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江湖上有一个叫做虎嗅的帮派。成员们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以词为刀,以笔为剑,常厮杀于虎嗅文章列表区,评论区,群组区。但凡出没必定引起一波腥风血雨。以星级划等级,以嗅豆分土地,共同的代号为“虎嗅认证作者”。从本周开始,虎嗅将每周推出一位认证作者,不同程度的扒一扒他们的写作姿势或者生活情趣。欢迎各位看官评论留言你想了解的虎嗅作者,没准下一次,你就能在虎嗅主站上看到她/他的俊颜。
第一把甩出的认证作者:Blues,在虎嗅默默耕耘两年,共发表过12篇文章,拥有1万+的嗅豆。在文章中,他臧否过很多产品,从BAT到小米,最近的新欢是Uber。更多个人资料点这里。
作者自我介绍: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自媒体人,教过书,做过销售和市场,从创业公司开始混迹互联网江湖,一路打怪升级,腾讯、YY语音、迅雷逐个副本一路打拼,将攻略沉淀于BLUES的公众号,偶有精华被虎嗅看上。
------------------正式作·嗅的分割线---------------
嗅:最开始是如何知道并加入虎嗅的?
作:最先是通过朋友间推荐,收藏起来默默看过一段时间。初次投稿没有通过,到第四篇才通过,通过率大概57%.虽然刚开始投稿一直不顺,但觉得虎嗅还是对稿件要求比较高的,这两年也坚持一直在虎嗅上发文章。
嗅:听说你拿到Uber的优惠金额25.6万?这对写Uber的文章有影响吗?
作:两年前同事给的一个Uber优惠券,当时优惠金额还是100块。后来经历了优惠金额从100元,减到50,最后到30元的过程。我主要通过自己自媒体渠道来发送优惠码,也有幸得到大家的支持,逐步累积到25.6万的优惠金额。以上海为例来说,Uber的确会主动挑选他们的种子用户,比如刚开始他们会找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然后是这些外国人的朋友,公司高管等一些素质较高的人。我或许并不属于被他们选中的人,而是自己喜欢,并通过自媒体的影响力最终成为Uber的活跃用户。
既然是他们的活跃用户,有时候会抱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上周去中欧商学院菁英会,我就跟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提了三个问题,连他都觉得我提的很犀利,这也是产品需要直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我都写进了今天发的《Uber如何玩转分享经济:听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谈产品》里。所以我不只是写产品的好,不好的地方我同样会指出来。
嗅:作为产品经理,一般会挑什么样的产品下手,会侧重产品的什么?
作:写文章属于自发性,随机性。不会挑产品来写,都是自己用过,并且属于重度用户才会写。写之前坚持要使用过一个完整的周期。不会写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产品。对产品的分析是从多角度出发,最关注的是产品的初心,就是它最初的诉求是什么。以现在大热的Uber为例,不能仅把它当做一个打车软件来分析,而是需要考虑创始人当时在创建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和需求。明白了产品的初心后,才会去考虑其他的交互,界面美观程度,盈利等方面。
嗅:觉得自己写文的风格,或者说优势是什么?
作:风格就是写实吧。优势应该是既有产品经理的专业,又会尽量贴近用户的角度去分析。作为产品经理的话,会更接近产品。就如同一个摄影师曾说过,如何拍好一张照片,那就是你要离你拍摄的实物尽可能的近。这种近应该不是说距离近,而是代表着你的生活离它近。除此之外,马化腾也说过:要让自己迅速变身成真正的用户。产品经理如果仅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判断这个产品是否是能真正满足大众的需求。
嗅:目前比较感兴趣,正准备写的产品/文章是什么?
作:最近想把迅雷和小米合作产品过程写出来,毕竟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会知道别人不了解的一些细节。这个合作是BLUES去年负责的项目,将迅雷的加速下载服务融入小米手机的MIUI系统,为小米用户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服务。之前一直没发出来的原因:一是项目要保密,二是时机不到,产品有一个完善过程。对于以往写过的东西,有时候不忍心再看,貌似都可以有提升的空间,或许和做产品一样吧,都可以迭代升级。
嗅:写产品的时候如何避免被认为是在写软文?
作:这个没法避免,只要写一个产品好,总会被认为是在写软文。但我并不觉得软文不好,就像和广告一样,好的广告还是有传播效应和价值的。并且每个人认知不一样,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有取消订阅,这是一个双选的过程,大家通过自我思考来选择自己的取向。所以我写文章不会去担心大家是否会认为是软文,一个产品肯定会有好的地方,也会有不足,如实写出来就行。但作为产品经理来说,我会更理解这些产品的不足,毕竟一个产品的发展是逐步的,某个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是指出来,希望他们能逐步完善。
嗅:文章发表后是否会在意评论,PV数等反馈?
作:会关注,有时间的话会一一回复。对于一些不好的反馈还是比较淡定的,心态很好。一篇文章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但总会对一些人有帮助。微信的阅读数更能反应文章质量,只要订阅数在增长,阅读数还能达到一定的比例就行。
嗅:写稿时有没有一些小习惯,写不出时如何寻找灵感?
作: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写不出来的时候通常就放在那,可能有的文章一放就放了半年。更多时候还是会逼自己一把,虽然写得不是特别满意,但也会发公众号,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平台。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对自己狠一点,写不出来不睡觉,昨晚写BLUES去中欧商学院参加的一个产品案例分享,目标是必须写出来,结果花了3个半小时才写完,4点才睡觉。每个人对文章喜好的口味不一样,就像网络上的那些神曲,有人觉得逼格不高,但也很火啊。每篇文章的价值虽然不一样,但总会有自己的受众。
嗅:身为万年被黑的处女座,写稿时会不会很挑剔?
作:首先我也要为处女座申一下冤,我觉得处女座不是大家说的那样啊!但我的确挺挑剔的,好比上次写《百度坑了妹子……探讨无节操背后的运营细节》这篇文章,其实不是件特别严重的事情,因为知道是他们把大数据的结果放了出来。但是我觉得不能什么都由大数据决定啊,还是需要一些人工干预的,所以就写了那么一篇文章。
另外自己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属于拖延症患者吧,前期会放的很松,后期又会天马行空的想。写稿前会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线,通常是每天的12点之前一定要发出来。所以写完后如果还没到最后的时间界限,就总会反反复复的改,不到点就是不发。结果马上到12点了,却碰到网速不行发不出去,会很抓狂,但下次还是要踩点发,毕竟从小就属于不会提前交卷的那种孩子。
至今还是不能理解大家为什么要黑处女座。
嗅:作为一个吃货,好吃的食物是否能激发写作灵感,觉得美食和产品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要给读者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美食,是什么?
作:当然能,我喜欢用食物来犒劳自己。比如我刚给虎嗅投了一篇稿子,然后你们二维码打赏功能不是上线了吗,我可能会给自己打赏,然后再拿着赏钱去吃好吃的。最喜欢的美食是当地当季的东西,我去过很多城市,都会去当地的小饭馆吃饭。我觉得好的产品经理就应该是好的厨师,做菜跟做产品一样是需要天赋的,再加上一点用心,所以说人人都能做好一道菜,人人也能成为产品经理,就看自己是否用心,是否花功夫去做,去思考。如果一定要推荐一道美食,那就是小龙虾吧,因为第一次和我老婆约会就吃的小龙虾,这道菜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另外也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桂林,来吃正宗的桂林米粉,在别的城市,真的吃不到当地才有的味道。
嗅:从2014年5月开始,您在虎嗅发表了12篇文章,其中哪篇最满意?
作: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情,往事不堪回首。以前写过的文章都不忍心看。如果从用户反馈的情况看,《百度坑了妹子……探讨无节操背后的运营细节》这篇评论比较多,有近70条。但是原因也是在于文章的角度,本来就很有争议,而不是说文字写的多么好。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从BAT看企业构建大数据体系的六层级》,源于我多年的产品数据工作实践总结提炼,这类文章不是单纯想出来的,是做过之后的经验总结,对读者更有参考价值。
嗅:是否关注过虎嗅的新产品,怒马和用点?
作:用点是一直有在关注的,怒马因为APP还没有出来,没有使用过。不过这类产品的定位我还是认可的,好的吃货不一定是好厨师,虽然我既是吃货又是好厨师,但好的读者总是善于发现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