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商业情调儿些,让企业人味儿些,让创业好玩儿些——赠虎嗅
在新媒体层出、竞争的时代,“虎嗅”诞生了。在这个有视角、有态度的商业资讯平台上,我可以更有效率的读到丰富的行业资讯和专业的见解分析。1周岁还很短,期待未来的虎嗅以更全面的姿态拥抱科技革命下的新浪潮!
虎嗅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市场地位,得益于团队多年传统媒体的积累和沉淀,互联网平台则助推了它的传播和渗透。
祝虎嗅网一周岁生日快乐。希望虎嗅网保持新鲜、敏锐、独特的视角,继续为业界和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新闻。
TMT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凝聚于虎嗅——虎嗅团队在走一条探索者的道路,即使未来挑战重重,希望这个团队也一如既往地并肩坚持,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才一岁的虎嗅就成了我最常获得业界资讯的网站,有深度,有见地,加油!
希望虎嗅能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与独特个性,推动社会对创新的关注,追踪技术如何改变更多的产业!
每一年,都发生很多大事。但影响以后十年的事,才是真正的大事。虎嗅的出现,在我看来,是过去一年中的一件大事。
祝福虎嗅成立一周年,作为你们的忠实读者,祝福你们越做越好。
互联网需要有更多不同的客观的声音,祝愿虎嗅越来越好!加油!
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
不知不觉,虎嗅网一岁了。一年来走过的路虽然曲折繁复,但终究是快速成长的。过去一年,困难明摆着,成就很突出,也许虎嗅并不适合做中国的Huffingtonpost,无法成为无数个体科技博客的流量入口,又或许做中国的techcrunch也很难,聚集不了那么全的科技大脑,但虎嗅网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并属于自己的路,为死气沉沉的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带去一缕清新的空气。为整个媒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鲜传媒CEO
胡蔷薇,这个看起来很女性化的名字是老纪这个2B中年在虎嗅网上的专属笔名。
这一年,胡蔷薇在虎嗅上写了10多篇文章,发了接近100条评论,看了大概有800多篇文章,认识了超过5个虎嗅的工作人员和50个虎嗅的作者。这一切让我受益菲浅。
因为李岷结缘虎嗅,我和李岷有超过10年的友谊,与虎嗅也有了接近1年的紧密关系。对于李岷创办虎嗅我曾有过担心,清纯如小龙女般的她能创业吗?这1年虎嗅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赞叹。
在之前,我用微博体了写了一个产品经理列传,有一条是关于李岷和虎嗅的:从毕业起就在一个当时正在二次创业的财经杂志工作,她这样做过“实习生-记者-记者部主任-执行主编直到现在的创始人”,1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她去年从传统媒体出发创办新媒体,以用户提供内容的有视角的评论,结合改写和精编一炮打响在一年的时间里跻身强势媒体的行列。她说我是产品经理。
虎嗅蔷薇,本是一家,我爱虎嗅。
这是个低调的互联网元老
虎嗅有锋利的视角,在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承继了传统媒体的敏锐观察力,精准地嗅探着产业脉搏的跳动。
虎嗅有亲历的视角,在评论泛滥的媒体世界,擅长以从业者的目光,比职业评论人更近距离地审视话题本身。
虎嗅有聚力的视角,在群雄并起的网络江湖,锁定风尖浪巅的焦点领域,进行多维度专题跟进式的纵深解读。
虎嗅有中立的视角,在百家纵横的争鸣天地,同等地展示对立的观点,在碰撞中诠释着自由笔触的异彩纷呈。
缺乏视角的新闻,只能如云烟过眼。独到而凌厉的视角,成就着虎嗅的一切。
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人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浙报,成我者虎嗅。
那年第一篇稿子投到虎嗅,被打了回来,万般惭愧;突然李岷联系上我(还以为是小编辑),说再看了看还不错准备发,瞬间得瑟。从此踏上了在虎嗅码字的“不归路”。
从屌丝媒体人到屌丝自媒体人,是虎嗅帮我完成了逆袭的道路。
也许十年后,会出现一个称呼,叫做“虎嗅系”,那我铁定双手双脚同举申请加入。
祝一周岁的小老虎,虎虎生威、虎背虎腰、虎头虎脑……
爱科技网创始人
去年底,因为在知乎上热心回答问题,被虎嗅某编辑相中,邀请我评论虎嗅一篇文章。在评论后,将自己的评论整理好,成为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之后一发不可收拾,5个月时间已给近10家科技媒体写了近40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在虎嗅。虎嗅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审视互联网的方式:有想法,写下来,与人分享和碰撞。正如虎嗅创始人李岷所说,写作是一种思维体操。虎嗅给我提供了场所和氛围。
半年来,虎嗅让我找回了久违的社团氛围。但愿您还能回想起大学社团生活。臭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自娱自乐、鼓捣折腾,不计回报,但是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在学校时很难回答社团生活给了你什么,但是离开后你会发现那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虎嗅正是这样一个校园外的社团。李岷带着一群喜欢鼓捣折腾聪明勤奋的编辑和IT男、为想从商业资讯中“嗅探”出一点东西的人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在这里,深度和热度兼顾,文章和评论同等重要。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读者的每一个“喜欢”或者“顶”“踩”都是虎嗅视如珍宝的财富。
想找回久违的社团氛围,除了多来虎嗅逛逛,您也可以成为作者,不论是投稿还是评论。虎嗅提供的氛围让人人是读者,人人是作者。
——本来想写挺多的,不过会超字了。在广州祝虎嗅网一周岁生日快乐,走得更好,走得更远!I Love Huxiu!
一个游走在互联网边缘的观察者
--你就是一普通互联网用户,如果你对某一个话题有独到的见解,你会怎么办?
--写篇博文,挂在个人主页或者博客上
--看到你的文章的人多么?
--不多,我不是名人,要得到推荐太难了
--试试虎嗅吧,如果你的文章言之有物,他们会帮你推
=======================
--如果有两家网站,一家给你稿费,一家没有稿费,你投哪家?
--当然是有稿费的
--要是后面这家网站李开复常看,有时候还推荐呢?
--Hmm.....
--还有,李彦宏也看,周鸿祎也看。。。。
--好稿子一定先投这家!
=======================
--你是IT行业的一名产品经理,想看看最新的行业动态你会去哪儿?
--门户网站的IT频道,那儿会有比较新的业界动态,各位大佬的最新发言
--想知道那些大佬们看什么么?
--想
--上虎嗅吧,跟大佬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你,就是明天的大佬。
蓝郡咨询董事李云辉
咋一听到虎嗅网,很容易同国画联系起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若是独门独户的小院,入得厅堂,迎面而来的多是一副虎啸图。多是威风凛凛、张牙舞爪、长啸问天之类,显得气场十足。如果一个网站跟猛虎沾上了边,自然想到的激进言论、满腹的牢骚、虚张声势的鼓噪与气壮山河的呼吁。对不起,虎嗅网令你失望了。虎嗅网呈现的不是大气磅礴的豪门盛宴,只是一出精心调致的私房菜。迎合潮流,淡雅布局,精选搭配,选材精良,用心调制。处处彰显个性,时时把握潮流。一出精心调致的私房菜,却因为独特的视角、精要加工、个性化的张扬让人留连忘返、好评如潮。这便是“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魅力。独特视角的、个性化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便是虎嗅网的特色。从枯燥无味的商业资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发表独特的观点、和耳目一新的评论,或是在该资讯中揉进历史、人文、心理、哲学、社会的内容,挖掘商业资讯深层次的规律或本质。这便是虎嗅网的愿景。
2012年5月15日 虎嗅网正式上线。一年时间,虎嗅网便以风驰电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得先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精选。有料。干货。有用。细节。内幕。便是虎嗅网的特色。祝愿虎嗅网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
立志做个有意思的人,顺便做点有意思的事儿
有了虎嗅网 上线如上床 差异化、神速度、穿透力,几乎每一天的虎嗅早报,都能令人嗅到新鲜、读出快感。一年来,就报道方式、评论角度而言,若论体位多变、姿势翻新,虎嗅始终做到有情有趣,堪称新媒体头把交椅。若论作者群体的多样化和打酱油的评论互动水准之高,虎嗅则直逼新媒体界的“天上人间”。我已经习惯了要看科技商业大事件,第一时间刷虎嗅,因为虎嗅不仅仅能够做到速度第一,还具备开放的态度,对于一个事件往往能平等呈现正反两方截然不同、但分量相当的内容,将观察力和判断力交给读者,令观众深深滴感受到自己滴“高贵”。总之,HIGH在虎嗅。
科曼网创始人
对于一个以内容见长的网站而言,运作企业客户的品牌营销和传播,并非易事。至少从 目前的人员配备来看,虎嗅网离目标实现,还有些悬。诸如结集出版、“新品”推广,甚至是收费的增值服务(这可能性极小,一是单纯内容而言,虎嗅并无绝对优势,读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二是,考虑上版权状况,退堂鼓估计就要打出来),以及公关、营销、推广,或者意义不太大,或者短期内无法准备好。
—— 《虎嗅网在等什么?》
桔子酒店市场总监、Bianews.com创始人
对于作者来说,写文章总有各种需求。不外乎为名为利,获得江湖地位,获得利益转化,获得个人与企业品牌曝光。他们会固守一家阵地吗?一般来说,不会。除非你魅力牛逼和很有钱,把他们都独家签约了,每篇文章都去付稿费,但显然这是个庞大的开支和不健康的生态。
盛大文学CEO
虎嗅网发表文章称:从侯强加盟盛大以来,多次收购亏损严重的文学网站、出 版社的情况来看,这个文艺CEO有没有替陈天桥养好这只不断成长的金奶牛的能力, 还待检验。我当即短信了虎嗅网创始人李岷,说我们当时并购的公司现在基本全盈利了 。李狡辩说我们说的是当时啊。身为媒体人,你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吗?
有了虎嗅网 上线如上床 差异化、神速度、穿透力,几乎每一天的虎嗅早报,都能令人嗅到新鲜、读出快感。一年来,就报道方式、评论角度而言,若论体位多变、姿势翻新,虎嗅始终做到有情有趣,堪称新媒体头把交椅 这写的太对了.
2013-05-15
昨天凌晨儿子出生,一直陪着媳妇儿子说着话,心里的喜悦自然不用说。今天回来拿点东西,发现虎嗅也给我一份惊喜,心被感动着..........谢谢虎嗅,等儿子长大了,一定教儿子来看虎嗅!
2013-05-15
当下互联网,乃至当下社会,大都需要面对用户,都需要维系用户关系。一个与用户互动多的产品一定是一个好产品,虎嗅一年,硕果颇丰,不仅积累了一大批理智的有见解的作者,也聚合了一大批理智有深度的读者
2013-05-15
以下9位评论者,他们最近半年来为虎嗅网持续提供有用的、高质量的评论,他们的身影频繁出没于“今日嗅评”栏目,为虎嗅网上百万的读者打造更具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虎嗅编辑每每围观这些评论者与文章作者的观点PK,都会有惊喜的发现和启发。感谢各位。各奖励EMIE小恶魔移动电源1部。
xhf0207,robinhul,疯狂de精神病,欧阳害羞,kissinger,zzh,emouse,zhao_bill021,fanfanos
相较于一年前的今天,2013年5月15日,虎嗅更加坚信:高手在民间。感谢一年来伴随虎嗅成长的各路作者,正因为有了你们的鼎力支持,虎嗅的文章具备了引爆话题、“提着长枪直接杀到旋风中心”的锐利与魄力,具备了并非传统媒体人笔下那种隔岸观火亦或旁观者清,即便在人去楼空的春节、三天小长假乃至玛雅人的世界末日之际,依旧确保内容的更新,品质不降…… 虎嗅一直强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为本站投来原创首发、高质量、有影响力文章的作者提供答谢。趁着自己过生日的当儿,对此承诺再次兑现。一切以站内评论量、活跃度、后台点击率以及业内口碑为证,以下10位作者,依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伯通 ,Hotashang,胡蔷薇,阑夕,罗超,Northfish,潘越飞,脱不花妹妹,悟网不欢,野地里的辛巴
感谢各位!各答谢乐视盒子一台
昨天,虎嗅网后台、公共微信后台加之微博,收获不少祝福、不少鼓励、不少吐槽、不少质疑。团队十几个人挺感激这事儿,正因为有了你们,虎嗅才有了探索这条未知之路的最根本的动力。自创立之初,虎嗅网试图做到:在互联网信息汪洋的当下,为用户创造了解商业资讯并进行交流的——更"有效率"的体验。精选。有料。干货。有用。细节。内幕。必须承认:我们时常在“有效率”的主路上走偏。我们必须小心:随着日复一日工作,放松对创造“有效率”体验的敏感与追求。商业是有味道的。一个不善于嗅闻气味的商人,不是一头好的老虎。必须承认,老虎也会打盹,鼻塞不断。所以,李岷说了,“不要忘了时刻抽打我们,如果我们动作走形,变得跟这家那家资讯提供商一样”。
文/李岷
一个才一岁的创业公司似乎不应该这么张扬自己的生日。前途莫测呀。何况还是前途看似光明脚底下却是泥泞的新媒体。
但其实我们是想借此让新老朋友又相互问候一声彼此,我们想让那些天天登录虎嗅网站打开虎嗅 App的人们,换个视角看虎嗅。你看,虎嗅是我们,虎嗅有(说好听话的)他们,虎嗅还有(唱衰不断的)他们。
当然,最重要的,虎嗅有你们。
14个月前,当“虎嗅”这两字毫无征兆地蹦入我脑海里时,我对这名字好或坏,心有不决,怀抱忐忑;12个月前,当Huxiu.com正式上线时,我对这网站能否从互联网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并无十足把握;今天,我对虎嗅能否持续生存下去,发展壮大,也每天都在叩问与疑虑。
一岁的虎嗅,是只刚刚起了个势呢,还是就到它的峰顶?它是已完成了可称为“现象媒体”的使命角色,还是有更远大的前程远未开启?
昨天,我在内部说:那些现在盯着虎嗅流量为自己团队制订KPI指标的媒体,太没出息。虎嗅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一个小玩意儿。盯着我们这么一个小东西比照着做,能盯出个毛啊!
就像作者阑夕所说,虎嗅目前只是一个粗糙简陋的意见“驿站”。
所有的自媒体新媒体流媒体X媒体,应该团结起来,将眼光投向远方;近处,我们年轻稚气而未长开的脸,都还经不起打量。一头扑进未知、去创造、去想象,本来就是你我不约而同踏上这条路的最根本动力。
过去一年:微信用户由1亿到4亿,自媒体勃兴。在上有IM与大平台,下有无数自媒体的处境里,虎嗅如何既融汇入主流,又自成一体?过去一年,移动进一步吞噬PC流量,却又变现不出商业价值,虎嗅作为一个从.com出发的个体,如何应答未老先衰的问题?
纷繁的问题挑战扑面而来时,大多数时候,我们团队其实只用解答好一个问题:我们一年前为什么要做虎嗅?我们现在发的每一篇文章、架设的网站架构、每一次产品的改动、新设计的交互体验,是在帮助用户搭建一个有效率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吗?
必须承认:我们时常在“有效率”的主路上走偏。我们必须小心:随着日复一日工作,放松对创造“有效率”体验的敏感与追求。
所以,亲爱的用户。不要忘了时刻抽打我们,如果我们动作走形,变得跟这家那家资讯提供商一样。
这一年中,我最感激的是无数作者在我们初创期对我们的鼎力支持。有时支持力挺力度之大简直让我无地自容,叹惜虎嗅还小无力回报。他们,不但会慷慨将自己的作品文章主动发来虎嗅,还会给我们送礼物!亲爱的脱不花妹妹,你还记得那个大蛋糕吗!而就在前几天,虎嗅办公室一个大包裹降临,居然是葛甲陆海天温上东黑马良驹熊维洲武陵山行者阑夕纪中展罗超等作者联手送上的生日礼物——一幅湘绣猛虎!我做过10多年的杂志,约稿无数,也给人开过无数笔稿费,可是现在我才遭遇到此前传统媒体里从未有过的、与作者如此紧密的纽带体验。
我因此感激虎嗅这件事儿。因这个平台而起的、与一些人结下的美妙缘分跟遭际,是我觉得这一年给予我内心最大满足之一。
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虎嗅这个小团队,包括那些没能在此刻跟我们一块庆生、中途离去的成员。他们真的都很辛苦。我见到的无数人,当他们知道虎嗅就是由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做出来的时候,脸上甚至都会有愕然表情浮现。我为这么一支团队骄傲,而他们每个人,或当为自己正在创造的事情而骄傲——尽管很多工作相当繁琐而累人。我们在打地基。
祝我们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