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用产品感动用户
Evernote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做广告,现在六千五百万用户多是用户间口口相传得来,但大家为什么愿意口口相传一个产品呢?
谷懿主要分享了三点原因:①打磨产品,“感动用户”。印象笔记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不断获取用户的反馈,并予以改正;②市场创造内容。比如现在流传的各行业使用印象笔记技巧/教程,有部分就是印象笔记专门写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发现印象笔记与自己有关系;③用户服务,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做好用户服务。在中国区只有7个人的时候,团队每天都会有人在微博回答各种跟印象笔记相关的问题,并做到一小时响应。
暴风冯鑫:品牌营销321
冯鑫上来抛出一个观点:一个没有营销思维的产品的是没戏的,一个没有产品思维的营销人也同样没戏。他将自己对营销的理解归纳为321。
三种营销
1,内营销,在产品内部做营销。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媒体和受众的关系,做好内营销需要卡好两件事情:入口和产品化。微信更新后第一屏就是打飞机,你会跟你的好友相比较成绩,这叫入口。做产品时一定要考虑用户在什么入口碰到,然后用户会在什么样的使用过程中达成对你的极度好感和认同。
2,外营销,物料和渠道。比如打飞机这个名字比飞机大战牛逼,暴风获得了第二名不如说暴风是老二牛逼,高清功能不如左眼会爆炸这个宣传点牛逼。
3,新营销,物料口语化,病毒化。
两件事:物料和渠道
1,把物料做好;2,把渠道想清楚。
一个宗旨:回归用户
所谓的1是,你要站在产品的受众对象去过一下。比如在地铁里,一个人在看电影,他不会介绍给另外一个人,因为他们不认识。但有些产品运气好,有这样的分享使用场景,他有机会去放大这件事情。你一定要恢复到受众对象的面前,你给他的物料,和恢复一下他的场景,以及他是否可以将你告诉别人,把这些东西整个演绎一遍就好了。这就是我讲的321。
复盘暴风左眼版这件事,这4点很关键:①起了个好名字,比如叫高清版就很无聊;②牛逼的广告语:点一下左眼会爆炸,用户都先会疑惑一下再求解;③靠两个广告赢的:航美和分众;④最后才是新媒体的社会化传播,有大佬背书,当然暴风也在推动。但病毒营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今夜酒店特价:创业公司四两拨千斤
其实我是科班读营销的,书上的道理都像是排兵布阵,但是自己创业的时候发现我既没钱也没人,我没法像他们那样去摆阵法。创业更像两帮街头小混混拿砍刀,阵法很有道理但是都用不上。我的做法是:
①今夜酒店特价2011年9月上线,我在微博上找5w以上的好友发一条“我创业了”的信息,请他们帮我一把。
②找关系联系媒体的官方微博发今夜酒店特价上线了的消息,并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商业创新的东西。虽然媒体官微性价比低,但他们的followers都是其他媒体的记者和编辑,然后可以营造出一种你已经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过了的假象。
③抓住携程下线今夜酒店特价做文章。开始我们被携程打的很惨,一个城市就只剩下3~5家酒店,最后觉得反正都快被搞死了,没什么可再担忧的。然后就跑到北京来,见了各种媒体,把这个故事讲7,8遍,然后发现媒体对携程没什么好印象。最夸张的时候,在高铁站,15本杂志有3本杂志在写我们。
④获得关注后,媒体就会对你创业故事感兴趣,但不久我发现创业故事都差不多,于是就包装我这个创始人,将各种理念往自己身上套。最后发现没人关心今夜酒店特价,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抽象到一个更大的概念上来,然后我们寄生在这上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两个感受:①没人关心你,但都会关心故事背后的源故事,要把自己泛化到模版式概念;②创始人/团队的人格态度很重要,信息已经不再稀缺,必须要在里面加入人格化的东西。创业公司要记得自己创造故事、内容,有了好的内容,媒体渠道都会自己找上门的。
下面是问答环节:
Q:草莽打法是否会伤害公司品牌。
任鑫:虽然我是科班出身,但我其实对定位,品牌稀释最不在意的。作为小公司就想着怎么做大,怎么出名的可以了。因为你再做科学的分析,考虑品牌资产什么的,你肯定不会很严谨,这方面肯定拼不过大公司。所以只要各种野路子看起来靠谱,好像有效果就用,直接冲,只搞用户,束手束脚是大公司干的事。各种野路子,只要有效果,对无产阶级来说,失去的只有锁链,何必担心自己那两件破衣服?
Q:小米很火爆,关于雷军如何做品牌营销,冯鑫有哪些爆料?
冯鑫:小米营销主要操盘手是黎万强,他给我讲过,但我以及小米的兄弟公司都学不会。小米粉丝营销这件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Q:谷总,之前王小川曾经以印象笔记为例讲过一个工具不如服务的道理,虽然您说做产品做好,但我觉得做再大也是一个工具。您怎么看?
谷懿:我觉得探讨一个概念没用,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本质的东西就是看这家公司赚不赚钱,我们有没有一个持久的盈利模式。我们到目前,我们其实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的模式,有4%的高级账户用户是付费的。其中,用户原因的前一二名是因为喜欢印象笔记,因为我一直免费用不好意思。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谈品牌,因为我觉得那是个挺虚的一个东西,但到最后跟用户建立的是一个情感上的联系。到最后,用户愿不愿意去付费,就是我们的产品到底好不好的问题,到最后还是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感动,然后去付费。
Q:我是虎嗅网作者阳淼。我要问任总,您刚才说危机公关的时候,在北京见了很多记者是吧,我在it记者群里问了一下,谁当时见了任总,这个群有100个一线记者。但是只有两个说见了,我想问一下你都见了谁了。您说的很有声势,但据我所知,你们跟携程打仗的时候,媒体上这个内容并不是非常多。
你刚才说记者都对携程印象不好,确实是有。为什么呢,因为携程她找的都是旅游口的记者,互联网口的记者她找的比较少。所以说,你要做pr,你要对你们自己有个定位。又在旅游,又在互联网这种跨界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到两边都要照顾好。小米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风头县火了一阵,然后突然一大堆负面就出来了,因为他只找互联网记者而不找通信记者。一般手机公司都会叫通信记者。这是一个势力范围的问题。现在好了,他一开会同一家媒体,他叫两个记者,这边是通信记者,那边是互联网记者。所以您自己要定位好。携程他在几家大的媒体他都是找旅游口的记者,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互联网公司。
任鑫:不多,但是这要看以什么标准来评判。要是以一个社会事件来来评判,这个绝对不火爆。我这个火爆可能是说,我们的日活跃可能只有暴风的千分之一,印象笔记的百分之一,但是在现场知道我们的人的话还是有两位的十分之一。从这个程度上火爆。而是这个细分窄的应用在这有超过一半的人听说过,这个角度上来讲的。不太方便列记者名字,只能说几大门户的科技频道的话我都见过。另外可能您那边见到的都是一线记者。但对我来说,只要是媒体的我们就见一下。
最后,虎嗅提请大家关注下微信公众订阅号“书入法”。每一则推送,都是真实的荐书者加靠谱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