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布《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迄今为止十多年时间,已经有500多家企业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然而真正谈得上在医药领域获得成功的,包括BAT在内没有一家。
也正是由于政策的忽冷忽热,催发了许多企业的互联网医药之路,除了巨头的强势布局,还有初创公司的审时度势。今年3月初,国家出台政策,限制医生与一切药企的私人合作,仿佛是给医药领域敲了一个警钟。此外,网售处方药的政策仍没有下达,目前的医药O2O只能围绕OTC药品展开,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这依然不能阻止创业者医药O2O领域的创业热情。
纵观国内医药O2O的玩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送药上门,另一种是信息导流,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两种模式。
一、送药上门
为了解决药品昂贵、药不对症、药师资格不达标等诸多痛点,许多医药O2O的创业点子落到了医药电商身上。医药电商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卖药,一部分是送药,由于卖药需要特定的售药牌照,所以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以上门送药为创业的切入点。
药给力就是上门送药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打造网上的售药平台,将药品在1小时内送到消费者手中。其平台上的药品主要采取与药店合作的形式,自建配送队伍,配送员名义上是药店的工作人员,由药给力平台进行管理。此前虎嗅君曾撰文《那位创建了搜狗号码通的产品经理,能再给“药给力”带来一次成功吗》详细描述了药给力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药给力2015年1月上线,至今,已有100万的注册用户,30万的体验用户,目前药给力开通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座城市。
二、信息导流
大众评药是医药O2O的另一类打法,说起来本质上与上门送药平台所做的一致,都是围绕在外围,本身不直接接触药品,只是帮助医药电商和线下药店导流,代表性的企业有去年上线平台的吃对药。
我们只知道药店买药的一系列痛点,其实在医院买药也有许多痛点。终端消费者没有主导权,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得买什么药。这里面就有一大盲区——医生其实并不懂药,而药师的地位又不高,所以只能听医生的。
吃对药,就是一个大众评药的工具性平台,于2015年9月上线,初期是医生点评药,后来发现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件事做起来非常难,便转型大众评药,把药品归类,由专业的药师监管大家的评论质量,为医药电商和线下药店导流。目前主要是与医药电商合作,且正在筹划线下药店的SaaS对接,为用户精准匹配附近的药店。
据其创始人李沛桥介绍,目前吃对药注册用户120万人,日活跃用户最高超过8万人,月活跃用户超过38万人。UGC内容(药品评价、医生评价、经验分享等)超过300万。
五点思考
从解决痛点上来说,两种模式都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买药环境,上门送药令买药变的便捷、自由,不受药店的药师盲目推荐贵药,有自主选择药品的权利;而大众评药又励志做一个买药前的公信力平台,为购药提供理论支持。但是从商业模式与运营逻辑来说,两种平台都还有一些不完善亟待解决。
1.网上售药如何做到药品的全面覆盖?
据了解,OTC药品有20万种,网上售药不与药店合作,无法做到全面覆盖。目前的医药电商大多采用与要点合作的方式,帮助药店管理配送人员,一旦药店解除与医药电商的合作,而医药电商也没有网上售药的牌照的话,很可能就为他人做了嫁衣。
2.国人理念难动摇?
对于大众评药来说,这可能是很鲜明的一个创业点。但是国内医药体系不分离,一般都是生病看医生,由医生开药对症治疗,国人都深信这个理念,吃对药想通过药品点评切入这个领域,存在一些实施性的困难,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并且接受这个平台。
3.低频能够带动整体盈利?
此外,作为不是高频的医药领域,上门送药与大众评药都面临一个购买率频次的问题,消费者会没事刷一下饭馆、商店,谁会没事刷一下药品呢?只有有需求的时候才需要,而且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需求与第二个需求会间隔很久,恐怕还需要企业再次的运营普及才能想到该品牌,如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4.点评言论如何逐一排查?
对于吃对药来说,大众点评存在许多不准确性,虽然目前平台上面有专业的医学编辑与医师进行把控,但把控准大众评药的确性比医生逐一对药品进行点评更加困难,如何做到全面覆盖?
5.如何打造差异化?
上门送药的企业在逐渐增多,类似于京东、天猫、1号店等的大型企业已经布局,新兴企业也在不断兴起,且商业模式并无太大区别,这个领域已经从蓝海逐渐转变成了红海,如果不能打造差异化品牌,将很快被这个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