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互联网新闻不在北上广深,都跑到一个叫乌镇的小镇上了。
乌镇前几天有家几十个员工的医院开张,居然还吸引了习大大的关注,有若干院士和院长揭幕,“企鹅家”老大马化腾也亲临现场。某大医院院长还现场演示了怎么在网上看病开药,光芒简直盖过投资几十亿的实体医院,就因为它叫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神奇在医生和患者都不在乌镇:医生是全国各地专家,患者只要能上网就能挂号,诊疗都在网上,开药还能送货上门,乌镇的医院更像是个IT机房。
既然医院就三层楼十几间房,房间放个大屏幕电视和摄像头,再买几台小仪器,说不定比造个网吧贵不了多少吧?那政府为啥不鼓励大家多多复制呢,实体医院至少1/3的门诊不过是老病人常规检查和配药,搬到网上完全可行。说不定以后跟电商打败商场似的,就不用花大把的钱造什么实体医院了。
可惜互联网医院不是你想开,想开就能开的
首先你得有照,执照的照
卫计委对互联网医疗是很小心的,明文禁止在互联网上从事诊疗行为,要求医生在合法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中进行。之前批准的网络医院(也有叫云医院的)不过广东二家和宁波一家,而且它们还只能依靠本院的医生对本地患者做常见病的诊疗。而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并非来自本院,而是全国各地的名医以多点执业的名义在此“工作“——用互联网远程跟异地患者会诊、检查和开药。
这个擦边球能打,既是当地官员有眼界敢创新,也必须沾乌镇互联网特区的光才行。换个地方可没这么好的事,网络医院都不敢放行,辐射全国的虚拟互联网医院还能提?出了医疗纠纷和事故怎么管理,法律也没跟上,总不能老给领导添麻烦吧?再说这种互联网医院的医患都不在当地,搞多了只怕影响官员的管理权无处可用,所以怎么能让你随便开口子?
其次互联网医院比实体医院更难经营
网上购物、服务上门大家都非常习惯,但看病要在网上老百姓还真不习惯。怎么让患者愿意用是个大问题,你得体验好、价格低还能治好病,面向C端的推广注定会耗时耗力,绝对不省钱不省心;有患者还不够,你得有足够多的专家,医学专家稀缺还都特忙,凭什么让人家自愿在你的网络上多点执业呢?想高薪聘请专家的地方多了,你得让专家相信网络上有他想要的患者,网络有他需要开的药,网络上还不会增加医疗纠纷?
懂行的人会告诉你互联网医院建造成本不比盖楼买设备少:在线诊疗、在线医嘱、电子病历和处方、费用结算和影像传输系统都不是省油的灯,国内还能没有成熟的体系可买,自己开发再通过卫计委审查可费劲了。看不见的地方花钱才叫厉害,不然怎么做到医疗安全可靠、患者隐私有保障呢?
既然互联网医院这么难建,为什么还要去建?
首先它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互联网已经深深浸透到商业、交通、娱乐甚至教育里,只有医疗市场有待开垦。医疗体系体量巨大又痛点多多,政府、医生和患者都牢骚满腹,公立医院独大的现有体系已经落伍。需要一个门外的野蛮人进来改造,正好资本也乐意来提供武器。
其次,互联网医院确实能降低诊疗费用和提高用户体验,实体医院一直不想干的诊前分诊和诊后管理更需要互联网才能实现。医院间的会诊、转诊,医生间跨区域协作,都需要互联网来助力。国家大力推动的医生多点执业和患者分级诊疗,也不能指望公立大医院发挥自觉性。只有互联网才能给大医院去中心化,才能释放单个医生的潜力,才能形成多种医疗服务体系,才能让患者变成医疗的中心。
再者除了看病,还有海量的周边市场需要互联网医疗来带动: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健康险,没有互联网医院做载体,这些产业永远不能长大,就没办法为中国GDP增长出力。
写到最后我发现还有一个原因让互联网医院不能大量复制:因为它是一个无边界的平台,所以不需要也不会有很多互联网医院存在。它更像电商里的淘宝、京东或坐车用的Uber、嘀嘀,强者恒强,而不会像你习惯见到的医院,不好不坏也都能长期活着。
刘谦(医药作家,微信号rogerjx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