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国CEO张欣曾在微博上发过乔布斯的一个段子:买一张沙发之前,乔布斯和家人讨论了一个月之久,他不断地从各种角度问自己,家里是否需要一张沙发,最后的答案是不需要——于是,曾经很久,乔布斯的家里都只有一张床。
这不仅是乔布斯面对生活的态度,更是乔布斯面对一切的态度。在乔布斯的世界里,一切多余的都是丑陋而不可原谅的。这种苛刻到极致的结果是完美,是单位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当然,这是一种基于成功的解读,并不具备倒推的必然性。比如乔布斯也曾以“消费者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福特公司关于汽车市场需求的调研结果)来否认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但在更大范围的商业行为内,市场调研是不可或缺的。
而我举此例的目的是想引起我们的思考:关于互联网的功能,我们是否一直以为消费者是需要的,而不断添加各种功能?我们对待互联网的终极目标——人类更美好的生活上,是否太过重注性能上“好”,而忽略了感官上“美”?
前者导致了互联网行业最普遍的功能肥胖症,比如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等社交网站总有用之不竭的海量功能。后者造成了新媒体视觉体验方面的同质化,比如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包括和讯、东方财富这样的细分领域的门户网站。
近两年,优秀的小众网站不断出现,但更多是基于功能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上,对视觉体验的努力依然处于“看上去还行”的状态。
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强调“中庸”,“个性化”长期以来至少不作为褒义词而存在,“个性化”在中国也从未得到真正的发展,近代新思潮曾一度试图改变此状况,但太过激进,过犹不及。
这都造成了我们对美的理解与创造的欠缺,这也能理解世界艺术史上,我们缺失真正源于人性、震撼人心的美的伟大的作品的原因。
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膨胀,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差异化的产品。
以手机产业为例,诺基亚从消费者的维度出发,通过多款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而乔布斯从行业(也可以说是品牌)维度出发,通过行业内的差异化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我不想比较二者谁是成功的,因为创新必然以打败创新为前提,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二者的成功都是空前的。乔布斯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也是因为乔布斯站在了巨人们的肩上,而囿于种种原因,巨人们只能站在地上。
举另外一个例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功是基于人口红利的制造业的成功。Made in china在更现实的意义上,是消灭差异化。因为基础制造业需要标准,任何一个企业去挑战标准的代价都是高昂的消灭差异化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这个看上去奠定了中国腾飞的三十年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是粉碎创新的三十年。13亿消费者积累了财富,却没能培养出符合同样消费需求的差异化的能力。
如你所知,国内大行其道的奢侈品、电子产品、设计作品,其核心产源都是国外,尤以西欧为主,这正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促成的文艺复兴的“后遗症”。
苹果的成功,除了技术上的不遗余力,还有设计上的臻于完美。我想这都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关于新媒体的整体视觉上,我们需要费些心思了。毕竟,网媒和纸媒一样,终究是要被阅读的,是通过读者的眼睛实现传播价值的。
我很欣慰地看到最近几年,国内杂志在美编设计上的突破,但这看上去又是被迫的,更像是纸媒在内容与传播渠道之外寻求生路的一种自救。这应该引起新媒体从业者的注意,阅读体验或者说视觉体验,绝对是优秀产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这和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