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墨子沙龙(ID:MiciusSalon),演讲者:王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整理:陈禾(同前,博士生),审读:李清,原文标题:《血脂异常知多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内容来自墨子沙龙活动“守护生命之河——你的心血管还好吗?”(2023年2月18日)上的演讲
与高血压同属“三高”的高血脂,是人类健康的另一大“隐性杀手”。可能在不少人看来,高血脂远够不上“杀手”的资格,不痛不痒,只有化验单上几个高于标准值的数字。
事实上,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总胆固醇(T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估计,我国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34.7%。因此,正确认识血脂异常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对于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哦!
血脂报告学会看
患者:医生,到底什么是血脂呀?
医生:血脂是血浆中脂质的总称,广义上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游离脂肪酸和类固醇激素。
我们临床上主要关注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甘油三酯参与能量的储存和产生;胆固醇参与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如性激素)的合成,还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患者:为什么血脂报告上还会有“蛋白”呀?
医生:你说的是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吧!大家都知道脂不溶于水,就像不会游泳的人,但要顺着“水路”走,那怎么办?
患者:那坐船呗!
医生:没错!所以血液中的脂质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被载脂蛋白包裹,形成亲水性的脂蛋白颗粒,才能在血液中运输。
载脂蛋白就像是小船,也有不同的型号,如载脂蛋白A1、B、E等。不同的载脂蛋白装载着不同比例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形成多种不同密度的脂蛋白,通常含甘油三酯的比例越高,密度越低,含胆固醇的比例越高,密度越高。
脂蛋白颗粒主要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a)。
患者:原来如此,那您可以再具体讲讲血脂报告上的各个指标吗?
医生:血脂报告中通常包括以下指标,来看看这张表吧!
临床上最关注的是LDL-C和HDL-C,“低的不要高,高的不要低”,LDL-C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此外,Lp(a)的升高可以帮我们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
血脂异常须重视
患者:医生,血脂异常有什么危害呢?
医生:首先来看看我们最关注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LDL可经受损的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在内皮下层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 LDL(Ox-LDL);人体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会吞噬Ox-LDL,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吃撑”后破裂,释放出的胆固醇与残留物不断堆积,成为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致病因素,被我们称作“坏脂蛋白”。
血管内皮是衬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形成血管的内壁。
相反,HDL的作用是将人体各组织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同时还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血管内的“清道夫”。因此,HDL被称作“好脂蛋白”。不过,目前对于HDL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进一步探索。
“好脂蛋白”少了,“坏脂蛋白”多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自然就高了!
患者:怪不得说“高的不能低,低的不能高”。我知道动脉粥样硬化,那可能会得冠心病。
医生:准确地说,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泛血管疾病”。在心脏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在脑部会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在外周会引起外周血管疾病。
虽然LDL被视为“最大的敌人”,但也不能忽视那另一部分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TRL包括乳糜颗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随着甘油三酯逐渐被分解为游离脂肪酸,残粒脂蛋白的颗粒变小,残粒中的胆固醇成分(RC)也可以进入血管内皮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临床上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可通过计算获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患者:我明白了,除了把胆固醇运回肝脏的HDL,其他各种脂蛋白中的胆固醇也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不能忽视它们。
医生:你说得很对!最后再来谈谈一种“与生俱来”的脂蛋白—脂蛋白(a)。Lp(a)主要由基因决定,几乎不受年龄、体重、饮食、运动和传统降脂药物的影响。Lp(a)的水平在人群中差异很大,高水平的Lp(a)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市场上尚无可处方的针对性降低Lp(a)水平的有效药物。
患者:既然生来注定,又无法干预,为什么还要检测它呢?
医生:Lp(a)可以帮助识别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你是Lp(a)高水平,那就更有必要严格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可控危险因素,更应该重视LDL-C等血脂异常,采取积极措施将其维持在合理水平。
患者:我周围不少人查出血脂异常,但没有心血管疾病,也没有任何症状,他们觉得目前肯定不严重,暂时不需要治疗,真的是这样吗?
医生: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累积的过程,从最初血管壁的脂质条纹逐渐发展成为后期的斑块,可能早在我们年轻时、毫无察觉时就已经开始。
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中发表一项研究,强调了LDL-C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是持续累积的,并提出一个新指标—总动脉粥样硬化负荷(LDL-C水平×累积暴露时间)。LDL-C的维持水平不同,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年龄随之改变,而更早的血脂干预可以带来更多的心血管获益。因此,血脂异常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要等到已经出现症状甚至发生心血管事件才去关注和干预。
调脂目标要知晓
患者:都说高血脂要降血脂,那到底应该降到多少才可以呢?是不是报告单上没有箭头就可以了?
医生: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怎样确定调脂的目标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风险不仅取决于血脂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多少个ASCVD其他危险因素以及严重程度。因此判断血脂水平是否达标,不能仅凭化验单上的箭头,还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ASCVD总体危险评估是确定调脂治疗目标的基础。来看看ASCVD发病危险分层的流程吧!
ASCVD总体发病危险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不同危险人群需要达到的LDL-C/非-HDL-C目标值有很大不同。
患者:原来血脂的目标值是因人而异的,需要评估每个人的心血管危险。这个评估过程看起来好复杂呀!
医生:是的,ASCVD发病危险需要由医生来帮你评估,因此发现血脂异常要积极就医,接受专业的指导。
血脂管理请做好
患者:医生,应该如何控制血脂呢?是不是得吃药?
医生:调脂治疗分为两部分,生活方式调整和降脂药物治疗。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调整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这可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高获益的治疗措施啊!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良好心态。关键和难点就是坚持!
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论对于控制血脂还是预防其他疾病都大有益处,贵在坚持!
医生: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药物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危险程度、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大家熟知的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1976年,第一个他汀——美伐他汀问世;1987年,第一个半人工合成他汀——洛伐他汀研制成功;此后一系列他汀不断出现,开创了降脂治疗及心血管预防的新时代。随后,新型胆固醇抑制剂依折麦布、新型降脂生物制剂PCSK9抑制剂相继上市,迎来了“他汀后时代”。他汀、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
患者: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会有更多有效的新药出现。
医生:是的,目前已有新型的小核酸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小核酸药物从mRNA水平进行调控基因表达,实现疾病治疗。
Inclisiran是心血管领域第一个的siRNA药物,I期临床试验已证明其降低LDL-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II期临床试验显示,Inclisiran仅需每半年一次皮下注射,可额外降低ASCVD患者LDL-C 50%以上。Pelacarsen是首个靶向降低Lp(a)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可有效抑制Lp(a)生成,使Lp(a)降低70~90%,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小核酸药物可能开启心血管治疗的新时代,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墨子沙龙(ID:MiciusSalon),演讲者:王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整理:陈禾(同前,博士生),审读: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