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e 之前是 Business Insider 的记者,如今他却供职于 a16z 这家风投基金公司。从科技行业记者到风投的转身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两种看似有所关联,却又各自有着鲜明特点的工作究竟能给 Kyle 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挑战?在本文的采访中,Kyle 还会给出自己作为风投,对目前一些新兴热门领域的看法,哪些估值偏高,哪些领域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来自:Medium ,作者:Hunter Walk,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我和 Kyle 很早就认识了,那时他还是 Business Insider 的记者,相比于他的同事,他很早就注意到了投资界所蕴藏的机会。如今,他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了 a16z 的一名风投,我很高兴他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职业规划来完成这一次转型。接下来就是我对我的这位老朋友进行了一次独家、简短的采访,其实就提了 5 个问题:
Hunter Walk:如今你带着从 TechCrunch 和 Business Insider 的就业经验来到了 a16z 这家投资公司,跟我们说说你是如何跟这家公司结缘的,从事风险投资这个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感觉怎么样?
Kyle Russell:我 20 岁的时候就开始在 Business Insider 工作了,之后中途从大学退学,以全职员工的身份加入了 TechCrunch。当时我的主要兴趣点落在科技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记者这个职业能够让我更广泛全面地了解这个行业,能够让我跟科技圈里最聪明的人共处一室,跟他们畅谈所想。但当时我从来没想过加入一家初创公司或者风投公司。
在很多次 Demo Day(创业者面向大批投资人进行创业项目推介宣讲的日子)上,我发现那些能让我兴奋起来的年轻公司往往口中都会谈起同一个种子投资人:Chris Dixon。因为我是在 2013 年才算真正加入科技圈的,所以我并没有很快意识到他作为创业者或者投资人的重要身份,但在 2014 年,他已经是 Oculus 的董事会成员,这一下吸引到了我的注意。
因为工作的关系,跟他打过交道,彼此逐渐熟悉,然后我才有了去年春天被引荐到 a16z 这家公司面试的机会。当时我在 a16z 的办公室跟 Chris 进行了简短的会面,大家谈了一下比特币、虚拟现实、无人机这些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我原本以为会有一次更接近技术层面的谈话呢。(在我 10 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编程了,当时是想着开发一些视频游戏,在我记者生涯展开之前也做过编程这样的技术性工作。)第二天,我的收件箱里躺着一封邮件:问我是否考虑跳槽到一家风投公司上班。
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转向风投之后的工作并没有跟之前的记者工作彻底脱离关系,我仍然做着我喜欢的事情。往往很多创业者困惑于自己的公司将成为什么,又或者钻到技术领域走不出来,又或者发愁于怎样将产品带到市场上的时候,我就会跟他们碰面,把我之前在跟公司、大学机构接触时所得到的一些研究,经验,甚至是资源拿出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目前的处境是怎样,通向未来需要实现哪几步跨越。那些我真心尊敬欣赏的创业者都会很认真地听取考虑我的意见。
HW:之前你是以记者的身份采访风投公司,现在你身处一家风投基金的内部,这种转型中最让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是什么?
KR:作为记者,很难有机会让你亲眼去经历一个创业者向风投公司做项目推介的全部过程,又或者是在这个项目推介中所展开的一系列抽丝剥茧的讨论。很多记者不由得脑补出来一个场景,他们所设想的 Demo Day 所花的时间比实际发生的要长很多,里面的投资人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对这个项目大为欣赏,这也导致了很多读者朋友也是这么想的。这一切都离现实差距较远。
这些都是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想象。事实上,一次真正优秀的项目推介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转化成为项目方和投资方的深度交谈,这个过程中双方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在我刚刚进风投公司工作的前几个月,没想到的是投资人会对他们曾经投资时所犯下的错误,曾经遭遇的难题如此的直言不讳。作为记者,我以为投资人都想让自己看上去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但是我真正转型到了风投公司才知道,你只有坦然面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才使得你在别人眼中更加值得信赖。
HW:成为投资团队中的一员,在寻找初创公司的时候,你最看重的是哪一些方面?只有这些标准满足了之后你才愿意把这个项目拿到 Chris Dixon 的面前去谈,才有底气向他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棒的潜力股?
KR: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是跟处于新兴领域的创业公司开会,比如像虚拟现实以及机器学习这样的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很新,所以我手头上没有数据和历史记录可供参考,来决定我们是否投资一家初创公司。我所关注的点只有一个:一次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比如一次数据网络效应能够让一家公司变得比其他竞争对手聪明好多,一支团队带到市场上的专利技术是别的竞争者无法购买的,又或者是用户体验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HW:风投公司长久以来都被人称之为「学徒行业」,你觉得这个词用的恰当吗?a16z 公司能够商业投资领域教会你什么呢?
KR:首先,a16z 是我进入风投界的第一家公司,所以我不会代表整个行业圈来发表这个看法,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学徒行业」这个词实在太准确了。在 a16z 公司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珍视导师的价值,并且也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面新来的人。
比如说,在我的投资团队中我的经理是 Frank Cheney,我们经常有一对一讨论的时间,反复地去研究我们目前接触的项目,研究我们接下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在过去的投资经验中他已经总结出来了好些需要着重注意的方面。在一天的项目推介完成之后,我们还会各自发表观点,谈论自己观察到的是哪些方面,他会给我说当天我漏掉了什么,这也许是我本身经验缺乏,或者角度不同所导致的。
另外,每个星期投资公司的全体成员都会坐在一张圆桌跟前展开讨论:近期值得考虑的初创公司有哪些。要指望所有人对一次项目推介有相同的看法,那实在是太难了,而从每个视角出发形成的多元化的观点才是讨论的价值所在,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深刻透彻地去考虑投资到这家初创公司的机会在哪里,风险又在哪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听到一般合伙人以及投资团队其他成员讲述之前他们所碰到的,与之类似的情况。
HW:在你的眼中,你觉得哪些新兴行业被普遍低估了?又有哪些行业有一些过热?
KR:我认为虚拟现实作为数字消费平台,如今仍然没有得到大家足够多的重视。现在的一些科技发烧友仅仅是在追随从科技圈以及游戏博客上传出来的新闻而已,而且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我们之前就尝试过这个领域的开发,都失败了,又或者这玩意儿太贵了,再不然就是这个头戴设备实在太笨重怪异,会让别人觉得消费者是社会的怪胎,所以人们不会购买的。我认为之所以大家有这样那样的犹疑,甚至是抗拒,那是因为他们都还没有亲身戴上头盔试一下。这当然也是虚拟现实领域刚开始几年最大的挑战,如何去培育这个市场,而且是在产品比较贵的前提下。
我身边的人,但凡是尝试了消费级别的 Oculus Rift 又或者是 HTV Vive 头戴设备的,没有一个再对虚拟现实行业产生怀疑的了。这种彻底置换到另外一个空间的强大魅力实在是让人不可抗拒,有可能被别人当成「傻瓜」的顾虑瞬间就被抛到脑后去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这是游戏玩家要的东西。但是虚拟现实绝不局限于游戏电玩领域,它可以成为创意型生产工具、教育甚至是现实工作站点的虚拟映射等等,这些东西能够彻底打开全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说过热领域的话,我会举出「人工智能」这个例子。当然,你能看到现在有很多实验室都在努力地将人工智能向前推进,也能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潜力。但是各家「人工智能」产品到底有多成熟,这就得打上一个问号了。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在声称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是无人能够匹敌,但事实上,人工智能成熟的先决条件是超海量的数据组,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你才能够打造出来一些比较贴近现实的技术和产品,而很多公司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实力。
我也能想得到,现在很多投资人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产品时,如何挑选出来其中真正具有潜力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个领域不确定性太多了。另外,不可否认的是,「机器学习」真的是比人类越来越优秀。
本文来源:Medium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