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发起的微众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聚光灯下。从最初惊艳的豪华团队,到多位核心高管离职,这个国内第一家开业的互联网银行,最近又陷入了融资失败的风波。作为腾讯对互联网金融布局的重头戏,微众的经历集中放大了腾讯在金融业务上的尴尬。
投资圈有个段子来调侃BAT系的创业者,“做电商的多数出身百度,做社交的多数出身阿里,做金融的多数出身腾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段子,讲的是“缺什么补什么”的故事。但有时候,要迈过基因这道坎,需要的努力可不是小事。
微众怎么了?
据36氪报道,微众上线后的第一轮融资可能面临流产。与原定要引入的两家投资方,华平投资和新加坡淡马锡的谈判并不顺利,可能再无下文。并援引一位微众内部人士的话,称“外部融资早就停了,有可能原来股东还会出资”。
随后,证券日报新媒体推送了疑似微众内部高管的回应,称融资顺利正在报批,资金方面并没有问题。但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该回应其实没有什么力度,最终出资的可能都是原有股东。
另外有多个信源表示,微众近期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距离公众期待中的未来独角兽形象,微众似乎又远了一步。
36氪的报道中还称,太过豪华的初始班底,导致高管们各有思路、分歧严重,这使得微众步伐保守,很多事情难以推动,也引发了原行长曹彤、副行长郑新林的离职。“微众的第一年并不顺利,在向货车司机发放了一笔 ‘盆景式’的贷款后,大动作不多。”
从微众3月份公开的业绩报告来看,数据似乎也确实不尽如人意。该报告称,微众个人客户超过600万,旗下的“微粒贷”主动授信超过3000万人,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00亿元。其中,微众目前的主要产品就是微粒贷。
另一家受关注的互联网银行是阿里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但由于微众和网商的定位差异较大,从业务层面来看,微众在实际上所对标的,是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借呗业务。碰巧的是,蚂蚁借呗最近也公开了其上线1年的成绩。
对比之下,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据蚂蚁借呗4月21日公布的数据,借呗上线一年的累计发放消费信贷为494亿元。也就是说,微粒贷的累计放贷量,还不到蚂蚁借呗的一半。但从时间上看,加上试运营时间的话,微粒贷实际是早于借呗上线的。
用户数量不实?
不止如此。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实际上微众的统计口径是有点问题的。
所谓的“超过600万客户”,其实指的是有过查询额度行为的用户数量,而不是实际借款人数。事实上,截至目前微粒贷的实际用户大约在100万左右,而微粒贷是微众目前最主要的产品。
从此前深圳银监局披露的信息来看,也能侧面证实这一点。深圳银监局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1月18日微众银行试运营,到2015年12月末,微众银行首款产品“微粒贷”共开通白名单客户2034万人,授信客户352万人,累计66万人在线贷款128.17亿元,贷款余额74.95亿元。
我们可以做个比较粗略的估算。以深圳银监局的数据为标准,截至2015年底,微粒贷的人均借款大约为19420元。按照这个数据,再以微众公布的20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来算,数据公布时的实际借款人大致为103万。这和上述内部人士给的数据基本吻合。
微粒贷的运营模式是,微众方面先给部分用户开放白名单,“主动授信超过3000万人”指的就是白名单。进入白名单的用户,可以查询自己的借款额度,但是,只要用户有查询额度的行为,微众就会以“申请贷款”的名义,向央行调取该用户的征信报告。微众所称的600万用户,应该指的就是这部分用户。
事实上,此前有用户爆出此事的时候,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尽管微众方面试图说明这个举动的合理性,但仍旧难以消除公众两方面的质疑。一是部分用户认为有侵犯隐私权的嫌疑,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腾讯互联网征信水平的怀疑。
这也再次验证了腾讯在金融业务上的最大限制,社交数据的信用化,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腾讯为什么做不好金融?
腾讯在金融业务上的破局,始于微信支付。在此之前,财付通曾有漫漫几年存在感微弱的时间。以至于微信成了整个腾讯金融的救命稻草,理财通等诸多业务都开始依赖微信入口。
但从信贷角度分析,不管是微信还是QQ ,流量优势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于风控和定价。这对缺乏金融基因的腾讯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信用模型的有效性,都需要至少一个借贷周期来验证。
从信用链条来看,尽管在民间征信开闸时,腾讯也是轰轰烈烈的第一批尝鲜者,但至今为止似乎没有什么动静。另外,腾讯旗下也没有其他相关的信用产品,可以与微粒贷形成交叉验证。
另一方面,微粒贷所倚重的大数据,基本是以社交数据为主。但社交数据的信用化,从金融角度来说,其实是补充信息,而非支撑信息。
曾见证了美国数据金融兴起的王征宇博士,讲过一件事情。在美国排名top10的银行中,只有Capital One是30年之内发展起来的。它的发迹在于30年以前发明的一套系统,以三大征信局的数据为基础,做分析和决策。后来LendingClub想复制这种模式,并且尝试了另一个方向,将facebook作为数据来源和放贷依据,即社交数据的信用化。但这种方式最终宣告失败,只好回过头学Capital One,到美国征信局拿数据。
所以,社交数据的信用化,即使在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也没能真正落实。在现阶段的国内来讲,也依然只是个美好的故事。从本质上来看,腾讯依然面对着财付通时代的难题,就是金融基金的缺乏。在这个角度下,微粒贷需要在给出额度时去调取央行征信数据,也就变的可以理解了。
本文首发搜狐科技,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台风口的考拉”,一起关注互联网的八卦、深度和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