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总部位于北京朝阳区,这里是小米手机以及一系列智能硬件技术的研发中心。
每年雷军都要从这里出发,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开发智能解决方案,与各地方的供应商商谈,将这些想法落实成一件件小米产品。
此外,雷军对于供应商也十分重视,为了维持与供应商的关系,从2014年开始每年召开供应商大会。供应商与品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筑起小米手机的每个生产环节。
从产品定价、谈供应商到确定供应量,每一环都彰显着雷军营销的艺术,而对于供应链的管理,业内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供应商认为小米量大压价,竞争对手批判小米供应链靠的是营销的技巧。小米的供应链(见下图)到底有什么优势?又有哪些隐患?
供应链扩张
3月25日,小米科技携全球几百位主要合作伙伴,召开了第二届供应商大会。当晚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在微博中总结称,“1.小米手机是小米和供应商一起做的产品,成绩是大家共同的成绩,谢谢大家。2. 高度重视品质管控,一定要让小米成为质量最好的手机。3. 小米今年发货目标是8000万台到一亿台,希望大家确保完成生产任务,让用户更容易买到手机。”
从2011年30万台、2012年719万台、2013年1870万台到去年6500万台的销量,小米的快速崛起与它身后日益庞大的供应商队伍密不可分。
在供应链模式上,小米采用饥饿营销、缩短供应链的方式,依靠专业的代工厂为其代工,减少中间代理商和流转环节,直接对接生产商与用户。
易观智库分析师朱大林认为,“与传统厂商相比,小米的这种互联网模式带有极强的掠夺性。生产上,它不能达到供求平衡的水平,但这也正是它的销售策略,饥饿营销的手段。不过随着小米手机的销量增加,成本曲线会逐渐向下倾斜,产品生命周期越长,累积利润也越多。”
事实上,小米内部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供需生产流程:雷军、林斌、黎万强和周光平每周都会开一个小型生产会,根据当周销售额、预约购买数等确定三个月之后的订单量,而这个生产计划马上就会交由50人的管理团队去进行跟进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负责:黎万强负责小米网电商和仓库,周光平负责供应链管理,林斌负责采购核心元器件,雷军则负责统一协调。
如果说苹果凭借自身IOS系统圈起一个完整的生态链,那么小米则是依靠饥饿营销的互联网思维,以资金为纽带,在取得规模效应后绑定大批硬件供应商,进而形成成本优势狙击其它竞争对手。
从小米供应链的布局上来看,分散供应商,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与小米结盟的国内供应商有上百家之多,其中上市的公司达到了12家,为小米提供不同的芯片、结构件等手机零配件。
目前小米的整体供应链中心以台湾和中国大陆为主,其中小米台湾系供应商主要有负责组装的代工厂富士康和英业达,手机芯片制造商联发科,提供面板的友达,开发驱动IC方案的联咏、相机镜头厂大立光等。
芯片之争,或自主研发芯片
苹果一直是小米学习与赶超的对象,整个小米供应链生态体系是对苹果的借鉴与吸取。
小米目前使用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兼备苹果、三星等大牌手机芯片生产。而与高通建立合作关系之时,小米还只是个不具备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当时高通在芯片研制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为苹果主要的芯片代工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小米一直是高通最新芯片的首发平台,小米与高通关系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小米1和2都是采用高通的处理器。
这种关系止于小米3的出现。此时,另一家芯片制造厂商出现在小米视野里,英伟达芯片在图片处理技术上拥有更为领先的技术,同时,与其合作也能与高通互联制衡,避免“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英伟达的存在,给了小米更多的战略回旋空间,使得其可以在和高通的谈判中更有底气。
然而,这并没有完全为小米规避风险。2014年,高通受到中国“反垄断”制裁,而英伟达决定退出手机市场无疑对小米是沉痛一击。
雷军苦心营造的制衡关系随着英伟达的退出而被打破。目前在市场上,除了英伟达的Tegra,在性能上可以和高通相抗衡的主流厂商几乎不存在。
小米芯片很大程度上要依仗高通,而在垄断制裁下高通制定了“不捆绑、不强制交叉授权”的措施使得小米必须为芯片的专利费用多支付成本。这无疑削弱了小米的性价比优势,也抬高了之后专利授权的门槛。芯片无疑是小米扩张路上绕不开的障碍。
国内品牌只有华为有自己的芯片部门,且拥有自主设计的基带模块;小米、联想、中兴、酷派、魅族等厂商都要完全依赖第三方供应商。
小米要成为第一之前先要超越这些品牌,提供有小米基因的芯片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而之前也有消息指出小米正在筹划自主芯片的研发。虽然如此,小米相关负责人却表示:“芯片研发这块目前没有可以披露的信息”,自主研发芯片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了小米通往高端品牌必经之路。
量大欺人,供应商敢怒不敢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与小米达成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达到9家之多,其中深圳公司占了绝大多数。华南地区可以说是小米手机的生产中心。小米往往一样的产品会分给许多不同的工厂完成,以此相互牵制。据了解,小米旗下代工厂达到上百家之多,而据这些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看来,小米并未成为任何一家公司的前五客户。一位小米电池代工厂内部人士透露:“小米只能算是我们的前8客户。”
与此同时,小米手机产量不断增加,智能硬件的开发也加大了小米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小米手机高性价比的特点,小米对于价格的掌控也引发了一些供应商的不满。
尽管如此,小米为供应商带来的利润还是将这些厂家绑定在小米旁边。在这个利益链条中,无法评断谁或谁获利最大。小米通过整合产业链达到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于整个手机产业的控制。而供应商们通过小米既提高名气也提升利润净值。
“对基础的零配件商,他们谈收益肯定是讲订单,小米的出货量比较大,能够带旺一批零部件企业,而主要供应链在深圳,因此深圳供应商应该是主要受益者。”艾媒首席分析师张毅说道。
业内人士/网友怎么看?
对于小米供应链,嗅君也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言论,比如一位微博账号为“曾韬2012”的用户自称曾经受邀参加过小米代工厂,他在微博中如是评论小米的供应链品控: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品质管理,我之前应邀参观过小米的代工厂南京英华达,但我没有看到任何小米参与品管工作的迹象。锤子也吃过这个亏,同样把机子交给富士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苹果可能相差很大。我专门去苹果上海公司了解相关的品管工作,它们在各家工厂常驻几百人,深度参与品管工作。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手机质量好坏与否70%在设计环节就已经确定定了(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零件供应商、硬件架构、生产工艺、测试方案等)。那些认为富士康代工就质量好的观点简直就是扯淡,忽悠外行。
还有一位“毒舌”如是评论道,感觉是高级黑呢:
嗯!小米始终认为,控制传播媒体和口碑似乎比品控对销量更直接、更快见效!这就叫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