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周五早晨,英国《经济学人》发布了最新一期的电子版,其中一篇社论的主题是中国的货币政策。文章在副标题直接地说道,中国央行应降息并清楚地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同一天下午六点半,人民银行突然宣布降息,为近两年半来首次,从11月22日起1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随后《经济学人》又在博客发表新文章进行解读,称自己不是“先知” (clairvoyant) ,没想到人行会如此迅速,认为此次降息是中国迈向利率自由化的重要一步,说明“改革和宽松可以并进”。
如下为该篇社论的译文,以及后续博客解读的译文,由 陈若瑟 翻译:
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时,非常善于把话说得玄之又玄。他曾笑言,“如果我说的东西你能懂,我一定是没说明白。”他好歹说话。中国的中央银行则习惯默不作声,一般不做政策通告,就算做,也是挑你猜不到的时间点,常常是周末。人民币值的突然起落总有人行的影子,人行却甚少作出解释。中国人民银行的铭言应该是:“如果你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一定是没做好。”
这种沉默寡言的风格一直困扰着想认识中国货币政策方向的人,而且近期甚至达到更加危险的程度。6月以来,盛传央行为支撑放缓的经济,通过多种定向流动性便利注入1.8万亿元人民币(2940亿美元)。这是很大的一笔钱,美联储买债计划进行得最盛时三个月的量化宽松加起来也没这么多。可直到11月初,也就是传言出现的半年后,央行才对它的操作作了一些确认,而且还不是全面的。
更糟的是,央行还有意选择叫人看不懂的方式来放宽货币环境:简要来说,就是只给某些银行提供较便宜的中期借贷便利。央行把这当作第一道防线。别国的央行一般是利率降到快接近零还不行时才会采取非常规政策。中国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长期以来都是6%(11月21日周五傍晚人民银行公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5.6%。——译者注)。如果中国能通过传统办法来放宽货币政策,也就是降息,那会好很多。
公道地来说,央行也难做。央行在抑制地下钱庄飞涨的债务上,是中国监管机构中表现最强硬的一方。央行担心降息会被解读为放弃控制过度放贷的大转向,因此更喜欢隐蔽地放宽。
这是错误的选择,原因有二。第一,央行这样指手画脚地提供流动性,可能会破坏自己的改革计划。央行这样做,不是由市场分配资源,而是在自己决定哪些银行能从宽松中受惠,以及他们应如何放贷。譬如,有一大部分注入的资金便指定了一定要用于建设公共房屋。这对政府或许是个能博得掌声的目标,但对央行则不然。
第二,由于未能解释清楚自己的动向,央行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宽松的目标并不光是印钱往经济里送,而是要使企业和消费者建立信心。如果能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做的理由,一国的中央银行便可以引导好市场,降低不确定性。近期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滑坡,说明央行正疲于达到自己的目标。短期资金利率是下降了,但实际银行贷款利率则上升了。
这些不足伤害了中国经济,同时也是全世界的问题。中国虽然脚步放缓,但依然贡献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在资本管制庇护了几十年后,中国的金融系统正日益开放。本周起,只要有一个香港的经纪账户就可以投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而且用人民币的地方越来越多:法国、尼日利亚等多国央行现在都把中国的货币作为外汇储备持有。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央行,需采纳他国央行做得好的做法,也就是透明地放宽货币环境,并运用好沟通的力量。人行应降低利率,同时解释清楚这么做的理由(也就是防止通缩破坏经济),并承诺一旦杠杆率进一步攀升便会实行更严格的信贷规则。有的国家的央行把“前瞻指引”这样的东西发展成了有力的政策工具。人行也应当如此。
中国的利率
中国两年多来首次降低利率,发出一个有力的信号,表示政府想加大对放缓的经济的支持。降息正是我们本周在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社论中所主张的做法。但我们不敢自诩先知,我们并没有料到央行的行动会这么迅速。大多数分析师和投资者也没有料到,因此在消息公布的几个小时里,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敏感的股票、商品和货币都大幅上涨。
降息难免令人往GDP上联想,得到这样的结论:利率调低,代表中国的政策转向保增长。这固然有道理,但有两个方面显示,这次决定并不是这么简单,而且要有意思得多。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时小心地强调这跟经济增长无关。人行称,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重点是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受困的企业。有些人对降息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中国的债务已经过高,降息只会鼓励借贷。但实际上在过去一年,利率已经高得企业无法去杠杆化。由于生产者价格已步入通缩,实际融资成本目前对许多企业已是8%以上。如果能有低利率、低通胀,企业便能以更低成本再融资,最终减轻债务。
这当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着手降低融资成本。自去年9月起,政府便提供了近8000亿元(1310亿美元)中期贷款给银行,条件是要银行降低小企业的利率。就在本周国务院(相当于我们的内阁)还承诺放宽存贷比的规定,以让银行释放更多资金借出去。而每当闹钱荒时,央行总迅速地注入短期资金。正如我们本期另一篇文章说的那样,这些努力的成效都不理想。这些举措的面太窄,而人行透明度又不足,导致外界怀疑它的实际意图。周五的公告是喜人的变化。如果接下来中国继续降息,继续注入资金,这并不叫人惊讶。
第二,这是中国迈向利率自由化的重要一步。以前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比基准水平高10%,现在可以高20%。银行间对储户的争夺应该能使银行提供尽可能高的利率。以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实际为3.3%(比这次降息前的3%高10%)。降息后应该会停留在3.3%(比新的基准利率2.75%高20%)。同时,一年期贷款利率降至5.6%。理论上,贷款利率已经实现自由化了,并没有设上限,不过实际上银行称他们贷款定价依然比基准低。
缩小存款和贷款利率间的差距,人行是想迫使银行以更接近资金的市场价格来支付储户。央行还简化了基准结构,如不再发布五年期基准利率。这让银行在制定自己的利率时可以更灵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执掌人行多年的行长周小川早前称要在两年内实现利率完全的自由化。目前这仍然是个很宏伟的目标,不过中国离实现近了一点。近几个月常有人说,人行不能放宽政策,因为那会破坏它在金融系统里释放更多市场力量的计划。这是无稽之谈。这次降息说明,改革和放宽是可以齐头并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