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点,更好启程
2024-05-14 11:14

简单点,更好启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原文标题:《我就是把事情想简单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位大胆转专业的学生的奋斗经历,从创业失败到自学计算机,最终成功进入Meta工作的故事。

• 💡 学生创业经历:学生大胆创业,通过送早餐创业项目赚取第一桶金

• 🚀 自学计算机:转专业学习计算机,通过自学和实习快速提升技能

• 🌟 成功进入Meta:最终成功进入Meta工作,面对不同工作氛围和沟通方式,不断适应和提升自己

Lucas,毕业于同济大学德语专业,GPA 2.3。半路出家转专业,结果被CMU计算机系录取,毕业又进入Meta(原Facebook)工作。


图片来自Lucas


听起来是一个坎坷的奋斗故事。然而当我们采访他,问他是不是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艰难辛苦,有过无数个内耗焦虑的瞬间时,他却问:“内耗是什么意思?”


Lucas,是我们见过最简单的男生,没有之一。


不知道该干点什么,那就创业吧


我本科学德语,成绩不高,大二就创业了。


创业的契机是一天早上醒来,我和我的室友就觉得饥肠辘辘,因为我们宿舍楼距离食堂很远,到了还要排很久的队常常导致上课迟到,于是我们对着彼此默契地喊出“如果有人能送早餐就好了!” 


那是一个火热创业的年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饿了么也是在那个时候引爆流行,昭示着送货行业的兴起。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商业竞赛,对创业有点上头,又想到课业也不是很忙,于是就和室友简单谋划后说干就干了。


我们的业务在初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虽然规模小,覆盖范围只是几栋宿舍楼,但不用出门就能吃上热腾腾的早餐,需求还是很旺盛的。我负责设计公众号接单、传单设计和供应商工作等活动,商业模式是和供应商谈,我们给供应商(校外早餐店)大量批发订单,拿到批发价;给客户是正常市场价格以及送货服务,中间的差价是我们的利润。


干了两个月就赚了几千块,这一桶金让我觉得,对于创业来说,只要看准市场,哪怕是简单直接的模式,也完全可以赚到钱。不过,虽然挣钱容易,但是挣大钱不容易,轻松地挣大钱更不容易。


我说的挣大钱,是扩大商业规模,这需要魄力、头脑还有执行力。而轻松地挣大钱,并不是指是否劳累,而是如何聪明地扩大规模。


我们的创业最后失败了,失败的点正是在于整个流程全是我们亲力亲为,以至于在订单量增加的情况下分身乏术,最终无法坚持。现在回忆起来,其实有很多解决办法,比如把送货服务众包出去;把订单处理和分发通过APP来解决等等。


后来偶然间我看到一款和我们有相同商业模式的早餐配送app,叫西游早餐。它的成功让我意识到商业和技术组合的力量。在技术支撑下,即使是一个小团队,也有很大的成功希望。


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先做,后琢磨的学习方式吧。


计算机,我是自学的


当时我德语学得很不喜欢,绩点低,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有壁。但内心又有不服输的一股劲,自信不比任何人差,也想做出些成就。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可能的路径。


我研究了当下热门的专业,比如咨询、大数据和计算机。我愈发偏心很酷的计算机专业,仿若醍醐灌顶,觉得不能再浑浑噩噩,决心认真朝目标努力。


那时候,我已经大三,同学们都在忙着学习德语提升绩点,或是找相关实习,梦想着进入宝马、奔驰这类大型德企。我身边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相关经验的学长学姐, 也没有问老师。我一个学渣,真不太会跟老师打交道。


我就直接打开B站开始看视频,自学。现在回想,如果我当时多问几个人,正常点的应该都会阻拦我吧。


自学一开始还是挺high的, 但也很容易进入瓶颈,经常“收藏等于学过”,周围也没有其他人跟我一起学,中间断过好多次,也不知道自己学到啥水平了。 好在我后来“警醒”了。 


我去找到一两个比较好的基础视频,跟着学完,而不是心急地一次性看太多,毕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我还会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者参与简单的kaggle竞赛,得到一些实践以及付出得到回报的成就感。


学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是时候出去练练了。  


当然我还是有点策略的,没有直接去投程序员的实习岗位,而是选了和我的创业经历相对搭边的咨询。在实习中,我快速补充知识,并且抓住机会实践运用我自学的内容,进步速度和之前闷头自学相比,是原来的十倍甚至百倍。我用几个月就完成之前一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而这些都是置身于环境中才能得到的快速飞跃。


实习以后我开始全职做数据分析师,同时业余时间继续为了AI程序员的目标而努力自学。但是感觉未知的东西越学越多,慢慢地变得焦虑,感觉自己仿佛永远是”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但同时,我发现当前的职位似乎不再能带给我成长,这对我而言是更严重的问题,我知道我必须得做出一些改变了。


于是我开始海投简历,尝试寻找机器学习工程师的职位,结果也是不出意料地四处被拒,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大厂HR的联系方式,对方却直接告诉我:“我们不考虑德语系的。” 但是可能最开始就是转专业的背景,对这些情况并没有很意外,也就不是很气馁。我的想法是各种面试都是一次“小考试”,告诉我哪里还不足,可以继续提高。


最后幸运的是通过内推进入了一家上海的科技公司。感谢AI那时没有现在这么火,负责人大概也看在内推的面子上跟我聊基本的技术问题,我都能回答上来,反应还比较快,又很愿意学新的东西(或许也是招到不到更好的人),我就正式成为了一名AI工程师。


说实话,那时候的AI公司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很大的生存压力和不确定性。不过我心态还挺好,因为我看老板也干不出来呀。我们做的产品是有难度的,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完美,但我不至于气馁,一个是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另一个是我觉得当前AI的局限是在于整个行业技术,并不是我个人能力的原因。 


比如,当时我做的一个给学校用的实验考试打分系统,准确率也不是那么高,客户不会直接用在考试上,而是在平时的教学练习使用。 所以行业前景也并不明朗。


AI会不会是个伪赛道?我费了半天劲,会不会走进死胡同呢? 虽然我是半路出家,但我看论文时,发现AI的技术迭代特别快,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赛道可能在后期慢慢会从沙里淘金变成真正的金矿。


所以,我决定加大赌注,行业不成熟,我就继续学习,继续打磨自己。我想到了去美国留学,真正学习计算机这个专业。


诸神之战中,我是又老背景又差的那个


程序员是个青春饭,我入门本来就晚,再学两年,毕业都快30了,我就不怕落后么? 


其实我都习惯落后了。我从大三才开始转技术,别人可能从大一,甚至中学就开始学计算机了。我花4年才达到别人刚毕业的那个水平。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成长式的心态,一方面,我更多的是跟过去的我比,只要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就是OK的。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人的成长曲线是先陡峭后平缓的,也就是说可能我花5年的时间,我花10年的时间,虽然花的时间比较久,但最后我总能达到别人的水平。


这种心态是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在训练自己。靠这样的心态,我高一高二成绩普通,高三一步一步爬到top。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的能力差别没有特别大,影响成就的,其实是我们是否去做一些事。


我习惯一步一个脚印进步。图片来自Lucas


当时我的GPA不高,并且本科在德语系,程序员的工作都是在没人听说过的小公司干的。大部分中介看到我的背景就认为我想申请计算机硕士是天方夜谭。那时候,大家已经在用“诸神之战”来形容CS了。学计算机、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人已经“人山人海”, 还有数学、物理等专业的来降维打击,转专业怎么也轮不到我学德语的呀。


但是要看到自己身上更加底层的素质。我起初的选校是前50,我都觉得挺冒险了,只有10~20%的机率。机构里的辅导老师有天跟我说:“Lucas, 你应该写一写斯坦福的文书。” 我就真的写了,当我写完斯坦福的文书,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原先的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传统的CS申请人比较,但后来我明白,我应该突出我的不同之处,而不是非把自己挤进我本不具备优势的赛道。


比如,虽然我的本科GPA不高,但它只能证明我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情况,不代表我的计算机学习能力,而录取是综合评估,实际在目标专业方向做了什么,比原专业的GPA更重要。而且,我的德语背景其实可以给项目带来不同的信息,比如我的转专业经历以及自学的方法论。


在这里,我意识到美国学校很看重学生的发展潜力,而我热衷于钻研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不错。相比科班出身的竞争者,我有创业经历,经历过BA和数据分析工作,且做过AI工程师,这些都是我具备的优势。


在我的目标变高以后,我开始尝试更高格局的文书。为了写出理想版本,我看了不少书来获得insights,再结合自身情况思考,我发现如果从现在申请的位置想未来20年,或者从世界或者人类的角度去看,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正是这种差异化思维模式和写文书时望得更远的感觉,让我最后成功进入CMU计算机系。


从CMU顺利毕业。图片来自Lucas


我在Meta转型


现在,我在Meta做机器学习工程师。


我在这里遇见了新的挑战,比如,美国的团队氛围和类型与国内有很大区别。国内的经理大多是project manager,即项目型经理,开会时他可能会更多地问你项目进展如何,最近哪些项目遇到什么问题之类。但在美国,出现更多的是people manager,他更多关注你在团队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自己有所成长,驱动力是否足够等。


因为这里的经理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平时工作我拥有更多主动权。在这里工作需要很强的自我驱动力,我正在习惯做一个领导者,而不是执行者。除了技术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我目前的小目标是提升我的沟通能力。因为我的性格内向,和同事沟通交流时总是很难跟上他们的节奏。有时候他们会讲一些他们高中大学的事情,我没有经历过,以至于不太理解他们到底在说什么,get不到点在哪里,社交变得很尴尬。


不过,值得宽慰的是,公司希望每个人做自己,不会强迫我社交。当然我在努力和同事一对一交流建立联系,这也是我更舒服的沟通模式。


另一个我正在努力适应的,是美国的工作交流方式。我已经习惯大家在开会交流反馈信息比较直接,如果哪个创意不能落地,别人就会说“你这个idea不行”,干错利落地将想法否决。但同样的情况放在美国,你的上司会先把你结结实实肯定一顿,然后再非常委婉遗憾地告诉你这个方案不行,这就需要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别被彩虹屁蒙蔽了)


不过,我认为这个差异对新人来说比较友好,因为每个方案提出来,它并不一定就哪里都好或者哪里都差,被全盘否定或肯定。它一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而你的上司确实会看到你做得好的地方和坏的地方。这样的沟通模式能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不会到怀疑自己的地步。


总体来说,在入职Meta后,我对我正在走的这条路更加具备信心。


对于未来,我没有很明确的设想。我的OPT只有3年,到时候留在美国,还是回国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只想一步一个脚印把眼前的事做好,就这样。


图片来自Luca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