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有则这样的消息“英特尔将在以色列建10纳米芯片生产线”。这则新闻相比同一天发布的另一则新闻——关于阿里巴巴提交IPO招股书的消息——显得暗淡无光。
晶圆生产本就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可这则新闻即便是在专业论坛里也没引起多广泛的讨论:大家对Intel这种一骑绝尘的方式已经审美疲劳了。
只是这则消息只让笔者觉得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以色列对其的支持程度和当年富士康决定在河南建厂时当地政府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再联想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Intel新任CEO曾暗示:Intel可能为其他芯片公司做晶圆代工,更让人不禁怀疑:Intel终于打算携带核武器打算杀入晶圆代工行业跟其他还在玩机关枪的晶圆厂抢生意了吗?这究竟会是Intel下一个盈利增长点,还是在自掘坟墓呢? 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晶圆生产一直是个比较专业化的行业,不光投资巨大,还不能保证良率,更可怕的是这个行业还在不停的玩军备竞赛,属于门槛高、风险大、对手还极其可怕的行业。早十年前这个行业还有十来家公司杀来杀去,AMD的创始人Jerry Sanders甚至还曾说过“拥有晶圆厂才是真男人”,结果09年的时候AMD将自己的晶圆厂分拆了出去,成了假男人。
因为这实在是个高危行业,很多企业开始将自己的晶圆厂与原厂剥离分拆,直接关闭或是出售。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轻资产了,但问题也很明显——芯片是一个在设计中后期就高度依赖生产线性能的行业,如果生产线不支持某种工艺或者缺少某个库文件,设计就得修改,它相较于苹果对富士康的依赖要更加明显。卧榻之侧,能否容忍他人酣睡曾是许多公司的难题。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既然有公司出售晶圆厂,那就有人做接盘侠,再加上现在很多小的芯片设计公司根本无力承担自建工厂的费用,一种完全承接来料加工的晶圆厂就顺势而生了,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些大厂因为投建了更新的产线,之前的生产线又还能用,就利用过剩的产能也开门做点生意;如果来的是个豪客,还会用最新的工艺让人家先上,比如三星和苹果。
在这些自有晶圆厂的公司里唯有一家例外,那就是Intel——它的生产线从不对外营运(好吧,其实Intel也替两家很小的公司生产过,不仅保密排他一堆协议,而且还只限FPGA,到最后还被Intel持股)。Intel不对外营运也是有它的道理,因为他家的产线太牛了。业界普遍的观点是,Intel的产线水平几乎领先整个业界12个月。不要小看产线上的技术水平,线刻宽度每提升一个级别,芯片的功耗和性能就可以来个指数级的优化,并且由于面积会大幅缩减,芯片的成本也能相应的减少。当年Intel就是依靠自己高速发展的产线水平,彻底拖垮了AMD。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现在Intel的对手由AMD换成了ARM,而且战况好像还不大顺利,试问Intel能对ARM开放自己的产线吗?这么看来,答案好像显而易见,Intel应该保护住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让ARM染指。可是过剩的产能就让它白白浪费吗?之前的形势是Intel的芯片利润足以支撑产线的不断更新换代,可是现在甚至将来还会有足够的财力吗?尤其是看到其他晶圆厂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这似乎是个短期利益和长期策略的一个角力,可是前提是长期的坚持能得到回报。
终端是RISC的,也是CISC的,但最终会是RISC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但Intel所坚持的X86架构目前在手持端几乎呈现出全军覆没的态势也是不争的事实。坚持往前一步就是固执,坐拥业界最领先产线的Intel,面对手持端的节节败退,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Intel新CEO Brian Krzanich于其上任后的首场法说宣布,英特尔将扩大晶圆代工业务,运用其先进制程优势为其他厂商代工芯片,且范围将扩及采ARM架构生产的芯片。Altera公司于4月也对外展示了其基于Intel 14nm工艺的芯片,ARM内核。
对于Intel对外营运产线的消息,业界自然是一片赞誉之声,甚至有人建议Intel干脆退出手持终端,专注桌面电脑和服务器的芯片设计去好了。可这真的是个好的建议吗?ARM在服务器端已布局多年,微软公司也推出了能在ARM上运行Windows系统,Intel需要面对的不是在手持终端上的得失,而是整个产业链对其X86架构的支持力度。而一旦丧失了产业链,Intel就真的沦为一家芯片工厂了。
在那种形势下,Intel对其产线的升级就有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思了,而对摩尔定律这么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倒也印证了那句苦恨年年压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