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深喉爆料…为什么互联网圈都爱“内幕传播”?
2015-10-08 18:59

公开信,深喉爆料…为什么互联网圈都爱“内幕传播”?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消息坐实,双边老大各自发信放话,这场连续三天的“内幕井喷”,留下了一串的感叹号或疑问号。然而MrMarket分享的并不是探究双方如何,而是探究下“内幕传播”——这一非常规传播方式。


常规传播的路数众所周知,非常规传播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以“内幕”或“小道消息”等方式的传播,屡见不鲜,这也从业内的几大垂直门户可以看出,Donews、Techweb等都开设过传闻、八卦等论坛版块,一度成为鱼龙混杂消息集散地。后来也有过一些“阅后即焚”等应用,也是半遮半掩地成为“内幕”的发酵池。而各路PR动辄以“某大佬内部信泄露”、“业内深喉爆料”等,包括后来微博微信等社交类传播,“内幕传播”已经掀起了红盖头,正式成为非常规传播方式。


这次的美团和点评合并,传播路径也是先通过小道消息爆料,再放一个模棱两可的消息给外媒,然后国内的媒体蜂拥而至,又是采访又是挖料,接着两边一边保持沉默,一边给特定媒体喂料以满足受众,然后择个黄道吉日,正式宣布。


还记得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前,他们的公关是怎么回应合并这件事的嘛:“肯定是谣言”,“一定是竞争对手放出的烟雾弹。”“我们不予置评。”然后忽然宣布合并,连海报都准备好了,您能说您不知情吗?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做过一项非正式渠道传播的调查,发现了四种传播路径:


一,单线式。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递到最终接受者。

二,流言式。一个人主动地把信息传递给其他许多人。

三,偶然式。按偶然的机会传播小道消息。

四,集束式。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人。集束式又称葡萄藤式。


戴维斯的研究表明,内幕消息有五个特点:第一,新闻越新鲜,人们议论越多;第二,对人们工作越有影响,人们议论越多;第三,越为人们熟悉的,人们议论越多;第四,人与人在生活上有关系者,最可能牵涉到同一谣传中去;第五,人与人在工作中常有接触者,最可能牵涉到同一谣传中去。


我们回到美团与点评的合并传播路径,不管消息源的最初散发者有意还是无意,但还是在揭开盖子前,通过非正式渠道完成了传播扩散。这种级别的保密协议当然存在,但是姑且不论是谁散播消息,从10月6日的私密传播,到10月7日的内幕井喷,到10月8日的尘埃落定,呈现的便是“内幕传播”的特质。


如果从消息源上加以区分,分为:主动、被动、无中生有三种。主动传播,如某某新品发布之前,传出产品细节等,或是某某战略合作,内幕人士深度解读等;被动传播,就是遇有接近核心真相的,散布消息如所谓深喉,所谓离职者爆料等;无中生有则是完全地造谣传谣了。


内幕传播终归是剑走偏锋的路数,背景是大量密集的消息难以吸引受众,要想达到传播诉求的方式有很多种,创意或者创新都可以。在品牌市场工作中,非常规的传播方式必须慎用,不论作用于自身品牌推广,还是用于打击对手,或是传言成真,因为这种扩散方式虽然能够短期内抓住眼球,然而有着太多的不可控。


对于传播而言,不可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三人言成虎,以讹传讹的飞短流长并不会给品牌带来加分项。然而,非常规传播却日渐盛行,因为内幕这一充满诱惑的词语,满足人们的窥私欲与解密感,从美团与点评的合并事件上看,“可靠信源”对此洋洋自得,我圈高大密,我有你没有,以至于后来如果不发此消息,感觉就跟不是互联网人士似的,然后就是“内幕井喷”了。当然,美团和点评合并具备了上述的“内幕特点”,也是促生井喷的根本。


而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幕”呢?尤其是爱玩CEO内部信泄露的,最早的天才到跟风的庸才,现在还玩这些与蠢材无异。“内幕传播”必须具备信源发酵——传播井喷——收放自如的逻辑,否则光扔个消息出来,热度还得靠PR四处公关发稿,完全谈不上收放自如了。这种内幕等同内裤,你穿什么颜色的内裤不关我事啊,你又不是小公举。


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宣布个CEO出柜啥的,还是能吸引眼球的,否则内幕就成了抹布——吐两口唾沫,擦不亮品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