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营销行业年轻从业者何去何从?
2014-06-17 18:00

数字营销行业年轻从业者何去何从?

虎嗅注:本文作者是时趣互动CEO

写下这个标题之后,我停下来问自己,面对广大数字营销行业年轻人,写下这样一个标题,我是不是太装了?

首先,从年龄上,我差点是个八零后,也许还勉强能混到年轻人的圈子里;其次,我只进入了数字营销行业3年多的时间,是个新人;最后,抛出这样一个很大的命题,你以为你自己是谁,你究竟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大学读的是法律,在中外律师事务所都实习过,很多同学都成为了律师,而后我短暂的加入了投资银行行业,然后就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最后才加入了数字营销的大行业。在这些经历中,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相比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中国的营销服务行业的专业从事人士的成就感、自我认同感和快乐感,是明显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分析的结果是:除了专业人士不得不面对的工作加班、来自客户的期待以及高度竞争的环境等比较通用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特别的原因:营销行业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并不容易总是能够明确的量化,传统营销服务在专业技术上相对门槛不高,以及营销行业内部的管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这几点原因直接导致了在这个行业工作的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浮躁的心态。

而另一方面,我发现数字营销无疑是中国最朝阳的产业之一,5000亿的企业营销预算正在迅速的投入到数字营销之中,目前全国有15万左右的从业者,这个行业过去几年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每年不低于30%的速度在增长着,因此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

正是有这样的对比和落差,我越发觉得想和有志于在中国数字营销行业长期发展的年轻人探讨,这也是我认为作为在这个行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先行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哪怕对大家能有一些思考上的启示,也倍感欣慰。

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张锐,是一家专门给企业提供社会化营销管理服务与软件的公司创始人,我们公司的名字叫时趣Social Touch。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一开始有30个人,第一年收入只有200万人民币;到今天,我们有340多人,2014年收入可过亿(我们不做媒介投放代理,所以收入主要是服务和软件收入)。

作为一家前身是开发运营互联网社区产品的团队,时趣冲进数字营销这个大行业后,一开始觉得眼花缭乱,因为各种公司、模式和名词,层出不穷,不明觉厉;我们反正是外行,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试错和折腾。三年过去了,社会化营销成为了数字营销领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们成为了社会化营销领域里的领先企业,对数字营销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北上广招聘入职了400多名平均年龄26.7岁的年轻人,按照1:30的简历阅读率和1:5的面试成功率,我们一共看过上万年轻人的简历,当面聊过2000多人,其中60%的人之前有过在其他数字营销或者传统营销公司工作过的经验。

基于以上的这些经历,我慢慢有以下的这些发现:

和上游的互联网媒体产业相比,营销行业更加高度分散:各类公司众多,竞争激烈,兴衰变化迅速。对那些出于兴趣和眼光,有志于长期投身数字营销行业发展的年轻人来说,其实面对的信息非常庞杂,他们需要有一些对行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有效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的选择。

而且,可能是因为数字营销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许多通过高速增长后、实现上市的公司,我发现数字营销行业里的大部分年轻人,相比他们在互联网、IT或者金融行业的同龄人来说,对于商业的本质和事业发展的规律,平均认识水平更低。因此很多人其实对于该如何选择个人发展平台,更缺少共识性的、符合商业规律的判断标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都谈不上有合理的、清晰的规划与思考,我甚至感觉有不少人,似乎是在随机的追逐着市场上更好的待遇和更时髦的概念,然而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自己中长期的规划,以及与当下的发展平台的关系。

回首来时路,我反复思考回推,如果我是3年前的我,当我在选择一个数字营销领域内的企业加入时,我会考虑什么呢?

看过去还是看未来? 我将加入的公司“进化”能力如何?


数字营销的环境每一天都在变,以时趣所专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在短短的几年里,平台不断变化,接口不断丰富,商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刚刚熟悉了几个平台,突然又发现其实未来还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在后面:图片社交、即时社交、私密社交、社交阅读……

这还仅仅是数字营销领域的一个分支而已,除此之外,视频、移动、DSP、DMP、SSP、ecommerce、social commerce等多个领域也在每天发生着令人应接不暇的变化。

变化的驱动力无外乎两个: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有句老话说,唯一不变的只有变。

在变化面前,谁都不能说自己已经充分准备好了,并且有了能够保持领先的秘诀。但是,在变化面前,有很多迹象能够告诉你,某个组织是不是有能力和勇气能够面对变化,保持最强的进化能力。

首先,我想看看我希望加入的这个公司,其核心管理层的平均年龄,以及其中是不是有真正的数字原住民。听上去这像是一种带有年龄歧视的“政治不正确”的说法,但是,如果一个组织的核心领导人不能够每天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数字媒体的深入的使用上,基本上就不用期待这个组织在数字营销上能够有不断增长的动力。而如果一个组织的核心管理层中没有80后甚至是85后的话,也基本上很难谈得上对新一代的数字消费者有多么深刻的认识。数字营销行业在目前这个高速变革和定型的阶段,某种程度上就是属于年轻人的行业,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其次,我一定会分析一下这个公司现在和最新获得的重要的客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市场上有大量的公司依靠着“历史”来获得和保有着客户:或者是通过国际总部获得的本地合同,又或是通过和客户历史上形成的关系保有着合作;最差的就是通过“关系”来获得客户。真正有进化能力的公司,应该是通过“未来”来获得客户,他们和客户一起,面向未来的挑战而并肩作战,因为这些公司具备着能够帮助客户更好的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可能,因此他们在市场获得的客户也是甲方中最具有战略眼光和本身最具有进化能力的客户。

最后,我会了解一下这个公司内部的学习与培训的氛围和机制是怎么样的。有很多年轻人在加入一家公司的时候,都会很看重这家公司能够提供的在职培训是否有体系,自己汇报的上级是否有较好的手把手带下面人的口碑。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新一代真正聪明的年轻人,必须意识到一个现实:在变化如此之快的数字营销环境中,一切已经形成模式的培训内容和体系,可能都已经是在传授给你陈旧的和即将过时的知识。真正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和能力,最关键的是要看这个组织是否能够给你提供一个“知识杂交”的环境、简单高效的沟通与协作环境,以及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自然会学习到对实践真正有帮助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消极的依赖和期待有人给你提供加工和整理过的二手知识。

看局部还是看系统?我选择加入一家什么样“基因”的公司?

基因决定着生命力,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能力。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些竞争中,如果有些player在先天基因上有优势,其他player后天再努力,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

我们既然选择加入了数字营销行业,我们当然要想清楚到底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中,拥有哪些基因的公司能够在未来发展的更好,能够让加入其中的人变得更强。

我以前曾经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不需要多谈的话题,因为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但是,直到我在2014年年初,还在听到有年轻人对我说,想去4A的原因是因为在4A能够学到更多前沿的东西,我才意识到其实这个行业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对数字营销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没有认识的。

美剧《广告狂人》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视剧,可以通过这部电视剧,来理解今天所谓的4A公司在当时以电视媒介兴起的时代里,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当2013年美国的互联网广告第一次超过了电视广告投放后,当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已经绝大部分被我们的社交网络和移动手机占据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上一时代的霸主必然会在下一个时代成为灭绝的恐龙,这是自然规律。

数字营销发展的新的规律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软件改变世界,数据定义未来

数字营销正在向着逐步通过软件来管理营销过程,通过数据分析来产生更有效的营销洞察,通过让营销者更加直接的通过自建或开放的数字渠道,与消费者沟通和互动等几个重要的趋势来实现新型的营销。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就不在此展开了,希望下面这张描述美国数字营销行业相关科技公司的图,能给大家一些直观的感受。


以上这些公司,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都是传统营销服务公司、4A公司的“掘墓人”。他们的出现、发展和兴旺,伴随着传统营销公司的迟缓、落后和衰败。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公司的基因,是一个技术+艺术结合的基因,而传统的营销公司,只有艺术的基因,缺乏技术的基因。

这种基因上的缺乏,不是很多传统营销者以为的,在团队里多招几个开发工程师,就可以号称自己也是一家在技术上领先的公司的。要判断一个公司,是否真正具有技术基因,首先要看,这个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里,是否真的有理解并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其次要看,这个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和薪酬水平,是否能够真正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最后要看,这个公司的战略和产品背后,是否有一个深入应用技术的思考和路线图,是否有相关的中长期技术投资的决心、耐心和资源。

以上三点,对于传统的营销公司来说,每一点如果要说到做到、而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话,都意味着挑战相当大的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变革和文化价值观变革。正是因为基因的变化并不容易,因此历史才会不断上演新基因物种战胜老基因物种的故事:柯达、诺基亚、索尼……你猜在营销行业中,谁是下一个倒下的恐龙,甚至是成批倒下的恐龙群?

靠干爹还是靠创新?我到底加入一家什么样“物种”的公司?

所有的商业组织都叫做公司,但是不同“物种”的组织,其文化类型、追求目标所导致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很不一样的。

营销行业里大致有三种类型的公司:

第一种类型是外资公司,即国际公司在国内收购的或者开设的分支机构,这种公司全部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团队,优点是专业度高、形象好、基础培训不错;缺点是应对中国的变化缓慢,决策周期长,创新乏力,特别是现在面对中国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全面超越美国的事实面前,有针对性的办法不是太多,虽然可以依靠国外干爹的影响力获得客户,但是面临坐吃山空的可能。

第二种类型是以中短期内出售或者利润分红为目标的私营企业。
这种公司的股东非常集中,基本上就是老板(们)。公司的创立,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公司获得了一个或者几个较大的客户资源,然后老板成立了公司。因此,这种公司可以说是高度的人脉资源导向。但你懂的,所谓人脉资源这种事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老板自己也是过一天算一天。因此他的最大利益在于短期的盈利,以及中期谋求也许有机会能够出售给行业里较大的公司;长期的打算和长远的投资,难免需要加以控制。当然,此类公司的老板,既然有人脉资源,多少在行业里有一些经验,因此往往在团队管理上会倾向于类似家族式的或者情感式的管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跟着我,学东西”,然而从实际上的人才培养和长期激励来说,这样的公司对年轻人来说,其实是最需要随时考虑合作的价值的。

第三类公司,是一种和前两类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物种的公司:已经获得了VC支持的,以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上市的公共公司为发展目标的公司。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创新能力和代表着创新方向的公司,大部分都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而风险投资支持一家公司后,基本的要求就是1、这家公司要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必须立足于长远目标进行投资;2、这家公司有足够科学和合理的激励措施,特别是期权制度和分散的股权,才能在市场上快速汇集人才,在竞争中打败那些落后的公司。基于这些基本制度,第三种公司才是真正有志于创新、有志于个人成长、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长期激励的年轻人最应该争取加入的公司。在硅谷,这样的创业公司是所有优秀年轻人职业发展生涯的第一选择。

当然,加入这样的公司对年轻人来说也会有不少的挑战和痛苦的地方。比方说,这样的公司风险较大,有可能成功,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失败。另外,这样的公司往往变化迅速,从组织结构到业务重点,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会让一部分追求稳定或者习惯于柔和变化的人觉得不适应。最后,这样的公司往往不会是市场上开出现金工资最高的企业,也不一定是福利最好的公司。但是,一旦这样的公司走上成功发展的快车道,这些问题在中长期来看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关键是你做出选择时的眼光和勇气。

结语: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数字营销浪潮,我相信,在营销软件与数据分析技术的推动下,一批具有新型基因、新型进化能力的新物种公司将会茁壮成长起来。这些公司通过将营销艺术与数据技术的完美结合,能够真正突破营销行业给客户创造价值的瓶颈,因此一方面他们将会深刻的改变整个营销服务行业的生态和格局,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给新一代的数字营销人才提供完全不一样的职业平台、发展路径和个人成就体验。

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我们这些有志于投身中国自身的数字营销事业发展的年轻人,看清方向,看透规律,看远目标,然后立意高远,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机会永远只属于那些真正准备好了的少数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