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雪球 作者:分析师徐彪
再迟钝的人也能嗅到老板思路的变化。从上台之初的强调“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到强调“结构调整”的背后,是整个宏观调控思路的深度调整。如果说,城镇化为代表的思路是稳增长的话,释放改革红利和治理落后产能为代表的思路则是结构调整。过去半年里,随着经济复苏持续下行,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结构调整的任务愈发显得迫切(很奇怪吧,居然不是稳增长)。
为何会有这种变化呢?
因为形势比人强。一季度货币谜团和库存周期谜团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产能过剩已经从一个潜在问题演变为实实在在的总量问题。我相信,哪怕站在总理的位置上,从猜测到确知,从确知到确信,从确信到采取行动,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口说无凭,白纸黑字的官方八股文为证:
5月1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又凸显”。旁白:开始意识到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矛盾,因此将其作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提出。
6月8日,李克强在河北召开环渤海经济形势座谈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分门别类抑制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让先进产能的作用发挥出来”旁白:李总当时的想法,认为问题或许还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呢,希望通过“抑制”来保证产能不再扩张,通过需求增长来“消化”过剩产能。
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旁白:希望在减少,对温和疗法逐渐失去信心。但对手术疗法依然心存顾虑,所以用词是“调整”过剩产能,而非“淘汰”。
7月9日,李克强在广西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明确提出“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旁白:决心已下,放弃温和疗法,采取手术疗法。第一次出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