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倒了商业银行,谁会是金融界的阿里?
2015-04-02 07:35

互联网推倒了商业银行,谁会是金融界的阿里?

如果像经济学家那样把货币看成一种特殊的商品,把年化收益率看成它的价格,那就可以参照电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类比,在这一视角下确实可以看到一些新的东西。


脱媒与去中介化


阿里崛起背后很关键的一个内在推动力量是去中介化,原本为了卖东西需要实体店、需要层层代理,所有这些东西产生的成本最后都会体现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之中,这部分在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往往会超过一半,甚至高达90%。这样一来当一种模式可以把所有中间成本去掉时,那它在价格上必然产生优势。小米这样的公司则更进一步,把体现在最终价格里的广告成本也去掉了,所以才能以极低的价格打造出现在的局面。


类比到金融界,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商业银行正是那个应该被优化掉的中间层。唯一不同的是它不制造产品,而是一边收一边卖,相当于是卖二手货的,但钱并不会因为旧了贬值,所以旧货新货并无差别。


商业银行天生需要对抗去中介化的趋势,它的努力方向是要让这种中间层产生的价值大于它的损耗。商业银行的职能确实在多样化,但只要它业务的主体摆脱不了融资中介和支付的角色,那就不可能从这种对抗中解脱出来。业内人士管这种趋势叫脱媒,但不管是资本还是技术上的脱媒,抽象来看本质上都是去中介化。


不管从那个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都是恐龙一样,应该趋于灭绝的东西,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每年赚到最多的钱。这也许可以反过来证明我们的金融还不够发达。


从融资中介的角色来看,如果各种直接融资手段越发达,那钱就越应该直接从有钱的流动到需要钱的,如果去中介化成功,那么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更应该体现在出钱人的收益增加以及借钱人支出的减少上。映射到电商就是我做完东西直接卖就好了,为什么要流经商业银行这个环节。


从风险控制和技术提供的角色上看,拥有用户数据的和有能力提供技术平台的直接做就好了,也不需要流经商业银行。这个上马蔚华在一次演讲里提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比尔盖茨当年发现了这种趋势,说我直接做银行就完了,要你这些商业银行干什么?最后还是美联储出面以需要分工的名义没允许他做。中国央行没干这事,所以BAT纷纷杀入金融领域。


在支付上,阿里的支付宝已经走的比较远了,现金相关的东西越少,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就越会被弱化,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趋势,不必细说。但在融资中介这一角色上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平台则处于崛起过程中,包括常被提到的P2P、众筹等,但在这里确实还没有一个一种统治性的产品。在下一小节继续探讨在去中介化的大旗下到底有什么样的事业可以挖掘。


电商的四种模式与互联网金融


电商发展到现在一共出了五种模式:淘宝模式(C2C)、天猫模式(B2C)、阿里巴巴模式(B2B)、团购模式、唯品会模式。


除了唯品会这种模式外,阿里的业务覆盖所有其他四大类别,在2013年淘宝、天猫、聚划算(团购)的交易金额就分别达到:1.17万亿、5050亿和582亿。1688与Alibaba.com则分别达到:982亿和24亿。在这四种电商模式中阿里巴巴公司彻底的扮演平台的角色,平台的双边是客户和商户,它不直接参与交易,但为交易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支持。阿里到现在为止的市值大概有20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一种成功支持四种电商模式的平台价值2000亿美元。


拿这个来类比到金融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如果P2P真可以发展起来,那就是淘宝。如果企业可以灵活面向最终用户售债那就是天猫。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和众筹正是团购。如果企业对企业的拆借可以平台化,那就是阿里巴巴和1688。由于不管那里的钱都是无差别的一种特别商品,唯品会模式则很可能不会有。


类比阿里巴巴,我们可以猜想如果有人成功的为所有这些模式提供一种平台,那这种模式至少可以价值2000亿美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甚至可能比阿里更值钱,因为这类平台的崛起意味着各大银行业务的衰落,现在四大行值多少钱?


这四种业务模式实际上有一种本质的关联,因为他们可以共享某些基本信息,在电商是账户、支付等,在金融则是信用、风险。所以统一提供支撑四种模式的平台有一种天然优势,可以形成网络效应。虽然很难精确预测结果,但在这里重新崛起一个阿里其实是有种必然性在的。


传统商业银行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平台,但这个平台太大太厚,就像层层代理一样,使自己成为了资源中心和利润中心。与此同时钱的出借者和使用者并不知道谁是谁,所以银行是交易的主体。而在阿里这类平台上,客户和商店是直接进行交易的,他们是交易的主体。相比之下,阿里这样的平台更像证券交易所,但有更大的灵活度。


从这个视角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为什么BAT等要纷纷杀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可以支撑另一极的大生意。马云说到BAT这个量级后,机会其实不多了,但不管怎么不多,金融都必然是其中一个。


金融很像社会的血液,因此监管远比其它商品更严格,与此同时既有力量也是无比强大,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人全开四种模式,能否全开这四种模式,但只要去中介化这种趋势还在,网络效应还在,这方向就会始终有一种持续的推动力。


这是一场国战


在最终格局确定前,这必然是一场惨烈的国战。


说惨烈是因为就像阿里一崛起,苏宁、国美、万达立刻头大并迅速跟进一样,这个机会太明显了,各路人马必然会都杀到这里来。这和阿里崛起那时代略有不同,那时代还有蓝海性质,但现在互联网是显学,垃圾一样的创意都可能有人追捧,这种显然的金矿,有实力的不可能会放过。


说是国战是因为这种拼杀必然会是极为漫长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家背后都有着太多的资源在支撑,一个创新可以让你领先半步,但其他人会随后跟进,所以当事人必须持续创新。


在这场国战里面,有三类主要力量,一种是以创业公司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一种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一种则是有资格的互联网公司,比如BAT。即使是小米,当他的用户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杀到这里面也毫不稀奇。这三类切入者暂时也许还没有交集,但如果特定的模式只有那么几个,而每个模式下又只有一家能活的比较好的话,那早晚会产生碰撞,尤其是当大家意识到需要复制阿里模式,打造支撑多模式的平台时,这种竞争就会更加白热化。


国战的话影响最终成败的因素会非常多,但从组织模式上看最核心的两个因素则是拼爹和创新。我们很难具体猜测谁会胜出,但从组织模式上看,能拼爹且有足够独立性的模式无疑更有优势。


原因很简单国战很难靠偏师取胜,因为偏师会在资源、组织流程上受到太多掣肘。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里的价值观、流程、资源框架来解释这问题,但其实可以说的更形象点,老业务在比如柯达的胶片相机在现有认知、平台、资源倾斜的支持下可以借势轻松赚大钱,而新业务则要很苦逼的艰苦奋斗还不一定能赚到钱,拿偏师做新业务怎么可能不死?因此,单纯的拼爹是不行的。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和互联网公司以部门为单位介入这场国战,先天上不利的。形象来讲这么大的一个事业需要一个新的马云和新的十八罗汉,而不是说马云下面再有一个层级,这个层级再有十八罗汉。这看着是很小的一个差异,但其实差别很大。


所以说最好的模式是既有合适的干爹,又有充分的独立性。干爹可以保证资源的供给,独立性可以保证创新的土壤。对于这种需要摸索的新领域这种组合是很必要的。而这正是孙正义+马云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关键就要看各路新秀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十八罗汉,能不能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阿里那样广泛支撑各种业务的开放性平台,如果成了那这就是下一个马云的出处。


需要补充一句的是,P2P金融和众筹似乎把互联网金融的门槛拉的极低,但我始终认为互联网金融这种事情本质上会有比较高的门槛(比如打造信用体系和风险控制等),介入的人越多这种隐含的门槛就越高。我不认为一个创新就可以让屌丝也玩金融,所以干爹也是很重要的,要么有干爹,要么自己是土豪。


2014年大批P2P金融挂掉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个想法。大批介入者迅速倒掉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是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介入门槛被拉低;一方面这领域是显然的有利可图;一方面实际上很多介入者并没有真的实力来运作这东西。只要这三种力量持续存在,那么大批做互联网金融的挂掉就会是个常态。


结语


当社会向前发展时,在底层做支撑的是能源通讯矩阵,在顶层则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如果说信息流的密度像是可自燃的点火器,那么后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则像是让燃烧持续的汽油。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极大的改变了这世界上信息流和物流的面貌,但资金的流动方式则仍然还比较传统,尤其是从资金融通的视角来看的时候,一个典型证据就是我们国家最赚钱的公司始终是各大银行。所以作为最终用户的我们还真有理由期待这里出一场变革。


作者订阅号:zuomoshi(琢磨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