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开放平台经历了两个阶段,它是最早开放平台进行招商合作的B2C企业,并由此实现从图书经销商拓展为全品类的零售平台。第二阶段,2012年,向大品牌、垂直类电商开放入口,酒仙网、国美入驻当当。
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我们总结出当当网的如下动机:
1、千亿规模是个槛,自营模式导致商品品类与人员扩张同步增长,成本高、效率低。
2、通过排他性签约大品类、大品牌,实现清理小商户,提升客户体验。
3、上市公司经不起价格战,结盟国美获得3C产品价格优势。
另外,财务压力也逼迫当当需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改变低毛率、低周转的局面。当当网过去的书籍、音像是高毛利产品,新进入的百货是低毛利产品。然而,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显示,当当毛利率持续恶化,Q4的毛利率更是只有10.47%。京东发力图书后,当当书籍音像占收入比大幅下降,进一步拉低平均毛利。
如何改善?平台开放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以国美合作为例,虽然不计收入,但交易额佐证市场占有率,提升股东信心。同时,当当获得佣金收入,成本即带宽成本,毛利率超过80%。
财务上也有据可循,kaitokid关于《当当估值探讨》的文章指出,第三方开店的服务性收入增长,证明了此部分业务的盈力能力大增,单位销售额中毛利绝对值翻倍。
开放平台之外,当当还尝试第二路径,即推自有品牌,进军服装,以提升毛利率?但困难显而易见,kaitoki指出,图书从业者落后的商业基因,很难适应高毛利、高周转的服装行业,能成为凡客就勉为其难了。凡客也一样不赚钱,关键在于,当当的订单单价多年都在100元以下,如何让这样的人群接受服务的高溢价?
那么,“开放”的策略一定会奏效吗?目前的操作难题包括:
1、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的局面下,当当如何选择哪些自营,哪些交给开放商家?
2、定价权交给谁?目前通行的策略是协商定价,能否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