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免费
可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收费而已。部分人买单,全体人受益,这样的方式不止互联网独有,不过是互联网放大了这种方式而已。我们这么多年看的电视,也是免费的(别跟我提每个月18块钱的电视费),广告主帮我们付费了。何况像如今正火爆的,号称有互联网基因的小米、黄太吉、雕爷牛腩,也都不是免费的。免费真的是互联网基因的必要元素吗?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快
比如说特斯拉总裁在纽约时报的报道出来以后第一时间回应,这是一种公关上的快,立即响应,第一时间反驳,把负面影响消除到最低。相对于传统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确在公关和营销上的确更快一些,因为信息的传播是光速的,不能在消息出现的第一时间参与战斗,发出自己的声音,等到负面消息在公众大脑中发酵,形成了负面印象,再要纠正,难度和成本都大了10倍。达芬奇家具就犯了这个错误。“关键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本质上来说,这更多的是看公关的手法和经验是否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互联网思维没有太多关系。在传统电视时代,这样的例子也层出不穷,比如美国大选时候候选人得应付各路记者,对其公关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要求也很高。只不过中国电视文化兴起的时间太短,人们对公关还没有太多概念就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让大家以为这是互联网公司所独有的罢了。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口口相传
可口碑这东西,难道不是古已有之?凭什么说互联网公司才讲口碑啊?同仁堂不讲口碑?全聚德不讲口碑?海底捞不讲口碑?对了,说到海底捞,那些认为存在互联网思维的人能不能回答一下,海底捞算不算有互联网思维?可海底捞是一个餐饮类公司啊,如今成为了口碑的代表,那这和互联网思维有半毛钱关系?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快速迭代
不过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产品开发流程,能上升到思维的高度吗?我们在做任何产品的时候都是在不断修正调整中,不过是初期使用者是自己和开发团队的人,后期才推向市场。互联网公司不过是因为产品直接在网上发布,直接面对客户,所以可以有更大的人群帮他完成测试。可要是一开始的产品没做好,连用户都没有,想快速迭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这顶多能算一种方法,要说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似乎也欠缺了一点。
互联网思维是用户体验至上?
有人说了,以上这些都不对,你是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自己打,就像唐吉珂德一样。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体验至上,一切为了用户,一切以让用户方便为目的。对了,这算互联网公司强调最多的,好像的确是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可问题是,哪个公司不强调用户体验?传统的公司不过是因为用户即客户,说的是Customer focus,要招揽回头客,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不等于客户,强调用户体验以最大程度地留住用户,也留住流量。这真的和互联网思维有关系么?乔布斯的洞察人性,张小龙的“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了解人性”的确容易给人这种印象,可这个世界上,洞察人性的产品经理也并不多。所谓用户体验,不过是互联网行业强调得比较多,大家就觉得这是互联网公司独有的了。台湾首富王永庆先生刚起步的时候开米店,为了改善食用米的品质,要将杂物捡拾干净再卖给顾客,给顾客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又暗暗记下顾客买米的时间间隔,在顾客米将要吃光的时候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给顾客带来了很大方便。这算不算关注用户体验?算不算互联网思维?王永庆那时候,好像还没有互联网吧?用户体验真的是什么很新鲜的东西?
这一段,互联网行业的人很意气风发,到处叫嚷着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行业。可传统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自有其独特的行业发展规律和限制。那篇很火的《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一座青楼》,每一项对实体店的调整都涉及成本,又哪里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实现的?历史上的青楼难道没有这些收费模式?
说到底,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不过是利用摩尔定律下的硬件价格不断下降和中国充足的劳动力供应的优势,这才有了各种免费到底的方案来迎合消费者。要是有一天摩尔定律不再有效,人口红利释放完毕,快递不再廉价,现如今火热的互联网公司还有几家有自己的优势?
到那时候,我们再来讨论什么是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