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头图来源东方iC,授权图片,严禁转载
虎嗅注:微信公号“秦朔朋友圈”近期专访了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不夸张地说,马明哲是中国金融巨头领导人里最懂互联网的,同时应该也是互联网金融圈里最有金融资源、金融服务能力与金融造诣的。
而平安之所以能成为当下在互联网方向上布局最深最广的中国金融公司,与马明哲出色个人能力与平安的基因与体制密不可分——其他金融公司,就算董事长看到大势所趋,也未见得有个人真实的动力、上下一贯的行动体系能保证公司切实地按照新方向行进。
在秦朔这篇专访里,马明哲谈到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金融在模式上的“三个时代”,里面安利了下平安的产品与服务,在此不赘述。下面摘引的几段,是马明哲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监管需要包容性,猫不能一开始就出来抓老鼠,那无益于创新与生态的建立,但另一方面,他坦言,现在99%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是“皇帝的新衣”,不值一提也势必露馅儿。
他认为未来只有三类公司能做好互联网金融。哪三类呢?你往下看。
秦朔:刚才你提到监管,我觉得互联网金融还是存在“跑路”等乱象,鱼龙混杂,可是又怕“一管就死”。作为业界代表,你觉得应该如何平衡?
马明哲:不少人问我对今年7月出台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看法,我非常坦率地说,制定这一政策时监管拿捏的尺度很好。我之前也呼吁市场要做到:创新有底线,监管有包容。
《指导意见》出台前,金融监管部门广泛调查走访,也曾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深入、务实,我觉得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包容。这个文件规划未来互联网金融的规则、方向和顶层设计框架,从国家层面充分肯定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很重要也很及时。对整个行业是利好。
为什么说监管的包容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猫不能一开始就大摇大摆出来抓老鼠,那样的话老鼠被赶尽杀绝或者吓得不敢出来了,整个生态体系就难以建立。应该先让老鼠出来,猫观察一阵再出来抓,将那些不良的、存在问题的个体清除,整个行业生态才能达到平衡。同样道理,我觉得,中国金融监管是深刻理解“大众创新”意义的,这样就避免了一开始管得太死、市场参与者没有创新空间的问题。
在监管开放的同时,从业者的创新也要有底线。比如,《指导意见》将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定性为金融业的中介,就是做平台。这就划了一条红线,即不得进行自营业务,不得非法集资、搞资金池,不能提供增信,客户资金必须在商业银行存管,我习惯简称为“三不一管”。监管既给创新以包容,又设定了底线。这些定位、红线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大有益处。
秦朔:业内不少人说互联网金融公司会有一轮洗牌,你觉得能有多少公司在这种“生态”中活下来?
马明哲:我的看法是,“基本法”规划的边界很清晰,互联网金融是中介,有“三不一管”的限制,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金融业全然不同,按这个标准,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都需要对自己的业务模式做调整。所以我曾说过,市场、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期望值过高了,99%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恐怕都是“皇帝的新衣”。我现在依然是这个看法。
其实,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DNA不一样,要做好互联网金融,对两个行业的基因要求都很高。做好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让平台上的客户体验流程简单化;一是要把风控做好,这需要拥有多年金融从业背景的团队来支撑,否则风险比较容易蔓延开来。
但要做好这两件事情谈何容易?我认为,未来只有三类公司能做好:一是金融行业的先行者;二是有牌照、有流量的互联网企业;三是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紧密合作者。
全文可以见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