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更新:欧盟委员会4日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前两个月的税率为11.8%,此后将升至47.6%。此前中国对欧盟出口光伏产品达1665亿,占中欧贸易总额的7%左右。中欧光伏双反案也因此成为中欧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摩擦、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危及中国上千家企业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
3月20日更新: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
天马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康晓阳在微博上评论道:“无锡尚德终于破产了,赌政府出手救援的人这次输得精光。30年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培养了一批绑架政府的寄生虫,致使到处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好在新领导人头脑清醒,不再被忽悠,誓言要把安装在政府身上的那只假手砍掉。尚德破产或许就是标志,我们期待一个政企真正分开的崭新局面。”
本文发表于2013年1月28号。
好不容易,2013年1月中旬,尚德电力第三次“股价1美元保卫战”宣告成功,暂时保住了上市公司地位,否则就会被强制下市。
但与此同时,尚德在商誉上已被打击得不堪入目。海外,投资者在美国发起诉讼,起诉施正荣及其高管团队“掏空尚德电力、对关联公司亚洲硅业进行利益输送以及挪用16.8亿美元公司投资”;国内,最新的消息是:无锡市国税局已经认定无锡尚德存在“漏缴税款”行为,并与北京市国税局联动,追缴无锡尚德和其在京关联公司的税款。
坊间对尚德败北的讨论相当热烈,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决策失误、管理松散,乃至“为十周年庆典印刷的文字材料”堆积在走廊落满灰尘也被当作佐证……但是别忘了,谷歌人力成本比相似公司高一倍、免费用餐者中30%疑似蹭饭、员工故去家属可以领钱十年……这些不是管理漏洞?打死老虎是容易的,而将企业决策的真实逻辑与困境还原出来,你发现,施正荣们并非败于一些微观的治理或管理原因。
尚德之败,是打在中国光伏企业与地方政府脸上的一记集体耳光。
曾经制造出中国首富的光伏产业,从一开始就是把核心原材料、技术及市场需求双双予人、自己不具主动权的游戏。
要不要扩大产能?
众所周知,尚德电力、英利绿能、江西赛维、天合光能等企业组成的“中国太阳能军团”走的都是激进扩张路线。不惜成本、不顾风险、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扩大产能。除上市融外,银行货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各大银行无不深陷其中。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这几家光伏企业的授信额度合计竟达2450亿元。在资本市场及银行资金的驱动下,中国光伏企业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一马当先的尚德电力,2007年只有400兆瓦、2010年跃至1800兆瓦、2012年已是2400兆瓦。英利绿能不甘落后,能力和出货量紧随其后。
图1 尚德电力、英利绿能光伏电池出货量示意图(单位:兆瓦)
激进扩张的第一个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长久以来,尚德电力的刚性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等)一直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包括未受限的现金、存货、应收账、预付款),到2011年未缺口达到12.65亿美元。尚德电力的办法不外从资本市场圈钱和从银行贷款。2007、2008、2009三年融资额分别为1.72亿美元、3.38亿美元和1.43亿美元。到2011年未,尚德负债达35.84亿美元。
图2 尚德运营资金缺口示意图(可动用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单位:百万美元)
2012年一季度未,尚德短期借款及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合计超过15.6亿美元,而尚德的“流动资产”除了4.9亿美元的账面现金(其中2.2亿还因受限不能运用)就只有5.2亿美元“存货”和9.1亿美元“应收”。
盲目扩大产能的第二个恶果是价格下滑,正应了“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应便宜;中国人需求什么,什么就贵”这句话。
图3 尚德光伏模组价单位格及成本变化示意图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对太阳能光伏模组的需求大幅下降。尚德和他的“难兄难弟”们的出货量却仍然一路上涨。回过头来看,这就是一场愚弄人的游戏。欧洲诸国政府每年补贴多少钱,取决于人家本国的经济状况——比如遇到经济危机财政困难就少补或不补贴,与我们的供货量无关。好比一个人打算花2块钱吃早点,你给他两个包子,就算一块元一个。他打算花三块钱吃早点,你给他六个包子,就算五毛钱一个。于是乎,我们看到尚德英利们的销售收入不停地涨,利润却不断地跌。
图4 尚德业绩示意图(单位:百万美元)
2012年9月,尚德宣布削减四分之一的产能,即从2400兆瓦被暂时减至1800兆瓦,预计裁员1500名。尚德的产能扩张之路才算走到了尽头。
我们的问题来了:
那么,当初尚德是否应当不扩大产能?
下面我们以尚德为一方,以英利作为众多中国太阳能企业代表绘制一张博弈表(payoff matrix)。如果双方都不扩大产能,各自的收益都是零。单方扩大产能,可以获得五方面的收益:成本优势、市场占有率、土地税收政策优惠、资本市场的追捧银行的追加信贷、品牌知名度。假设单方扩产方收益为5单位,则不扩产一方的损失为5单位。如果双方都扩大产能,必然造成原料涨价、产品降价和资金链紧张,各自的损失为3单位。施正荣与苗连生,象绝大多数企业家一们,本能地不会容忍竞争对手单方面扩大产能。从博弈论角度一点也没错:对方不扩大能产,已方扩大的收益为5,否则收益为零,当然要扩;对方扩大能产,己方按兵不动的损失为5,奋起直追的损失为3,还是要扩。也就是说,不管对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己方扩产都是“占优策略”。如果时光倒流,尚德依然不会让自己的产能止步于400兆瓦而坐视英利扩产到1600兆瓦!
要不要自备多晶硅产能?
上述“愚人游戏”里还有一类重要的玩家,就是国际晶体硅生产巨头。它们的产品质量高、能耗小、成本低(太阳能级产品成本约为30美元/公斤)。以前,中国光伏企业所需原料几乎全部来自海外。随着“中国太阳能军团”的一拥而上,晶体硅的价格一路攀升到每公斤400美元以上。
科班出身的施正荣自然会预见到这种情况,尚德抢在原料价格暴涨之前与供应商订立了为期十年的采购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的价格锁定相当一部分原料供给。好比在酷热的天气里把头探进开着冷气的窗户,尽管身上还很热,但中暑的可能性大大地减小了。
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在多晶硅价格成倍长涨时,光伏企业不可能将成本全部转嫁给用户,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而当中国多晶硅产能初见规模时,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之时,此前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大厂开始恶意压价,由于欧洲诸国经济不景气,原料降价成了降低产品价格的理由。结果是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合同的尚德更倒霉。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降至每公斤23.6美元,尚德还得按合同以每公斤40美元进货。尽管通过艰难协商并赔偿了数亿美元之后,尚德取消了部分合同,但库存的高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却面临巨大的减值损失。万一中国生产企业破产倒闭,多晶硅价格定然再次暴涨。时至今日,人们才发现头戴“高科技”、“绿色环保”光环的太阳能企业只不过是“多晶硅来料加工厂”。
既然原料受制于人的境遇是那样的悲惨,为什么不自力更生筹建或参股多晶硅生产厂呢?个别媒体认为施正荣在建立自有多晶硅产能方面决心和投入不够,认为这是导致尚德今日的处境重要原因。但非也。作为科班出身的光伏专家,施正荣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理解之深超过其它几位老板。如果投资于多晶硅制造,尚德会败得更惨,英利的多晶硅路线恰好证明了这点。
2008年,英利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六九硅业(Fine silicon)”正式启动。一期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2010年建成。号称“采用新硅烷法工艺,极大的降低能耗和污染”,达产后每公斤成本可以降至22美元!英利高层还宣称,六九硅业2013年产能将达到1.8万号。一时间各界的溢美之辞不绝于耳,连离任的江泽民都亲自到六九硅业考察。不到一年六九硅业就现了原形:技术根本不成熟,成本高达每公斤60美元以上,生产线状况不断每季度最多产出几十吨,品质还难以保证。2011财年,英利为“六九硅业”计提了22.75亿元的减值准备(接近一期投资额),宣告项目彻底失败。
从上面的决策树可以看到,不自建多晶硅产能将处在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而投资建工厂产出合格品的成本低于国际厂商有概率只有10%。如果多晶硅生产成本高,用之生产光伏模组的成本必然也高,谁使用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转了一大圈还得转向国际厂商采购。当初,“无知者无畏”的苗连生必然不会料到,自建工厂成本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概率会那么小。回过头看,正因为施正荣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了解,尚德没有花大力气建立自己的多晶硅产能,避免了数十亿的投资损失。
模式先天有缺陷,弯道超车越猛摔得越惨
尚德电力、英利绿能的失败自然有其本身的原因。技术、市场、管理甚至企业领导者心态上都存在问题,这毋庸置疑,但这不是中国光伏产业深陷困境的最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之一是“两头在外”。在中国光伏军团成气候之初,中国99%的光伏产品销往欧洲市场,其核心原料多晶硅也几乎全部来自国际厂商。许多有识之士对“两头在外”颇有质疑,但“施正荣们”认为扩大产能就会赢得主动。
有些媒体认为中小规模光伏企业将更加难以生存,其实不然。在“开发区”简易厂房搞“来料加工”的小厂没有沉重的债务负担,也不必在意原料和产品价格波动。大不了把电闸一拉,大门都不必锁,因为没什么可偷的!
除此之外,中国光伏企业还有两个死穴:需求非刚性、没有核心技术。
光伏电池不是必需品,其市场完全是各国政府补贴出来的,即使从绿色环保角度也有风电、水电、潮汐、地热和太阳能热利用等替代方式。当买方抱持“你们的东西我们可要可不要,你爱卖不卖就是这价”的态度,卖方庞大的产能就不是财富,而是包袱了。
可以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大方向上就搞错了!而在此背景下,尚德失败的主因已非施正荣个人的决策失误、关联交易、资产转移……当产业的位势、商业模式已先天摆在那,施正荣们即便做出种种“占优策略”,亦不能摆脱失败命运,而且,求胜心越重,败得越惨。
不知从哪年起,“弯道超车论”在中国企业家中盛行一时。
弯道超车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后进者认为自己可以利用先驱走上“弯路”或“邪路”的时机,走捷径超越对方。但他们不知道先行者进行了多少研究、试错,才选择了绕开陷阱和地雷的道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意思是说澹台灭明这个人从来不抄近道。“行不由径”看似慢了,想要赶超对手要费很大气力、很不容易,但却避开了许多无谓的风险。
看到欧洲政府的补贴就扩大产能、多晶硅价格高了就自建工厂,匆匆忙忙上规模,摆出“只要你肯买我就给你制造”的架势……这些都是弯道超车心态的表现与做法。而正是它,害了尚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