器,用Oracle的数据库,那都是成百万成百万地烧。有业内的朋友测算过,一笔支付,从A银行到B银行,不算其他什么人员房租水电煤的,光是系统运转的成本就要一毛五,而支付行业的费率只有可怜的千分之三,50块钱的一笔支付,总共就赚一毛五,刚够养机器的。
要省钱,可以改用普通的PC服务器,用开源的免费软件,但要靠这些顶住大流量,技术上必须要足够牛掰,要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技术团队,问过支付宝的人,他们现在4000多人的团队,1/3是技术人员,更何况阿里本身还有阿里云这种纯技术团队为整个集团提供技术支持。
而且,所谓省钱的办法,也是相对而言,技术人才,那也是很贵的,在前期,这种成本甚至可能不比买IBM和Oracle的东西便宜,只有当规模足够大,成本曲线才会趋向于平缓,靠技术取代人力的成本优势才会显现出来。
总结
撇开什么体制理念基因一类的不说,银行要像阿里那样做互联网金融,成本绝对是痛点,是一个很难迈过去的坎。而我也一直认为,在互联网金融里,能够站上产业链中心环节的其实也确实就是阿里腾讯了,为什么,因为用户(关键是互联网用户)和技术这两件苦活,阿里和腾讯此前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干掉了一些。
而且,让阿里腾讯站上中心环节,对银行来说,也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儿。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核心还是金融呀,腾讯阿里,负责互联网部分,金融部分,还是得仰仗金融机构的,阿里小贷注册资本金不过16亿,能放得了多少钱?阿里腾讯在互联网圈子里是大金主,可是在金融机构面前,根本就是穷鬼嘛,工商银行去年净利润2387亿,阿里巴巴去年净利是33亿,阿里威胁银行?咱能用数字说话不?
互联网金融是个苦活,精髓是拓展传统金融所无法触及的那些小生意,而这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前呼后拥才能够做大的长尾市场。所以,我个人认为的理想状态是阿里腾讯去做技术优化,降低成本,去教育用户,开拓市场;而金融机构,别去妄想通吃产业链,就守好这个产业链里面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就好,那也是很有油水的呀。
以阿里小贷为例,阿里迟早会开放平台,那就让阿里来负责信用审核,用户界面这些好了,这活反正银行也干不了,但银行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嘛,放贷的钱由银行来出,赚到的利息按比例分。这部分是增量市场啊,和银行原有的存量市场实在谈不上多少冲突。
当然,这大概只是我个人的天真想法。看了眼陆家嘴论坛互联网金融分论坛的嘉宾阵容,有央行的,银监的,交行的,还有学院派和财经媒体,没有阿里的人,也没有腾讯的人,真正目前战斗在互联网金融一线的实战派居然不在其列,所以,哎……只能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