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蜜斯桃,编辑:卓然,头图来自:《平凡的荣耀》剧照
在刚刚过去的Q1,几乎每一个大厂人都有相似的感觉。
“忙,但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啥”。
不停地见人、开会、跟进新项目,但似乎又没有任何可喜的进展。
更让大厂人感到焦虑的是,在第一季度的每个月,几乎都有一个BAT级别的集团对外宣布,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架构调整”。
相比中小微企业,人数庞大的互联网大厂在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时,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无论是尝试新业务、调整非盈利业务、抑或是提高内部效率,都是动辄上百成千人职场命运的改变。
本期显微故事找了一群正在互联网大厂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的人,他们之中:有的人遭遇了集团“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机构变革”,他终于意识到“再也无法愉快地摸鱼了”;有的人在集团宣布架构调整之前,提前嗅到了氛围变化,在被优化前寻找好下家;有的人所在的企业尽管已经是行业龙头,但他却因内部“卷”得厉害,三年没有升职,自觉寻找新的机会。但更多的人则和我们反馈,如今工作不好找,跳槽也很难涨薪,大部分人只能一边忍受着变化,一边煎熬。
疫情结束,市场也恢复活力,但三年间所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深远。
身处时代洪流,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个体,还能做些什么?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阿里“去中台”后,我再也不能愉快地摸鱼了
黎子清 36岁 男 阿里 P8
今年年初,我收到了内部邮件,“阿里迎来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机构变革”。
邮件里说,新一轮的公司治理改革把原有架构变成1+6+N,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6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
阿里集团CEO逍遥子不再管全集团的业务,六家独立子公司自负盈亏。
按逍遥子的话来说,“多样性的业务,与其放在一个锅里、一个上市载体里端出去,还不如到了市场接受的条件,就果断地让他们单独面对资本市场,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这意味着阿里要变小,要变轻,要从一个巨大的集团裂变成多个小集团,每个“新阿里集团”下都有独立的运行逻辑和产业体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再也没办法愉快地摸鱼了”。
原本的架构,其实阿里内部就挺卷的,自负盈亏以后会带来新一轮的绩效考核,卷上加卷。原本熟悉的工作状态要变化,甚至职位、职级变化,也有可能是被动离职的开始,或者迎来一波大裁员。
以往前端岗位P7~P8喜欢把一些代码任务给到外包公司。为开源节流,后来这些外包业务都被叫停。有些部门为了自保,在年前就开始了新的布局和研发,争取调整后的生存机率。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位置感到岌岌可危,势必有一些人会因此而成为炮灰。
我也开始了二手准备,四处投简历,留意合适的新职务,有稍微高一点点的薪水,也许我就跳槽了。
都说金三银四,但是,很可惜,各处发出来的招聘信息就像是个虚假的幌子,聊了几个都没有进展,很多HR只是为了自己的KPI任务发布信息,公司未必真的有位置等着你。
大部分人面对这个情况,也是不敢轻易主动离职。尤其是疫情过后,大家发现工作不好找,恨不得降低薪水也干,实在不行也要忍到n+6,或争取更多的赔偿。
当然,集团太大,在大环境变化的时候,通过拆分谋求业务调整和增长,也很正常。
目前所有大厂都在变革,腾讯、字节、百度、京东所有互联网大厂都在走拆分的路。
独立运营是必要的。集团就像一台庞大的机器,当业务变多,变重,公司难免会变得笨重和官僚化,有些业务伙伴变成了卡脖子的合作,业务还得哄着他们才能换来生存空间。
我觉得目前增长点确实困难,但这一举措,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意味着可以拥有6家上市的公司,有所期待。
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幸运者和被需要的员工来说,是新的起航。
在“5年最大架构调整”前,我感到氛围不对,提前离职
姚文宇 41岁 男 某电商互联网大厂 总监级
我曾在某电商互联网大厂负责总监级工作,上个月刚从那儿离职。
这次离职算是我主动的,离职后,集团就宣布了“五年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这次调整,事业群改回为事业部,打通了自营电商和第三方入驻电商业务,实现了两个业务之间的“流量平权”。
零售部分,原事业群负责人变成事业部负责人,事业部按经营品类分为若干模块,品类负责人将获得更大权力。此后没有C-4,而C-2、C-3管理者的数量会激增,另外招商客服采销会放在同一个部门里。
物流方面,取消了原来的七大区域划分,把省份作为具体的经营单位,各个省份的负责人直接向总部汇报。这意味着管理层进一步精简,集团架构也更加扁平,调整后,普通员工到CEO之间的汇报等级不超过三级。
对管理者来说,架构调整似乎更加合理,减少冗杂流程。但实际上对于很多高层的职场规划却喜忧参半。
有人在职场擅长表演和邀功,凭借这次机会,摇身一跃,反而一些勤恳工作的人并没有被看到。
中高层管理者都面临着——把高级总监、VP、以及区域职能部门负责人强行洗牌,原有工作职能、职级被重新定义、变相“削藩”。
同时,我也听到很多同事吐槽,什么“架构变动跟逼迫裁员没有什么区别”,“强制安排、分配岗位”。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煞费苦心,不断因为“n+?”和各个部门的员工去讨价还价。其实,变革本身就需要适应的过程,但员工自身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如果被强行割裂,只会让一些表演者上位,失去原本的初心和干劲,导致真正可用之人失望离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精简中高层管理团队。但在此之前,我已收到“风声”,也就不再跟着调整做无意义的抵抗了。
如今的公司和我当时刚入职时,早已今非昔比。人越来越多,业务也越来越稳定,反而失去了最初和大家一起开疆拓土的激情。
入职这家集团前,我在政府部门工作过,凭借之前的一些人脉关系,整合了资源,开始了新的创业。
早在半年前,我就因为氛围的改变预判了苗头,开始了前期准备,当到达无法承受的阈值时,正好无缝衔接。
现在,我仍旧关注前东家的新动向,我也依然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有很深的情感。
我们之间就是换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希望我们在彼此的路上都能走得更好,彼此成就。
三年不晋升,哪怕在头部大厂也要准备“被优化”
邱安麟 37岁 女 某短视频大厂 职级3-1
我在一家以短视频为主的大厂工作了近3年时间,目前管理着一个团队,算个小中层。
虽然集团的业务越来越好,但这三年我一直都没有晋升,绩效和年终奖都在逐年走低,只靠着每年一次的调薪保持收入。
我们集团每年有两次绩效考核,分别在3月和9月,一共8级,由低到高对应着年终奖和月薪的涨薪比例,只要评级在中上等就有涨薪机会。
但我今年的绩效不太好,如果再不晋升就有些危险了。
未来公司一旦优化,就会优先考虑大龄且长久未晋升的管理层员工,也鼓励这些员工看看外面的机会。
目前我手里还有一些期权,这也成为大部分内部员工眼前的吊着的那根胡萝卜——“万不得已,绝不轻易离开”。
最近公司开启了新一轮的期权回购,首个期权归属日期在2022年4月1日前的,价格为税前每股155美元,和上次持平。离职日在2022年10月1日之前的,按照税前每股124美元计算,但是要在基础上有折扣,不管怎么说,可以踏实地回购套现。
未雨绸缪,我打算如果今年还不晋升,我就要试试跳槽了。只是今年疫情虽然放开,互联网大厂却普遍在招人这件事上更谨慎了。
我去聊的很多企业,都正在以内部调整为由进行架构优化,其中还包括很多总监级以上的管理层,真是卷到不行。
在外界看来,我们集团的短视频可能算得上“一家独大”,但疫情后,公司内部还是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成本限制。新业务的调整会让很多员工感觉“自己做的事儿和刚入职承诺的完全不同了”,但如果这时候你主动离职,拿不到赔偿,只能忍气吞声,一边干着一边骑驴找马。
有次业务缩减,被砍掉的部门甚至和HR部门掐架了,这件事的结果是,最后该业务的HR部门自己也被连带着优化掉了。
在我们内网的论坛上,曾有个HR留言的帖子被多人点赞:
“不干实事的员工,往往偷奸耍滑,满嘴忽悠。反而,做事认真且踏实的员工,大多不善言辞,对于公司老板或者同事的不公平对待,能忍则忍,忍不了就走人,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现象。”
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路在公司摸爬滚打上升的管理层员工,我们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伞,有次有个认真干活的下属被优化,我也想帮他争取一下,但还是没什么办法,毕竟我现在自身都难保。
所以,有些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员工离职后,我们大多都会和他们吃个散伙饭,祝福他未来的路越走越宽,优秀踏实的人不会被埋没。
我现在也只能选择“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发展一下新副业。这样,万一优化轮到我头上,短期内找不到合适薪水的工作,我也有个地方兜底。
00后员工期待“优化”,我频繁收到“贪腐”内部通告
俞蒙 34岁 女 某BAT大厂销售副总
我在一家以游戏、社交为主的BAT大厂工作,负责销售。
我们集团有万人级别,这也意味着每次市场出现变动时,我们的每一次架构调整都要更谨慎,也更“痛”。
去年,集团就推进了一次架构调整,涉及两个事业群、一个子公司和五位集团副总裁,主要的方向就是降本增效,将图文内容和媒体的权重降低,集中发力短视频领域。
优化往往意味着,一些人走,一些人转岗,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变得不安。
当时我就听说,媒体那块有不少编辑、记者可能面临自寻门路的情况。幸运的是,我所在的业务部门业绩还行,广告收入甚至比预期还好。
相较于其他部门,业务是带来业绩的,只要用业绩说话,就能挺直腰板。业务管理者对业务销售人员也相对宽容,就是这么现实。
但身在集团之中,哪怕自己的业务变化不大,依然会感觉到大家紧张不安的气氛。
其实我也好几次接到领导的要求,对我的部门进行优化调整。但我开始找下属谈话时却发现,其实大部分中层和基层的员工都已经收到风声,甚至准备好被优化。
对一些员工来说,优化意味着拿到补偿,不失为一个短期内增加收入的方法。
此外,有些“老油条”在岗位上呆久了,也对工作热情不高,拿一笔补偿再去寻觅新的机会,也未尝不可。
有些和我同级的员工还没看明白形势。他们觉得,优化算是PUA下属,刺激在职员工的某种形式,杀鸡儆猴,让下属有紧迫感。
没想到,那次他去谈优化时,很多00后员工直接在面谈时呛声,“不满意就快赶紧把我们大家都优化掉吧。”
除了减少人员,集团也开始把更多人往视频业务、AI业务上转移,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就招新的人才,增加新鲜血液。
在这种大环境下,内部贪腐的问题也开始被重视了。
外界看起来,我们一片祥和,但实际上我们近几年经常在内部邮件里收到“XXX违规用外部公司走账、XXX因贪腐禁止录用”等全员通告。
经常收到这样的邮件,难免会感到唏嘘和恐慌。一些平常打交道的熟悉同事,可能突然就被“离职”不见了。
如果把去年整年计算下来,人员的流动差不多也要8000以上了,人力资源不断地招聘,又不断地流失掉。
看来,今年还要进行几轮的优化,降本增效将成为常态化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蜜斯桃,编辑: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