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是3BAT任何一家公司的决策参与者,讲不出各种生动的历史故事,但从旁观者的角度,回顾3BAT以往部分产品所透析出的产品观,我们或者能从他们做过的事情和结果之中,重新审视他们现在正做的事情。
腾讯,有一种口号叫做“一站式服务”
互联网圈内有一段历史对白:马化腾在提起“腾讯要向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时,李彦宏的回应是“你要做一站式,就是你全做了不给别人留空间了”。一站式服务表面看起来是一种野心,但正是一站式的腾讯帮用户节省了成本自己也赚了钱,正是QQ系产品的存在,很多不知博客是何物的用户在QQ空间开始了记录,QQ游戏大厅帮底层的小白用户开辟了简单而丰富的娱乐通道;如果腾讯早些时间弄明白“一站式服务”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率先与第三方开发者构建开放平台提供完整的内容与应用生态,腾讯就有可能是中国的Facebook。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还处在内容和应用相对匮乏的阶段,众多底层的小白用户需要的是“节省认知成本和迁移成本”,而腾讯“一站式服务”的野心与两者都存在重合度,即使最终形态没有成为中国的Facebook和AppStore,但QQ空间和QQ游戏等产品至少收货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成功。
转至腾讯近期的巅峰产品——微信,如果张小龙只是考虑QQ在移动端的布局,而不是移动端的用户需要什么新的沟通方式,那么就只会有手机移动版的QQ而不会有微信,更难有瓦解微博的朋友圈,以及自媒体的乐园与企业服务的全新媒介——公共号。再看看移动支付,既是社会趋势也是用户需要,移动支付本事是用户“手机生活一站式”的填充,支付更加便捷既是腾讯要做的事情,也是时代需要——相应公司该做的事情。
百度,中国互联网的填充者和应答者
谷歌是在组织世界的信息,百度在中国互联网的荒芜时期是一边创造信息和搬运信息,再一边组织信息,正是任务多出了两道工序才有了贴吧、知道和百科,而这几项“多余”的产品也都是百度发展至今的重要根基和明星产品之一。
百度要做的是搜索,包括搜索的技术力量、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这与中国互联网荒野时代的需求——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用户提出问题能有如谷歌一般提供的答案——也达成了一致。在百度的历史产品中,有一款叫做百度Hi,时任产品副总裁的俞军讲的很明确——百度Hi要做的不是QQ或者MSN,而是如阿里旺旺一般,为自身的电商(有啊)提供闭环业务的一环而已。在百度电商项目的转出,百度Hi退至内部工具也不有违初心,也没有打破一开始的边界。
近期百度的产品多是跟随,百度影棒、小度WiFi和互联网金融都是如此。百度曾经对应“云计算”提出的“框计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框计算”本身是在博弈“用户更需要的是唯一的答案还是多元的答案”的问题,这既是百度的问题,也是用户需求的问题,去验证问题本身即是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探路,也是提供用户更好解决方案的尝试,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完美,但初衷至少与用户需求和社会问题都存在高度的重合,就至少是值得投资和冒险去做的事情。
360,用户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者
老周和360一开始要做的就是搜索,安全卫士的成功也有一些阴差阳错之味,但本质也是牢牢抓住用户在安全层面的需求,中国互联网需要更多的安全保障才能更加快速地发展,用户的计算机安全也需要更加低廉的成本,360的成功是来自安全卫士把免费安全服务做到极致,把互联网安全真正做成了基础服务,因而也坐拥了几个亿的用户——构成日后一切商业模式的基础。
即使360是一家饱受争议的公司,与竞争公司的对手戏一直是媒体围观的对象,360不是因“3Q之战”而赢取了用户的口碑,而是因从用户出发的视角赢取了“3Q之战”,在UCD盛行的今日,周鸿祎称之的“用户原教旨主义”的价值观也构成了360产品观的一部分,即使360系团队也有一分好干的劲儿,但不妨对用户价值的重视。
360近期的明星产品,比如360WiFi和360儿童卫士(手环),这两款产品的初衷都与最基本的用户问题和社会价值存在高度的重合,即使不如组织世界的信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和让互联网安全成为一项基础服务等讲起来宏伟,但至少都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360WiFi让网络的共享更加简单,360儿童卫士让父母对孩子多了一分知情和放心,用户价值一直都体现在360的产品观之中,这也是360作为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的证明。
阿里巴巴,不怕路远,方向要对
阿里巴巴是一家相对更加看重价值观考量的公司,在最开始所坚持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造就了阿里巴巴B2B和淘宝,随后支付宝的诞生也更是出自交易安全与信用体系的用户诉求和社会需求,阿里巴巴和百度、腾讯的成功都是选择了该做的事情——而且也做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商务需要信息的对称和交易的安全,用户需要跟多的商品选择和更低的价格,社会需要更加安全的互联网交易环境和信用体系,阿里系产品想做的正是彼时用户和社会都需要的。
2009年王坚就职阿里巴巴集团CTO和云计算总裁时公开讲,现在淘宝的每次交易能煮熟6个鸡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降低能耗,使用更加环保的方式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阿里巴巴的事业中更多的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兼是使命和挑战。后来不久马云又公开讲起了阿里巴巴需要更多的社会学家参与到他们的事业中去,他们需要了解的是社会需要他们做什么。再往后的菜鸟网络,即使马云去职阿里巴巴做起的物流网络,但也一直致力是在国内电子商务生态的完善。还有最近热门的余额宝和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都在寻找各种理财产品模式的同时,阿里巴巴坚持的是要构建互联网时代金融的信用体系,阿里巴巴的核心资源和马云领导的菜鸟网络,一直都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和社会发展的期望联系了起来,即使是B2B卫哲的引咎辞职和天猫事件皆有牺牲,但目标都是诚信的警钟和电商安全体系的强化(针对天猫事件,笔者在此也有一种观点,调整价格一是提升门槛——保证担保能力更强的卖家才能更多地接触买家,再者是有限资源的分配调衡,如果所有卖家都能轻松进驻天猫商城,对淘宝B2C相比天猫商城对用户就没有本质的意义了,因而商城本身不是一款无限而是有界的卖家产品),阿里公关团队讲的“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也是印证了先走在“该做的事情”这条路上的价值观。
但就是阿里巴巴近期的另一产品——来往,体现出了与阿里系其他重要部署完全不同的产品观。如果要讲“只有微信一家独大不是好事情”,笔者能很容易地帮你揭开真相。比如,阿里系声援来往的朋友会赞同“淘宝在B2C的一家独大不是好事情”和“支付宝一家独大不是好事情”吗?毕竟诸如微信等移动IM产品是封闭的产品,用户之间的连接越是容易就越有价值,一边微信和一边来往,用户需要如何连接。再从来往造势至今的发展来看,产品层面也看不出“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移动沟通方式”的有效探索,至少我们很难看出现在的来往是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期望。做产品的朋友可能会了解,如果“阅后即焚”都是大众性产品的招牌功能,而且还是出自聚才宝地的阿里巴巴,怎能识别不出微信本身就是弱化“记录”的产品,怎能不会发现“阅后即焚”适用性的小众(微信的用户本身就没有多少去查看聊天记录):答案本身就不是产品考量与设计的技术问题,是产品决策层面的产品观问题。
产品观,是否包含了用户价值与社会需求,或者是长期战略性投资是否正确和值得冒险的标杆,如果是搂一笔钱就完了的事情不必费劲儿用产品观考量,但若要真的做成一件事情,硬性转移用户的方式就会出现“零和竞争”的格局,而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再思考,“零和竞争”就是损失,至少损失的是可贵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