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在数字阅读这个领域,从淘宝阅读开始,阿里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缺乏产品基因的阿里,从一开始就没把用户体验当一回事。PC端阅读器万年不更新,手机客户端做的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要说阿里做不好产品,当中最为知名的事件要数“我是1%”的wp支付宝事件了。
因为阿里压根没想做阅读、深耕内容,它只想像卖纸尿布一样在淘宝卖电子书。但是这样一来,逻辑问题显而易见。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卖书本来就是门小生意,所以当当、亚马逊最开始才先做图书,然后才扩容到成本更高的全品类。而淘宝阅读却是先躺着赚钱,然后再爬起来赚钱,如此反规律的事,很让人疑惑。
说到底,淘宝阅读接入出版社内容和天猫接入知名纸尿布厂商的产品并无区别,但书籍怎么能用卖纸尿布的思维来卖呢?那么,数字阅读到底卖什么?从低到高大概三类:一类卖娱乐,二类卖技能,三类卖思想。这三类虽然都叫书,但基因完全不同,那怎么能指望靠一套淘宝装修模版去卖呢?
先说第一类娱乐
各种玄幻魔幻盗墓青春耽美黑道,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消遣需要。这一类市场最大,质量最差,起步早的盛大已经竭泽而渔了。现在随便打开盛大旗下的任何一家文学网站,那满屏广告和“三四线没下线”的小说标题(霸道总裁的神秘小三),对于任何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有基本审美趣味的现代人来说,简直不能容忍(而一想到我在这种地方写了四年,就打算一墙撞死算了)。
而且这一行业有盛大文学这个巨无霸,有挖角盛大文学的企鹅马,还有盗版全网小说还不给钱的百度李,还有无数“小厂商”。前有狼后有虎,阿里既无先发优势,又没赶上行业蓝海,而且对于这么注重内容的数字阅读行业,阿里却选择不自建内容,真可谓自废武功。
也许有人会说,数字出版不是渠道为王,不是内容为王,而是精品为王。所以没内容也无所谓,有精品IP就够了。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没在这个行业干过,也没写过网络小说。数字出版不是渠道为王,因为门槛低,渠道泛滥,而且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渠道优势;而内容为王是必然的,因为读者消费的就是内容。但不是所有内容都赚钱,只有精品内容才赚钱,但是,就目前而言,要培育精品内容,是个概率问题。
老话说,文学即是人学,需要洞察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多样化的。只有基数足够大,精品IP出现的概率才大。纵观网络文学的精品IP,无一不是原先的非主流,后来大热的,而且风格迥异,迅速迭代,跟风者必死无疑。你当然可以说通过大数据可以知道读者的趣味,但目前我没有看到圈子里的哪位大神是靠大数据写作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字阅读还是作者中心,而不是读者中心。这涉及到文学的本质问题,你知道就好。
说回阿里
当它回过味来自建内容做阿里文学的时候,就如同当年微信米聊陌陌打麻将的时候,阿里连插科打诨都没有;结果人家赚钱的赚钱输钱的输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时候,阿里的“来往”才扭着屁股一下子坐到牌桌上,幻想着还和几年前一样“三缺一”,大吼一声:“白板!”
有用吗?有用吗?有用吗?
阿里文学是阿里数字IP布局的最后一环,承担着制造精品IP的重任。无论是阿里影业还是淘宝阅读,乃至更为庞大的阿里大娱乐体系和娱乐宝这种依托内容的金融产品,没有精品IP,阅读没得读,影业没得拍,娱乐宝没得投,优酷没得放,微博没得吐槽。阿里买了这么大片地方,最终只能求着让他人盖楼。可惜人家盖楼的自己也买地皮,到时候阿里的地皮上就只能长草了。
纵使阿里文学的新闻稿里说他们的稿酬多么高,合同多么善解人意。我想说,虎嗅不给我钱我都愿意发,而阿里文学呢?在写手圈子里连个响声都没有,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平台和其他平台有什么不同。而像数字阅读这么注重长尾效应的地方,作为稍稍有点头脑的写手来说,是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放在一个前途未知的地方的。毕竟前车之鉴,巨头如百度如网易,深耕内容这么多年,也没产出什么Niubility的IP,遑论”批发纸尿布“的阿里。
可以说,阿里严重低估了阿里文学的作用,阿里文学团队也缺乏足够吸引写手和读者的理由。而其存在的意义,也仅仅是为了补足产业链的一环,和“来往”的意义相似,但我真心不希望和来往的命运相似。
因为我即将要去阿里文学面试,这篇文章发出去我就可能拿不到offer了。但是,这就是一个写了很多年网络小说的臭屌丝想要表达的东西:和我们合作,请拿出诚意来。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希望阿里好好想想:为什么我愿意一分钱不挣在虎嗅发文章?
当然,不破不立,破了还要立。
我开个药方
药方1:卖技能的小女孩
数字阅读不光是满足读者娱乐需求,而且娱乐这块阿里已经机会尽失,我看不到胜算。
但是上文提到了,数字阅读除了卖娱乐,还能卖技能和卖思想。卖技能,自然适合同淘宝教育平台相结合。目前在线教育同质化严重,多依托于视频,而且没有精品IP。视频做的好不好,在电影看特效,在电视剧看故事,在教育,看的是是文本。所以阿里文学完全可以差异化竞争,去开拓前无古人的教育技能型IP市场。
这方面,阿里长于运营,精于支付,而且老马师范毕业当老师出生,在布局和经营这块业务的时候会比同行看得更远,毕竟BAT加小米里剩下都是程序员出身,先天不足。何况这块业务目前是蓝海。(ps:貌似把数字阅读和在线教育结合起来想的,我还是第一个哦。)
你看,除了卖技能,还能卖思想。
药方2:卖火柴的老男人
你国严肃文学市场从来都是不吝输出思想的,三流如夏商也可以一呼百应一篇文章拿77万,光头编辑黄晋章先生的”大象公会“里的文章又臭又长(这是褒义词,我指的是这么长我也能看下去,有干货),也能不到一年圈60万用户。而贩书匠央视罗和脱不花也能靠一本本多数人买来从来不看的严肃作品坐拥百万用户。(姑且把《罗辑思维》也看成是数字阅读吧,毕竟它是卖书的。)
数字阅读的基本面已经从量到质开始转变,但是显然巨头们还没回过味来,依然按照十年前的理论“得屌丝者得天下”来排兵布阵。强大如盛大文学,如今也不得不靠出版影视等IP改编业务弥补亏空,而自诩严肃纯文学的“豆瓣阅读”也终究被证明“文艺控装逼指南其实要的只是装逼”,真正优秀的纯文学作者不需要豆瓣阅读的玛丽苏编辑(我是豆瓣阅读作者,我说的话我负责)和只想约炮的用户。而百度文学,只要你打开它的首页,你就知道他为什么避免不了被腾讯收购的命运。
这方面,阿里文学有后发优势。这是因为阿里系是在从头开始,而IP的前后期开发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如果能在严肃文学方面发力,相信随着中国未来会有四五亿中产阶级,阿里文学的日子不会太差。而如果阿里能在平台内培养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茅盾文学奖,那可比南派三叔唐家三少值钱多了。
最后要说,培育严肃文学关键是培育作者,如同好莱坞明星制之于电影工业,一个充满思想的作者本身就是极有魅力的。他可以是意见领袖,可以是行业翘楚,其本身作为文化品牌的可开发深度要比那些只写网络小说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多。这不光是赚钱的事,更是社会责任。一个好的作家是社会的良心,而目前自称作家的有几个是真正有良心的?
即便他们本身不赚钱,但羊毛出在猪身上,阿里完全有能力将个人作者当成品牌来运作,成立个人工作室,开发系列作品,等等。
药方3:社区化运营
我之前在云起书院写过,具有社交基因的腾讯很早就意识到作品页底下不光是书评区,更有可能依托IP形成社区,于是在每一本书下都大方的开设了读者论坛,还在申请微信公众号上给予方便,完成粉丝运营。但是,很显然腾讯对此并不重视。论坛模版是天涯模式,用户体验糟糕的连百度贴吧都不如。而在申请公众号时,腾讯也表现的羞羞答答,欲拒还迎,隔靴搔痒,很不爽,于是我写了一半就弃坑了。
盛大呢?还是传统样式,用户回帖率奇低。我在它旗下写了十几万字,书评只有三十几条,有一半还是我自己写的。我在作者群问过,除了极少数大神可以人气爆满,几乎整个平台都没什么用户粘性,你看到的基本都是作者互刷的。没意思,我也弃坑了。
那么百度呢?压根没想过做文学社交。
那么豆瓣呢?审核时极尽刁难之能事,已上架就什么都不管了。盛大的小编辑还跟我聊聊天,豆瓣的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我的书在豆瓣上架,评论是零。
吐槽完了,说说阿里文学。如果能注重文学社交这一块,那么有可能报“来往”的“一箭之仇”呢。
药方4:制霸中短篇
另外还有些零散的建议,比如在巨头都争抢几百万字长篇IP的时候,阿里文学完全可以剑走偏锋,走中短篇路线。阿里这方面是有优势的。短篇配合微博,中篇配合影业,可谓天衣无缝。
实话实说,阿里文学没有盈利的压力,或者就别想着盈利,可以成为思想池,在线教育源泉,或者IP批发市场,单点突破,盘活整个阿里非电商业务。非如此,老马的百年大梦才能继续做下去。如果只是为了赌气或者满足“人有我也有”的豪气,我只想说:
豪,这真的并没有什么卵用。
邢书博于师大热的要死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