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天价艺术品的需求者——“有闲阶级”和他们的炫耀性消费
2015-05-11 11:52

《有闲阶级论》:天价艺术品的需求者——“有闲阶级”和他们的炫耀性消费

上周,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再掷1.85亿买下毕加索名画的新闻使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天价艺术品投资的议题上,巨富们是天价艺术品的主要需求者,即本书中凡勃伦所说的“有闲阶级”。他们的需求除了有欣赏这些顶级艺术品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出于一种“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即用物品的天价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有闲阶级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有怎么样的特征?他们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又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毒舌”凡勃伦早在1899年就给了我们答案。


关于凡勃伦其人,下面的导读将详细描述,他真的是一位有识又有趣的大师呢!


导读 一个阶级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文/程猛


刚读到书名,也许你会以为这是一本政治学或社会学著作,可事实上本书是一本更倾向于经济学的著作。这本经济学著作并不厚重,但它却成为制度经济学派的奠基之作。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的一个国王坐在火炉边烤火,火越烧越旺。由于平日里帮他搬椅子的仆役不在身边,他就一直停留在炉子旁,最终被烤死在那里。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国王不愿意自己站起来把椅子搬远一点?这一问题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得到解答。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书,下面就从作者的生平简介、本书的内容综述、本书的后世影响以及本书的编译情况这四个方面作出一些说明。


A


凡勃伦在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之际写了这样一篇文章——《现代欧洲犹太人的非凡智力》。在这篇文章中,他给自己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像。他认为犹太人之所以能创造出非凡思想贡献,是以丧失自身在非犹太人的思想体系中的安全感为代价的正是由于犹太人的边际身份以及在异国的无归属感造就了犹太人的辉煌。要是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那他们的创造力就会枯竭。


他这样描绘犹太人:


“他搅动了思想上的一潭死水,但代价是他成了思想上的探索者,徘徊在无人涉足的思想上的空白地带,沿着这条路步步前进,寻求在已经看到的地平线上某处的另一个栖息地。这样的犹太人既不是勤恳工作的人,也不是知足的人,只能说他们是不安分的外国人。”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1857年7月30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他虽然从出生就在美国,但由于他所在的挪威移民社区较为封闭,从小他一直讲挪威语,直到十几岁才开始讲英语。在青年时代,他入卡尔登学院读书,受业于美国边际效用学派首领约翰·贝兹·克拉克。大学毕业之后,凡勃伦又入耶鲁大学研究院。后来凡勃伦曾在康奈尔、芝加哥和斯坦福等大学教书。


凡勃伦在耶鲁大学时就写过一篇《论1837年恐慌》的经济论文。他的成名则是在1899年发表《有闲阶级论》这本书之后。在20世纪初,凡勃伦继续发表了《企业论》(1904)、《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 (191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1923)等著作。总的来说,凡勃伦无论在思想上、教学上还是爱情生活上都是异端。


凡勃伦的生长环境与其所受的教育使他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从未真正融入美国社会,也不被自己所在的挪威社区接纳。他举止粗鲁,不修边幅,生活方式放荡不羁。他对宗教的怀疑,个人的怪癖,使很多美国的大学和学院不愿聘他为教师。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些学术机构往往是由教会资助的,而且这种资助绝非是无足轻重的。获得博士学位后,没人愿意给他一个大学教师的职位。大学里的教师,特别是教哲学的,主要以神学院为师资来源。没有一个学院会要一个“挪威佬”,特别是一个似乎散发着不可知论色彩或更糟糕东西的人。


虽然几经波折,凡勃伦在康奈尔、芝加哥、斯坦福等大学都担任过教职。不过他的教学方法比起他的生活方式更属异端。凡勃伦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及批改试卷都是让人厌烦的。因此,他会凭借自己的心情随意给全班学生打上一个“C”或“B”。


他在课堂上说起话来总是令人困惑,当学生们具体问他想表达什么的时候,他要是被问得着急,就会给出“你知道,其实我自己并不怎么理解它”之类的答案。


凡勃伦还有一些很有趣的想法,如他认为铺床被是无用的仪式,被子只需要推到床脚以便于晚上拉来盖就行。他还认为盘碟应当只是在没有干净的可洗的时候才洗,做衣服应当以废纸为原料。当然最后一条他从未实践过。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在美国经济学界曾经引起热烈的争论。许多经济学家相继成为凡勃伦学说的信徒。在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时期,制度学派的一些成员还参与了“新政”的筹划。在英国的思想家西美尔看来,凡勃伦可以叫做“美国的陌生人”,他从未适应美国学术界的绅士文化,甚至对这种文化有过不少讽刺,但这种文化又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他不愿接受当地礼仪习俗,不愿被同化,但实际上他又没办法不受到同化的诱惑。这从他一生都致力于创造出让学术界震动的理论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凡勃伦是美国社会的陌生人,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自由,他看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时更少带有偏见;他能用更一般、更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他在行动中不受习俗、信仰或者惯例的限制。陌生人有能力把别人看做神圣的东西视为俗物,揭露社区成员的真实动机。凡勃伦用他清醒的头脑看待头脑简单的盲信者生活着的世界,他是一个思想冷静的破坏者。


B


开头故事中的国王就是凡勃伦所说的有闲阶级中的一员,这个事例也彰显了有闲阶级某些异常坚固的思想习惯。可是古典经济学很少把注意力放在一个阶级上,他们的分析单位往往是自私自利的个人或者对一个国家进行笼统的分析。古典经济学家广泛认可的人类经济行为的全部动机就是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习性。凡勃伦是一个盗火者,他主张考察人类的经济行为应当像考察其他行为一样,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中。在本书中,凡勃伦按照进化论与社会学的思想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对荣誉的竞争而非追求享乐才是有闲阶级种种经济行为的真正动机。


本书写作的主线是有闲阶级从最初产生到现在的思想习惯演进。在描摹有闲阶级思想习惯演进的过程中,作者不懈地探索在每一个时期的有闲阶级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为了便于梳理,凡勃伦首先把人类历史分成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和平阶段,第二阶段是未开化的掠夺阶段,第三阶段是手工业时代,第四阶段是工业社会。


依据凡勃伦对历史阶段的划分,有闲阶级产生于未开化的掠夺阶段,成熟于其后和平的手工业时代,在今天的工业社会又表现出了明确的复古倾向。有闲阶级在不同阶段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处在不断解构和建构之中。凡勃伦强调人类社会的进化是一个制度的适应淘汰过程,思想习惯是生活习惯的产物,是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一致的。


有闲阶级在最开始产生之初具有哪些思想习惯和性格特质?这些思想习惯和性格特质在下一阶段是被淘汰还是保留?淘汰是为什么淘汰,保留又是在多大程度上保留?这些都是凡勃伦在本书着力论述的重要内容。在后面几章中,他还深入地探讨了传统有闲阶级性格特质的保留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在本书中有一些核心矛盾构成了作者论述的主干,如生产性活动与侵占性活动、和平倾向与掠夺倾向、炫耀性消费与讲究实用、炫耀性有闲与劳苦贱役、歧视性倾向与非歧视性倾向、万物有灵与因果律等。在这些互相矛盾的性格倾向或精神状态之中,作者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反思能力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有闲阶级文化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演进的历史画卷。


在第一章“绪言”中,作者首先解释了有闲阶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有闲阶级制度是由原始野蛮部落到未开化文化阶段的转型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当部落部分成员的辛勤劳作足以供养另一部分成员时,有闲阶级制度才有得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原始野蛮部落的男女性别分工造就了日后有闲阶级与下层阶级的职责区别,即有闲阶级从事侵占性事务,下层阶级从事生产性事务。在第二章“金钱的竞赛”中,凡勃伦阐明了累积财富的真正动机在于竞赛。凡勃伦认为要占有事物就会产生所有权问题,而对事物占有的多少代表着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财产所有权制度是在个人所有权范围日益扩展的情况下渐渐发展起来的。


在第三章“炫耀性有闲”中,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远离生产劳动的原因在于劳动在习惯上就被认为是下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下层阶级往往被看做是弱势和卑下的,因此劳动也就被人们武断地认为是生而卑贱的。说到这里,也许读者就会有些理解最开始那个国王的选择。正是因为他会对体力劳动有极其强烈的羞耻感,为了保持所谓的尊严和高贵,不被贱役玷污,甚至会不惜牺牲生命。 


远离劳动是拥有财富,继而拥有相应社会地位的证明。对于有闲阶级来说光是自己有闲还不够,这就产生了代理性有闲。仆人的有闲服务于主人的有闲,他是被强制的有闲,目的在于让主人更好地享受。


在第四章“炫耀性消费”中作者首先详细论述了消费的性别差异。有闲阶级光是自己消费还不足以充分体现出荣誉性,这就产生了代理性消费。妇女只有为其主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消费才是正当的。确证金钱力量有两种手段,其一是炫耀性有闲,其二是炫耀性消费,但后来炫耀性有闲这种手段在人类工作本能日益凸显的情况下逐步衰落了。


在第五章“生活中的金钱标准”中,作者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谚语提出了他对消费习惯固化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许多消费起初都是全然浪费性的,但一旦这种消费成了人们的习惯,被纳入人们的礼仪消费标准,那么再停止这一类型的消费就会难如登天。炫耀性消费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两大影响,一是物质生活与享受中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支出大幅减少,二是生育方面的节制。


在第六章“金钱的荣誉准则中”作者论述了人们如此重视财富的原因在于希望自己的消费与习俗相一致,从而得到公众的认可。明显浪费原则在宗教崇奉中也有体现。金钱荣誉准则明显地存在于人们的宗教礼仪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理解和处理人神关系的方式。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了金钱荣誉准则的影响。某种物品如果高价,那么这一物品就会具有基于高价的美感。价格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深深嵌入到我们的思想习惯之中。


在第七章“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中作者论述了明显浪费准则对服装的影响。他认为人们总是从心理上认为低价的衣服必定质量低劣,“便宜没好货”、“衣贱人也贱”这类的谚语就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女性服装比起男性服装进一步阻碍了劳动的可能性,妇女们的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创造的荣誉都应属于她们的丈夫和家庭。教士亦是如此,法衣有力地凸显了代理性的生活方式,确证了教士们的奴仆身份。


在第八章“工业革新与保守主义”中,作者论述了有闲阶级的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他认为有闲阶级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总是扮演着一个阻挠者的角色,被人们看成是腐朽没落事物的代表者。有闲阶级生来就是保守的,是既得利益者,因此才倾向于保持现状。在第九章“古代遗风的保持”中,作者认为现代文明社会中还残留着的金钱荣誉与脱离工业生产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两个准则。


有闲阶级倾向于未开化气质,但已经不像以往那样依靠武力,而是转为依靠自己的精明圆滑和管理才能。以狡诈代替暴力,这是现代社会掠夺气质的表现形式。


在第十章“流传至今的尚武精神”中,作者认为好战是人类普遍的性格特质。在文明时代的欧洲,各国有闲阶级都要比中产阶级更加尚武,也因此引以为荣。在多数人心中,勇武是无上光荣的。现如今,只有位于社会底层的懒汉阶级才和传统有闲阶级在好战的习性方面有所类似,广大的工人阶级已经没有了好战的掠夺气质。


在第十一章“相信命运”中,作者论述了赌博爱好是怎样形成的。掠夺气质是在掠夺文化阶段形成的,而这种赌博爱好则起源更为久远,是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念的表现。赌博爱好的核心要素是相信命运,而这种对命运的信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在第十二章“宗教信仰”中,作者认为运动竞赛、赌博这类活动与宗教崇奉有着类似的心理成分,都相信事物发展中的超自然力量。不过宗教信徒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失去了价值。


在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倾向的残存”中,作者详细论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的非歧视动机有哪些具体体现。在非歧视和非宗教性质的有闲阶级活动中,女性往往更加活跃也更为积极。


在第十四章“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中,作者首先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他认为人类知识的起源是与宗教仪式密切相关的。知识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宗教崇奉的副产品,即便到了近代,某些高级知识还依然是教士阶级的专属。同时作者认为古典语言这类知识只是具有“尊贵”这一特质,它浪费时间、是过了气的累赘,今天的思想只能用今天的词汇才能准确传达。


C


本书于1899年首次出版。《有闲阶级论》一问世,立即造成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当时的一位社会学家告诉凡勃伦:“这部大作引起了东海岸的震惊。”这本书引起广泛的震惊与其独特的视角及行文风格有关系,因为过去从未有过一本书以如此尖酸刻薄的用语,对社会作如此冷静的剖析。


但对这本书的诟病也一直都存在,许多保守的批评家指责他破坏道德,激进派指责他对资本主义有不公允的评价。还有很多人总是抱怨他喜欢把问题弄得很复杂,逻辑也不清楚。之后随着他的个人性格与生活作风与当时的社会准则差得太远,他先后任几所大学的教员,但都被迫离开了。到了他生命的后期,虽然吸引了一些新的拥护者,但他在纽约更是孤独。他回到帕罗奥尔多,在老镇上的小木屋住了一年。这其间他几乎离群索居,感受到极度的孤独。1929年夏天,他因心脏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凡勃伦去世的那年,美国受到了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凡勃伦的思想精髓。他的思想被拥护者和门徒们广为宣传。在1938年,他的书甚至被《新共和》杂志评选为“改变人类思想的书籍”榜单的第一名。在他撰写的10本书中,《有闲阶级论》最受人们的热捧。这本书的销量几乎占了他所有著作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凡勃伦为自己的思想领先20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是现在,书中关于炫耀性消费、代理消费和代理有闲等观点的论述仍不失为经典。


通过密契尔、J.M.克拉克和他的其他门徒,凡勃伦对经济学产生的影响超出了他自己的学术生涯范围和他的寿命。他的著作成为经济学内外用于社会批评的学说和警句格言的一个源泉。但是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学技术上的发展使制度经济学远远落后了,甚至连全国经济研究所最终也成了研究新的理论和经济计量学趋势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凡勃伦,很难说当代的经济学能与过去的经济学有所不同。不过,凡勃伦仍不失为一位领一代风骚的人物。


……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