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Q中国的一篇《17岁CEO王凯歆:风口少女的神通与孤独》在创业者的朋友圈疯狂刷屏,把王凯歆和神奇百货推向了风头浪尖。从2014年开始,90后创业者就以一贯高调的姿态持续不断地博取着大众的眼球。从马佳佳到余佳文,再到王凯歆,这似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站在风口的神奇百货
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会上,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提出了一个观点,网红是2016年最激动人心的现象。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成为网红。如果不具备成为网红的能力、潜力、魅力、影响力,那就不要创业了。
其实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也许投资人的考量标准是这样,但这并不代表成为网红对创业者百利无一害。负面的消息,传播速度总比正面的要快。一些年轻人为了成为网红可能会走上不寻常之路。
我可以想象一些高中生通过他个人能力在互联网上短时间内赚上百万,但我不认为他能很好的管理一个公司。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创业论坛,看到王凯歆分享成功之道。但是投资机构一味地让她参加各种活动,各种节目,却不考虑舆论来袭带来的后果,会对她心理上造成了一定伤害。资本机构在提供资金和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把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资本机构的推动,创业怪相的产生
当今的中式创业氛围,不乏有些浮躁。融资夸大,数据造假已成了行业公认的事实,但这样似乎并不能满足一些资本机构的野心。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企业都存在数据夸大行为,人们的注意力被其分散。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进行数据夸大行为,这种竞争市场就逐渐趋于饱和,继续数据造假就不再会获取到庞大的关注度。那么就需要一种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来获取人们的注意力。所以通过包装自带新标签的90,95后,打造一个"传奇性"故事,抓住广大创业者的诉求,制造关注度,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对投资人来说:一些投资人希望年轻的CEO去参加各种节目,接受各种采访,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加大知名度,从而让大家觉得自己也投了一家知名公司,一方面造成一个产品很火的假象,那些造假的数据也顺理成章成了"真实的数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下一轮资金的接入,方便退出。
而对于这些"被选召的孩子们",不管是吹牛逼,数据造假还是炒作。利用这些方式,只要你火了,那么你以后在金钱方面可能就不用愁了。只要心理抗击能力不错,即便是通过一些不好的行为火了,那些负面的评论,可以靠时间来冲淡,也可以利用出名后所得的利益做公关,从而消除人们不好的认知。
现在创投圈有个怪相。CEO的出名程度与公司估值成正相关。产品数据不再是衡量公司的唯一标准,而CEO的火热程度却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公司的价值。
天使投资人释羽然表示资本的退出获利时间一般3-5年。看来某些机构找到了一条便捷之道。看看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以ERA为例,一款很少人使用的软件,因为其CEO是个网红型95后创业者。一年融四轮融资,估值1.2亿。不管其真假性,其速度堪比火箭发射。我很好奇以往的投资界,有没有这样的先例。
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一个标志性故事
这个时代,创业者们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来安慰自己选择创业这条路是正确的。而王凯歆很容易就成了人们的榜样,大家以一贯鸡汤式的思维自我安利,17岁的她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做到?人们就是特别喜欢这些天才,确不能看清他们背后隐藏的真相,也不能思考现象产生背后的运作方式。
对媒体来说:为了争取利益,都希望制造一个大新闻。紧追热点,但多数媒体为了节约成本,确不考察其真实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那么媒体报道的是少数情况还是多数情况就显而易见了。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包括:影响、时间性、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狗咬人太多了,所以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了。但是人咬狗就从来都没出现过,占了异常性,吸引读者,关注度高,相对的新闻价值就高。
那些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情不是新闻,而那些很少发生或偶尔发生的事情才是新闻。在这大众创业的时代,成功的创业者能有多少呢?而那些被包装出来,自带光环背景的创业者,就成了创业者的榜样,人们心理的慰藉和时代的象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造假成本太低,没有一个正确,有力的惩罚机制。反正吹牛不用上税,还能赚钱。面对那些数据造假的公司,当然,在大天朝,法律还是支持你的。
媒体喜欢报道"天才型"年轻创业者,吸引关注度。投资人喜欢投被媒体关注的年轻创业者,方便下一轮资金的接入。创业者喜欢数据夸大,制造热点。大家也都喜闻乐见了,这对三方来说是一种何乐而不为的事情。但是这依然掩饰不了泡沫的存在,最终倒霉的可是最后的接盘侠。
从这次事件来看,不得不承认,王凯歆将会成为95后创业代表。不管以后有关于优秀的95后,还是关于浮躁的95后报道时,媒体都会带上她的例子。
在这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不要盲目跟风
现在一些创业者的思维可能会发生转变,以后考虑的是怎么才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投资机构包装自己,而不再去思考如何打造一款用户喜爱的产品。
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前没创业就OUT了。希望各位媒体之后少报道点那些所谓成功的90后创业者,成功表面之后多是不为人知的秘密。多采访报道那些失败的创业者,他们路上的坎坷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可参考之处。
创业失败可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笔者身边创业的90后小伙伴不少,创业失败的也不少。有钱的90后赔几百万的,没钱的创业后欠债数十万的大有人在。当然也有赚钱的,然而赚钱和赔钱的相比,不用多说,结合你身边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便可知晓。
95后CEO有炒作嘘头,进行包装是资本方惯用的手法。年轻创业者不要被泡沫冲昏头脑,总想着纳斯达克上市。现在不出事,以后总会出事。只有相当大的知识储备和成熟的经验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础。多积累,厚积薄发,总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段进行创业。
关于王凯歆的产品数据,商业模式方面,我就不做过多评价。之前有一些文章对此做了剖析。作为96年的大哥哥,其实我觉得她应该享受现在这个年龄该有的生活,而不是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短时间内的成功,只会让内心无限膨胀,心理上发生的改变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忘了告诉大家,一些年轻人不是没能力成为创业圈网红,而是他不想那么做。其实我们更应该感谢这类朋友,他们拒绝了资本方的诱惑,为这个浮躁的年代增添了一丝平静。
作者95后创业者,微信woainiww5201314,关注90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