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的《浪潮之巅》让我看得彻夜达旦、爱不释手。本书描述了百年以来一些站在技术革命浪尖之上的公司,它们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科技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在历史的车轮中,他们有些代表着下一波浪潮、有些几经沉浮,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走向衰落,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曾经辉煌过。那么,他们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在时代的发展中他们做对了什么?在新一波趋势下,他们又做出了何种选择?
先谈成功:何以成就浪潮
英特尔荣登浪潮之巅是因为其赶上了信息革命的浪潮。原本它也是低端处理器领域的小弟弟,代表着低性能、低价格的产品。恰逢IBM想要短平快生产PC,懒得自己设计处理器,就拿来英特尔8086直接用上,英特尔一举成名。之后,随着兼容机的兴起,这些兼容机为了与IBM兼容,同样只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英特尔自然成为整个电脑生态链举足轻重的企业,成就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英特尔的成功应了一句老话“时势造英雄”。
当然除了时势和机遇外,企业还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力,方能在机遇到来时做出正确抉择,英特尔显然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年日本如日中天的时候,PC 里面日本芯片一度占到数量的 60%。全世界都在怀疑美国在半导体技术上是否会落后于日本。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导体市场就会发现,日本的半导体工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储器等芯片(即内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业,如计算机处理器和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全部在美国。
基于这个判断,八十年代,英特尔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最终依靠自己的聚焦和专注成就了英特尔的霸主地位,一句“intel inside(内置因特尔)”让其成为PC业的处理器的标配,在顾客的心智当中建立了强势的品牌地位。作为BTOB类型的商品,英特尔这个品牌前置到顾客心中,赢得了顾客,自然就赢得了市场。
再谈失败:何以潮起潮退
很多学者都在分析诺基亚衰落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技术失势,其实不然,诺基亚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不仅早于同行,甚至早于新进入者苹果和谷歌;有人认为是竞争对手太强,苹果是诺基亚的掘墓人,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手机市场风头正劲的不只是苹果一家,根据市场研究公司HIS的统计,2012年全年手机出货量方面三星占全球整个手机市场份额的29%,位居全球第一。
可见,做家电和电子产品的三星尚且可以突围,诺基亚为何步履蹒跚;还有人认为是诺基亚未能洞察移动互联网趋势,可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诺基亚ceo奥利拉就预言了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前景,他意识到通话将成为手机的一个附加功能,其未来在于接入互联网,而诺基亚将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为一家软件公司。
从上述剖析中,可以看出,诺基亚最早就进入智能手机领域,技术绝对具备优势;对手苹果手机强劲不假,但智能手机很大,否则就不会有三星、htc、小米等其众多手机都来分羹,诺基亚的冬天不能归因于对手;诺基亚也并非没有洞察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手机发展新趋势。
真正的原因,是这位“思想的巨人”属于过去的浪潮,其在2G手机时代过于成功,巨大的成功,裹挟了其迈向新时代的脚步,致使其难以以变革的心态快速转身。其实,对于领头羊而言,革自己的命需要勇气的。成功企业走向衰败的通病是,他们在利用优势取得极致成功之后,不敢以身试险,最后在遇到破坏性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变化时,很快沦落成百分百的输家。
最后谈立于不败:何以傲立潮头
IBM最早赶上了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开始创建了企业。成立不久,就经历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大萧条。在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危机当头,公司纷纷倒闭,但IBM存活下了。
当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来临时,小沃森说服了自己父亲,开展全力投入到新兴的电子工业,最终这个决策让IBM得以成功地领导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它使得计算机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它顺应着计算机革命的大潮一漂就是30年。很长时间里,它给员工最为丰厚的报酬和福利,它是人们找工作时最向往的公司之一。它甚至有从不裁员的神话……
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IBM却没能及时转身,最终IBM很不情愿地成为了落伍者。当时有人质疑IBM是否会倒闭。 也有媒体称:IBM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这一次,经营管理能力又一次拯救了IBM,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请的是外援——空降兵郭士纳。郭士纳做了三步动作:开源节流先止血,将研究成果更快转化成产品,做服务型的技术公司。
IBM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之一。其高瞻远瞩的转型战略最为外界称道,尤其这几年我们看到DEC倒闭,戴尔转型,惠普软化,IBM昔日的对手不同程度出现了战略迷失,经营困局,大家纷纷开始模仿IBM,此时IBM已经领跑多年。
捕捉下一波浪潮,成就浪潮之巅
当然,浪潮有大有小,并不局限于科技领域。任何领域都存有浪潮,关键的是我们要形成独到的洞见,捕捉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
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这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绿色投资。所以,我曾建议我一个客户,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设计、节能设计的研发工作,引入国外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快速成就建筑设计领域绿色标准的代名词,就会成为全行业集体奔向生态文明建设“淘金路”上的“卖水人”,从而紧随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以及旧有建筑全面升级的浪潮中荣登浪潮之巅。这也要归功于本书给我的启发。
人生能经历几波浪潮,与其只在潮起潮落中充当看客,不如擦亮眼睛,做好准备,纵身于下一波浪潮中。
更多精彩书评,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