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以来,尽管P2P借贷行业仍然维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度交易额有望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2014年的3倍以上,但与此同时,P2P借贷平台所连接的资金和资产两端却悄悄发生逆转,一场“资产荒”已经不期而至。
把时间回溯至2014年,当时行业讨论最热烈的问题是资金端获客成本的飙升。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P2P借贷平台的投资人拉新费用从数十元/人飙升到数百元/人,一些知名度低、运营能力差的平台甚至要花费近千元才能获得一个新投资人,而新投资人一年的投资额少则几百至几千元,多的也仅在万元左右。营销费用占据P2P借贷运营成本的大头,大部分平台赔本赚吆喝,苦不堪言。
这种状况的发生,与2014年之前P2P借贷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环境有关。由于行业规模小,市场空白多,大量机构盯准不同地域、行业、人群的贷款需求,挖掘了各种类型的资产。2013~2014可谓P2P借贷行业资产多元化的两年,资产类型迅速扩展、资产供应大大丰富。而另一方面,当时的P2P借贷行业认知度较低,投资理财人不了解P2P借贷,甚至闻之色变,导致资金供应不足。P2P借贷平台不得不投入高额费用“拉拢”投资人,“资金荒”是当时的主流。
2015年P2P借贷行业资金资产两端的“反转”,即从缺资金到缺资产
从资金端来看:
首先,投资理财人对P2P借贷的认知有了飞跃,尽管行业跑路、违约等事件层出不穷,但越来越多的理财人已经理解P2P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愿意“尝鲜”的用户越来越多;
其次,上半年股市动荡对广大理财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一些失意于股市的理财人转投P2P,股市分流P2P资金的情况在上半年有所体现,但在下半年同样发生了反转,部分资金从股市流出,进入了P2P借贷行业。
这两个原因导致P2P资金端供给充分,相应的——
资产端开始显得紧缺
然而,P2P借贷资产短缺的原因并不仅限于此,它的情况更加复。根据零壹研究院所著《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P2P借贷行业的业务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
1、类信用卡模式:此类业务的实质是个人小额信用借款,可以理解为给没有信用卡的用户发放“高息信用卡”,或给有信用卡的人提供额外的“高息额度”,此类业务的风控模式也类似于银行信用卡。
2、类担保债券模式:它相当于帮助个人或企业借款方发行定息“债券”,担保机构或平台对借款方的信用进行评估并提供担保,风控主要依靠担保、抵押、质押等增信措施,对于企业大额借款也会详细考查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
3、类资产证券化模式:平台上的投资标的来源于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的已有资产,经过转让和包装后以标准化、份额化的方式进行销售,投资人获得的收益直接来源于这些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此类业务的风控主要在于评估基础资产本身的质量,一般也会要求基础资产提供方或第三方进行增信。
这三类模式的资产短缺原因各不相同。首先类信用卡模式业务大多以小额、分散为原则,借款方多为普通个人,借款金额小(单笔借款额普遍在20万元以下,其中5万元以下是主流),借款周期长(普遍在1年以上),借款用途多为资金周转或个人经营、消费。宏观经济下行对这部分借款需求的影响相对不大,资产供应相对稳定。
但是这部分业务的早期门槛低,平台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已经延续多年,一方面导致单个平台寻觅“优质”借款人的难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重复借贷的情况越演越烈,资产质量一直处于下降之中。加之欺诈横行、“包装”不断,经过多年累积,类信用卡业务的“优质”资产越来越短缺,此类平台的业务增速从2014年开始就开始放缓,2015年则更加明显。
类担保债券业务是P2P借贷领域规模最大的一部分,占据行业交易规模的70%以上,其中的企业借款又是主流,占据行业交易额的一半左右,与宏观经济形势的联系最为紧密。2015年的宏观经济下行对此类业务影响最大: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必然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来度过难关,同时银行惜贷,企业对民间资金(包括P2P贷款)的需求大增。但同样因为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还款能力堪忧,借款额度又高,一旦出现坏账可能对平台造成致命打击,因此P2P借贷平台对此类需求往往退避三舍,轻易不敢放贷,这是导致资产荒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类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资产荒”成因与类担保债券有相似之处,原因在于其基础资产往往也是企业类借款,资产质量同样受累于宏观经济走势。但与其它模式不同的是,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比较晚,市场竞争尚不充分,产品仍处于打磨之中,此类机构不断开拓新的产品结构和基础资产供给途径,因此其资产短缺程度可能较其它两类业务为轻。
如何解决资产短缺问题?
了解不同业务模式的资产短缺原因,就可以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进行梳理和探讨。
首先,类信用卡模式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短时间不会停歇,这一领域的现有类型资产质量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善。此类平台必须尽快脱离目前同根相煎的红海,冲进新类资产的蓝海。消费金融因为其巨大的增长前景、丰富的风控手段、高频的用户交互和场景化低成本获客的可能,已经受到越来越多P2P借贷平台的关注,并正持续诞生着专注于此类业务的创新型服务机构。租赁业务同样也有一定的机会。
此外,这类模式的P2P借贷平台往往拥有庞大的销售队伍和密集的门店,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附加的延展性、增值性业务。一方面弥补资产来源方面的不足,实现交叉销售,增加营收途径;另一方面与行业和用户产生更强的粘性,乃至成为借贷业务之外的行业玩家,本身也是这类P2P借贷平台转型的一个可能路径。
而对于类担保债券,尤其是其中的类企业债券模式来说,P2P借贷平台面临抉择。要么引鸩止渴,为避免资产荒而降低风控要求,引入“有毒”资产而押注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要么收缩业务、谨慎从事,期待节衣缩食活到下一个春暖花开。但是这两个选择对P2P借贷平台来说都谈不上最优,前者自不必多说,后者也意味着在一个规模急剧扩大的行业里止步不前。
事实上,尽管遭受寒冬,P2P借贷对于企业融资的服务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类担保债券业务所面向的企业主要为传统行业企业,部分新兴、朝阳产业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小,这类行业同样存在大量融资难的中小微企业;同时,即使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也很难说已经获得了充足的融资服务,其对短期、灵活资金同样存在着迫切需求,但是需要进行更加安全、合规、节约的产品设计。
类资产证券化模式则反倒是可能从经济下行中获益的业务。一方面,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存量“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或特殊资产,部分不良/特殊资产价值丰富,只是由于金融机构不善于处理而可能转让出来,为具备资产处置能力的类资产证券化平台提供弹药补充;另一方面,金融机构 的“惜贷”心理和对资产质量恶化的担心也会导致其将更多表外业务以资产转让的形式“脱手”,这些资产虽然算不上优质,但是比起P2P借贷行业本身的资产,质量可能犹胜之。
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P2P借贷行业的“资产荒”并非一个简单现象,在不同的业务模式有不同的成因。然而对于行业来说,真正的陷阱其实并不在于资产,而在于因为惧怕资产荒而停止创新性探索。事实上,如果观察各种类型的P2P借贷平台,可以发现经济下行固然是导致资产荒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创新动力的衰退已经在更大层面制约着平台的发展,这在一些相对成熟、名气较大的平台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多年提心吊胆的运营之后,面对即将到来的“正名”机会,平台心态的变化在所难免,由此导致的瞻前顾后和焦躁不安才是资产荒之下的真正暗流。
即使已经经过8年的发展,P2P借贷在我国金融领域仍然处于边缘地带,万亿元的交易额对应于3000~4000亿的余额,在庞大的金融市场中不过是一叶扁舟,放在所谓“银行不服务”和“银行服务的不好”的领域中,也体量尚小。未来,这块市场的规模可能达到数十万亿之巨。我们相信,当前的P2P借贷行业的资产荒只是一个暂时表象,不断提高识别、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不断拓展新型资产类别,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机会远未结束,空间仍不可限量。
零壹研究是零壹公司所属专业互联网金融研究团队,研究院网站:http://01caijing.com;微博:http://weibo.com/research01;微信:research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