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之外,出行领域的创业公司们还有生存空间么?
2016-04-27 19:25

滴滴Uber之外,出行领域的创业公司们还有生存空间么?

从今年年初开始,嘀嗒拼车少见地频繁对外进行pr活动,这很容易让外界向资本动态(寻求融资?并购?)的方向去猜测,毕竟这家成立两年的拼车软件上一次融资还在停留在2015年5月,虽然数额巨大,官方宣称有1亿美元之巨,但在花钱如流水的出行领域,着实不多。与其同一时间段走出来的天天用车、51用车已经趋于沉默,而爱拼车在2015年上半年宣布停止业务。


“嘀嗒拼车目前覆盖了全国45个城市,有4000万的用户,700万的车主,最高的时候我们可以达到120万的日拼车请求,DAU(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200多万。”嘀嗒拼车创始人宋中杰昨日向媒体展示了一系列数据,并用“我们在这个市场上还是有很大规模的”来形容当前在市场的地位。言下之意,我们活得很好。


当虎嗅问及近期pr的意图时,宋中杰说,他们出发点没有那么复杂,并称没有新一轮融资,会坚持独立发展。“有钱没有钱当然很重要,有钱多你可以用钱去做更大的规模,但是取胜还是要去看你有没有抓准用户体验,你没有抓准,最后还是会淘汰。”


目前,嘀嗒拼车试图从社区的角度寻求和滴滴Uber们的差异,从单纯的出行工具,转变为“共享经济互助出行社区”,对,这是宋中杰给嘀嗒拼车下的定义。


寻求差异,讲社区故事


曾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人在谈到嘀嗒拼车时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已经有滴滴快的和Uber两个巨头在前面,不论往上还是往下,都会很难。投资人永远关注大头,所以他们下一轮融资会很艰难。”


但不管怎样,嘀嗒确实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了,并且是众多拼车软件中活下来的唯一一家。在宋中杰的表述中,活的似乎还不错。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我们每个月能有一千万的广告收入。”“我们有4000万的用户,700万的车主,今年返乡的订单达到141万单。”


宋中杰认为嘀嗒和滴滴/Uber有本质区别,而这区别是其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


其一:没有黑车。“它(滴滴/Uber)都是专业出行的,它的司机都是职业司机,现在用优步,早期也许还能搭到上班族,但是你现在能够碰到的几乎100%都是职业司机。不管他们怎么样做都是职业出行的。嘀嗒拼车是上班一族的,自己开车上路去搭人,上班一趟下班一趟,所以在我们的平台上是没有黑车的,因为不挣钱。所以我们和他们差异性越来越大。”


其二:没有动态加价,“比如说优步做促销很长的时间了,看上去很划算,但是上班下班的时候价格是多少?是2倍,甚至是3倍以上的价格,对吧?而嘀嗒拼车是没有动态调价的,同时我们的场景里边50%以上都是上下班的乘客,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不同。”


与此同时,宋中杰给嘀嗒拼车下了一个“共享经济互助出行社区”的定义。想从社交方面,与滴滴Uber们扩大差异化。


之所以要做社交,是因为由于是上下班拼车,同一个司机和乘客的重复拼到的概率很高,这和滴滴Uber上的司机乘客的陌生关系有所不同。“我们重复搭载比率在15%以上,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月有15%的人搭乘了两次以上。于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向半熟人的社区凸显,所以既有陌生人之间的社交与需求,也有熟人之间的需求。”


具体而言,嘀嗒拼车增加了车主和乘客的相互关注,乘客发布订单时可以@已加关注的司机和乘客,邀请接单或乘坐。另外,开放了顺路同行圈。能够看到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条路线的拼车所有乘客及他们的订单状态。


其实早在2015年年初,天天用车和51用车也讲过社交的概念,但最终并不如人意。宋中杰认为,其原因在于在用户基数和用户粘性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去做社交属性有些过早,因为用户的需求没有完全起来。


在滴滴Uber之下的生存


时间退回一年前,拼车市场有些眼花缭乱。在4月,51用车与天天用车相继宣布获得百度领投的C轮融资后,5月嘀嗒拼车宣布获得融资,同样是C轮,不同的是,相比较51和天天对数字的模糊处理,嘀嗒公布了具体数字——1亿美金,这一数字也被同行质疑过注水。


彼时,滴滴Uber还未涉足拼车功能(对应顺风车、人民优步+),市场一片热烈,猜测哪一家会成为拼车市场的下一个“滴滴快的”。这份热烈不是没有理由,一方面,几家均是创业老兵的再创业项目,经验颇丰:51用车创始人李华兵,投资人出身曾担任汉能投资集团副总裁,后来创建了千淘资本。天天用车创始人翟光龙,美团早期员工,也曾执掌短租网站蚂蚁短租。嘀嗒拼车团队脱胎于嘀嗒团,是惠普、谷歌前高管宋中杰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另一方面,交通部公布的《出租车行业指导意见》和《网络约租车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专车进入市场的资质、数量等进行了管控,同时对拼车出行进行了鼓励。


但到了5月下旬,剧情反转。门外的“野蛮人”Uber突然挥舞着大棒冲杀进来,已经合并的滴滴快的迅速推出快车和顺风车,疯狂的补贴让创业者脊背发凉。


直接冲击拼车软件的并不是与其业务相对应的滴滴顺风车——强调上下班顺路,不以盈利为主,难以随时响应,而是滴滴的快车和Uber的人民优步。后两者的优势显而易见,以专职司机为主随叫随到,价格远远低于出租车还有三天两头的打折。


尽管李华兵曾喊出要用全部家当抢市场,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滴滴、Uber分别投入了几十美金涌入其中。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顺风车、快车两者模式并无多大差别,用户只知道,“哦,这个便宜,用这个”、“哦,这个等待时间太长补贴太少,不用这个”。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这些创业小公司更多的被整合,或者默默消失。


而嘀嗒拼车最终会如宋中杰一样继续独立发展?还是与友商合并?不得而知。但在激战的用车市场上走到今天已实属不易,祝福嘀嗒。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