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2016-06-06 15:15

分答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有段时间没出现这样的现象级产品了。就分答的现状,分析已经很多,颇有一些共识。老问题也被重新提起:共享经济怎么搞,知识该不该收费等等。


知识论斤卖还是论个卖


分答一开张就收费,尤为引人注目,甚至被笑吃相难看。但吃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利什么内容。如同给年轻人做职业咨询,总是建议先想清楚五年十年后的规划,再反推现在的抉择。分答的愿景也要放在更大的趋势中讨论。


互联网发展至今,貌似免费是趋势。其实只是信息的复制成本趋近于零,而知识的生产成本更高了好嘛,创新就更稀缺。要覆盖成本、创造营收,目前主流模式是第三方付费,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获得足够多的免费受众,用数量的微利变现,来覆盖知识生产的高额成本。


IMG_8178.JPG


但这其实还是一种“前互联网”模式:以媒体广告最典型,还有打印机-墨盒、特价菜-酒水、商场免费存包等案例。如果认同扁平化是互联网更长远的趋势,第三方付费显然是违背的。最终就应该谁受益谁埋单。 相对第三方付费靠数量取胜,这是质量取胜的路线。


过去也有为知识的质量付费的模式,在今天看来,其质量存疑。在行相当于咨询业O2O,传统咨询加上财经媒体、商学院,广义的商业智库产业最经常被黑的点就是脱离实践:“身家十万的人教身价十亿的人怎么做生意,月入几千的人(时尚编辑)教月入几十万的人怎么消费。”这些行业真实的价值,往往并不是其公开声称的那样。见本人旧文《商学院为何不言商》《管理咨询的寓言》《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


在工作中不时会有创业的灵感,但绝大多数就是想想。其中一些还是可行的,因为后来被别人实现了。加以反思,除了资源和行动力不够,普遍的一个问题,知识存在缺环。整体知识也许能赚10个亿,局部知识一毛也不值。


总之,为知识的质量付费,一定是嵌入协作,直面现实,形成闭环。传说福特公司有台机器坏了,无人能解决,外借一工程师,经过研究,在某处画圈,取出若干线圈,果然修好。功臣要价1000美元,其中一美元是粉笔钱,999是知道在何处画圈。 老福特挖此人未果,索性买下他所在公司。


这也和此前的免费兼容,即标准化知识免费,定制化知识收费。标准化知识作为定制化知识的模块,未来知识是开源的。微软以前卖盒装软件,跟印钞机一样,如今却沦落到,丧心病狂地免费升级Win10,都没人搭理。


分答和在行的互补


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往往不可兼得,要数量,就像果壳做的科普,相对浅显;有质量的知识,总是艰深的。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知识又需要很大的基数支撑,分答+在行,能不能搭起 一个轻重平衡的结构?


分答有两种付费方式,支付个人设定的价格提问,第三者付费1元偷听,由问答双方平分。后者居于整个系统的中心地位。偷听收入的激励是巨大的,尽管国民老公设了3000元的高价,某提问者还是能从偷听收入中赚回来好几倍。



有这样的榜样,显然问答双方,首先考虑的是偷听受众想听什么,而不是自己真心想问和答。就像非诚勿扰男女嘉宾,在摄影机前的言行,肯定和私密状态的交往完全不同。因此分答整体是某种第三方付费模式。


在行直接付费,显然追求质量,开张一年来略显温吞,显示还需要教育市场。在行也面临传统智库的实践挑战。据不完全了解,在行交易双方约定线下或电话交流,主要还是传统咨询和商学院式的座谈,介入买方业务较浅。而客单价较高,相应潜在用户持观望态度。


现在有了轻量的分答,可以作为在行的入口、前戏。理论上在行也可以变n夜情,向后延伸大型咨询或协作项目。分答本身也可以加重一些,比如“连问”——在一个主题下打破砂锅问到底;“团问”——不怕要价高,网友们可以众筹调戏国民老公。“团答”——专家组团回答一个主题,等等。


分答另一个想象空间是打通摄像头做情境问答。短小精悍,比在行适合移动端。参考微博网友乐此不疲,把见到的鱼,甚至吃剩的鱼骨,传给大V“开水族馆的生物男”辨认。可以先从试题答疑、IT、医疗等专业类目入手。情境问答也离协作不远了。


不管怎样,分答是个好的开始,打开了知识付费的门,通向定制化知识的大门。


学习不如跳舞?


上面的讨论,都是基于果壳的既定战略:变现知识。但在知识数量和质量外,分答团队还面临另两条路线之争。


分答初出茅庐,已经充分暴露出娱乐的潜质,国民老公及其提问者,给群众演示了马太效应。这也是本文开始提到的,业界达成的共识。这一把是干成了,但也挑战了既定战略。知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越来越多“喜当爹是什么感觉”,这样的体验性问题。


人美也要多读书.jpg


这才一个月,分答团队也许该开始考虑取舍了。按这个势头,很快,分答在果壳整个盘子里的战略权重,将超过所有其它业务之和。


战略决策的艰难就在于,没有回头路。当选择一个方向,就放弃了另一个方向的全部,全部的未来。历史不能试验,你永远不会知道,如果选择另一个方向,会发生什么。社交-娱乐问答vs知识问答,受众、运营显然是不兼容的。


这是场豪赌。社交-娱乐问答已火,但有微博、足记等产品的前车之鉴,可能很快审美疲劳;而知识问答,理论上更可持续发展,但能否打通分答-在行-咨询项目-协作的全链条,会不会成先烈,都是未知之数。不过只火一阵也比一直不火强啊。


取舍不需要扼杀一个,更可能分拆成两个,卖掉一个。可以在社交-娱乐问答最好(还没变坏)的时候卖掉,卖给调性更合的平台,卖给AT,换一大笔钱,继续供养知识的理想。也可以卖掉传统的科普业务,投奔贵圈,和光同尘。在商言商,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最坏的选择,是什么都想要,搏两兔,不得一兔。


创业者决定了创业项目的高度。姬十三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商人,很难得,这两种品质能集于一身,造就了他迄今的成功。但总会有一边重一些,大家都来猜一猜,是哪边重。我想很快就能见结果。


2016.6.6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