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台的历史看硬件与平台之争
2013-04-10 21:49

从平台的历史看硬件与平台之争

4月9日,阑夕发表了一篇文章“硬件厂商的逆袭注定无功而返”,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以三星为代表的硬件厂商无法真正威胁到平台厂商”。第二天,低调的旁观者撰写文章“没有硬件厂商的支持,操作系统可以成功么? ”予以反驳。在后者文章的评论区中我也对阑夕的观点进行了评论。囿于篇幅的限制,评论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本文从回顾手机硬件与平台的历史入手,对硬件厂商能否逆袭平台厂商进行详细论述。

一、前“苹果时代”的硬件与平台

手机平台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远在模拟信号和GSM时代,手机厂商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软件平台,或者说准操作系统——塞班系统的前身EPOC发布于1980年。但是平台的重要性在智能手机出现后才得以充分显露,这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智能”主要体现于软件。要在手机中开发、安装、运行大量的软件,必须有个底层软件对手机的硬件细节进行描述或屏蔽,并对硬件资源和软件任务予以调度,这个底层软件,就是操作系统,或者说平台。

苹果手机出现之前,著名的智能手机平台包括塞班、Windows Mobile(简称WM)、Blackberry OS(黑莓系统)、Palm OS和Linux等。这一时代的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 大都是由硬件厂商推出,平台与硬件结合较紧密;

2. 平台的开放性较差,平台厂商非常在意平台的控制权;

3. 初步具备打造平台生态的思想,注重对第三方软件的支持;

4. 软件渠道非常混乱,或者没有官方软件商店,或者软件商店的影响很小。

这其中唯一的异数是WM,WM的提供者——微软,是一家纯软件公司,不生产任何手机硬件。这个异数可以说是一个平台厂商逆袭硬件厂商的案例。

二、苹果时代的硬件与平台

苹果iPhone的推出,颠覆了此前所有的硬件、平台厂商,“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但是苹果并不是异数,它只是此前平台+硬件的自然发展。苹果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性,在于它独特的软件基因和硬件基因的融合,而不在于侧重于硬件还是平台。苹果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 软硬件高度一体,只有自家的硬件才能使用自家的平台,反之亦然;

2. 平台完全封闭,苹果对平台具有完全控制权;

3. 重视平台生态,极其重视第三方软件和下游配套产品;

4. 几乎完全控制软件渠道,注重软件的统一体验。

三、真正的异数:安卓

苹果产品的创新性风靡市场之后,众多手机厂商一时间束手无策。安卓在这种情况下仓促上阵,早期的它在性能和体验方面几乎无任何优势。但是安卓免费、开放,又有谷歌这个大靠山,因此手机厂商投靠安卓并不是因为平台的优秀,只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低成本平台可以选择。而事实上,安卓只是谷歌买来的半成品,在发展过程中,半成品中的许多方案又被推倒重来。大量手机厂商在选择安卓的同时,也为安卓贡献了技术力量,帮助谷歌一起逐步建立、完善了安卓系统。这一根源造成了安卓平台的现状:

1. 软硬件高度分离,运行安卓系统的硬件之多、型号之复杂,远远超过此前所有的手机平台;

2. 平台几乎完全开放,加之前面的软硬件高度分离,导致谷歌很难对平台真正进行控制,而手机厂商并不仅仅是安卓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安卓系统本身的开发者,可以说安卓是谷歌所领导的“开放手机联盟”共同拥有的平台,谷歌对该平台并不拥有唯一决定权;

3. 重视平台生态,极其重视第三方软件;

4. 软件渠道比较混乱,谷歌有自己的官方软件商店,但是审查并不严格,第三方软件商店则不计其数。

四、安卓复制了谁的成功?

作为手机平台,安卓是个完全脱离硬件的异数(WM对硬件也有严格要求),但作为一般性平台来讲,它复制的其实是Windows的成功。Windows的成功体现的是软硬件的高度分离,几乎所有的PC都能安装、运行Windows,能给用户带来一致体验。但是Windows在PC端的压倒性成功构建于两个重要事实:1)硬件产品的高度标准化;2)硬件驱动接口的严格规范化。因此,微软作为纯平台厂商,几乎不生产任何PC硬件,却可以对硬件厂商施加强大的控制力。

反观安卓,它复制了Windows的第一步,却无法再复制第二步。因为手机始终是个性化很强的商品,难以做到硬件产品的高度标准化,也更难以做到硬件驱动接口的严格规范化。一个稍有计算机知识的人就可以凭一把螺丝刀组装一台PC,并安装上Windows顺利运行;一个再牛X的手机工程师也无法单独组装一部手机,并安装上安卓启动,就是一个明证。

因此,暂时看来,Windows在PC端的成功尚无法持续复制到手机端。或者说,依照当前的思路,谷歌既无能力真正解决碎片化问题,也无法获得对于安卓平台和硬件厂商的实质性控制权。安卓只能是一个诸侯混战的大联盟,而联盟最大的隐患就是一家强力诸侯揭竿而起,谋求对抗盟主,建立自己的霸权。

无疑,这个诸侯的潜在候选人就是三星。

五、平台重要,但不是唯一

塞班平台曾获得巨大成功,WM平台也是,但它们都被一家后来者掀翻在地。很难说苹果的成功只取决于平台,因为苹果没有把自己的平台授权给别人使用,无从知道脱离了苹果硬件的平台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功;也很难说只取决于硬件,因为苹果的硬件固然很精致,却不便宜,同样无从知道苹果的硬件运行别的平台会是怎么样的情况。业界公认的是:苹果的成功取决于软硬件一体的创新性体验,硬件与平台不可分割。

苹果的案例也说明:“只有与用户直接在系统层面长年累月打交道的平台厂商,才能拥有足够的嗅觉去深入掌握来自用户的需求”根本站不住脚:苹果之前根本就没有手机平台,又靠什么“与用户直接在系统层面长年累月打交道”?至于“像苹果这种上下游通吃的企业,也只有站在行业的开创期,才能捕捉住刷新用户认知、教育消费市场的机会”,前面的历史则说明了智能手机在iPhone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智能手机的开创时代即使不认为是塞班时代,也一般认为是WM时代。iPhone的出现,只是把智能手机推进到了大众化时代。

所以,历史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软硬结合的塞班曾被软硬分离的WM威胁,而二者又被软硬一体的苹果颠覆,苹果又被软硬分离的安卓逆袭。简短的历史只是在循环,没有明晰的线索。这或许是因为仅仅着眼于平台,什么都看不出来。

六、平台天然优于硬件吗?

前面的历史回顾,只是想从理论上说明,认为从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到:“硬件厂商的逆袭注定无功而返”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单纯硬件厂商企图逆袭平台厂商的事实,也就无所谓“历史经验”。而阑夕的重要论证:“智能手机已是一个高度成熟、由技术型市场转向服务型市场的行业,…… (因此硬件厂商试图)依靠短时间内的垄断地位去替换用户所选择的平台目标,是想得却不可得之事。”“从创新层面来看,这个颠覆更适合从上往下进行。”同样存在可供商榷之处。

从IT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软件和服务压倒硬件和生产,曾是一条清晰的线索。只是这个线索只存在于PC产业——PC硬件厂商的纷纷凋零是一个证据。但这不意味着硬件厂商向软件渗透就比软件厂商向硬件渗透更困难,著名的IBM案例就是一个明证,它在郭士纳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转型,如今(至2011年)其软件和服务收入的占比已经达到80%,日子比绝大多数软件、硬件公司都好过。

而在手机行业,软件和服务将压倒硬件和生产的论断正是被“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苹果所打破——如前所述,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软硬件结合(或者一体)才是正道,依靠硬件占领市场,依靠软件和服务获取溢价。无论对于苹果和三星,你都很难说是软件更重要还是硬件更重要,如果“软件更重要”,那为什么别的安卓厂商没有取得和三星一样的成功?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从创新层面来看,这个颠覆更适合从上往下进行”呢?

七、三星能够成功吗?

智能手机远未发展到如同PC一样成熟的阶段,充其量它仍然处于PC的20世纪90年代(因为它远未达到标准化的状态,也有可能永远达不到这一状态),群雄并起,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如果此时一家硬件公司像彼时的IBM一样,发力软件和服务,取得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势,未必不能复制苹果的成功而逆袭安卓平台,至少理论上无法强力禁止。

具体到三星,它能够逆袭安卓吗?简单的说:有可能,但是很困难。原因在于阑夕所述:它的成功更多取决于硬件,或者说它在软硬一体化方面存在软件短板。但也应看到:它在软件方面的短板未必比谷歌在硬件方面的短板更大——谷歌未必能占到决定性的综合优势。当然,三星要增强自己的短板,需要持续的高强度发力。打造自己的软件基因,使之与硬件能力相匹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IBM经历将近10年才彻底完成这一转换。而在此过程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只能说有可能,但很困难,未来取决于三星的创见与决心,却未必“注定无望”。

八、结论

讨论硬件厂商能否逆袭平台厂商,暗含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认定手机世界是软件主导的,还是软硬件一体主导的?

如果是前者,结论当然是不可能;如果是后者,结论自然是有可能。大家的分歧不在于结论,而在于预设的前提。

如此,陈述完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