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微软262亿美元巨资收购社交网站领英,各界对此番豪举多方解读、褒贬不一,PK论点如下:
正方观点—— 双方战略协同效益不可小觑
1、当下合适的标的公司较少。
微软要进行转型,为了跟上时代,需要工具、平台和用户,领英是少有合适的标的公司。
2、为微软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微软若以企业市场作为发展重点,拥有全球最多企业用户的领英无疑和微软拥有足够多的合作机会。包括强化office365社交属性及身份认证、整合office并打造需应变的社交学习功能、将微软Daynamics CRM与领英Sales Navigator整合等。
3、给微软带来数据价值。
领英能够为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带来重要的用户行为数据。
4、不想成为大数据公司的职场社交网站不是好领英。
我们心目中的领英是一家职场社交网站并对此估值。然而领英拥有的精密数据驱动方法论,并不断在技术研发方面改进,甚至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司营收数据。
反方观点—— 物不美?价不廉?又一次败笔?
1、微软价格“太贵”。
每股196美元的收购价相对于领英上周五的收盘价有50%的溢价,262亿美元的总收购额相当于领英2017财年预期EBITDA的20倍以上!
2、领英的增量市场前景不高。
领英过去数个季度盈利情况并不乐观,用户增数也成为了天花板。并且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多公司不招人甚至裁员,这种情况下对职场人士需求不大。
3、未来两家公司的整合也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1.企业文化冲突,微软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最终要形成销售的软件文化。但互联网时代谈的是用户,领英收入来自于企业招聘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广告。2. 产品维度不同,一方面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社交网络,一方面是面向企业级的传统架构。
4、历史若干次“不够漂亮”收购案例。
从以往微软85亿美元收购Skype、60亿美金收购aQuantive、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历史业绩看,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起收购。
然而因为本次收购事件,中国品类众多的“社交平台“也兴奋起来了。
But——
Hey,Guys. 不是所有的职场社交网站都叫做linkedin,好咩?
什么样的公司能够产生天价估值?又是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创造大量社会价值并形成垄断地位?这就是良好的网络效应。
那么网络效应是什么呢?
形象的说来,一家呈现良好网络效应的公司会有如下表现:产品的用户越多,该产品对其他用户的价值就越大(有时是对所有的用户),即产生社会效益,并且能够将已经创造的价值转化为现金流。
举个“栗子”来说,越多的人拥有手机,手机对于网络中的每个人就越有用,互联网相关的一些业务就产生了网络效应,比如搜索引擎和操作系统。鉴于还不够形象,咱们用两种特定类型的网络效应分别举例:
第一种是间接网络效应,一种商品催生了其他有价值的、互补性的商品时,即产生间接网络效应。EG:苹果电脑及计算平台及外围设备(磁盘驱动器、键盘、其他链接设备)。
第二种是双向网络效应,产品的用户有了增量,能够提高互补产品对另一组完全不同用户的价值,反之也成立。EG:硬件软件平台(如windows——英特尔芯片),两种产品并不相互依赖,但一个产品的成功对另一个产品影响很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行业巨头们是如何淋漓尽致的利用“网络效应”此把利器,一步步巩固地位形成垄断者的。
“举栗”:仅此一家的社交网站——Facebook
社交网路的鼻祖其实是成立于1995年的theGlobe.com,当时theGlobe.com颠覆了Vsenet的概念并于1998年上市,不幸的是此公司在之后的网络泡沫危机中失败了。
扎克伯格和他的其他创始合伙人于2004年看到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后创立Facebook,他们从大学网络找寻切入点。最初坚持的基调就是:不将Facebook简单看作在线工具,而是坚持看作一个社会公器,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数字电话簿。
Facebook的一个成就是摧毁了一些早期竞争对手,他希望创造性地领导市场,打造一个伟大的产品,该产品将重塑千百万人生活。2006年8月,公司成立近两年半后,Facebook终于面向全世界,扩大了注册用户和各项功能属性。至2007年3月,Facebook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000万,之后便推出了“梦想平台”——Facebook平台,7个月后,活跃用户超过1亿人。
Facebook快速增长就是因为网络效应。其中平台战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整个网站更加有用,从而有吸引了更多用户,因此有更多的开发者来寻找受众或客户群体,这样就吸引开发者创造了又一个网络效应,比如围绕着Facebook搭建商业模式的Zynga、Pancake和JibJab。随后Facebook又和微软扩充了现有的战略性广告交易。并且随着它的成长,可用性也增加了,相比而言,其他如Myspace和Friendster的社交网站变得不那么有用了。
而这种网络效应的影响力可以称为“社交图谱”,即Facebook用户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而这种最终效果就是用户群体和社交应用可以实现指数增长,因此,开发人员可以在Facebook的基础,建立社交应用程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更广泛的说,扎克伯格将Facebook想象成了几乎所有电子设备之下的一层平台。包括2008年推出的可以登录到企业网站的Facebook Connect、2009年收购的FriendFeed、2010年推出的Open Graph,终极前景是,将取代名片夹、手机、电子邮件、短信和圣诞卡等等。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垄断者。
“举栗”:霸主地位无法撼动的Google
搜索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效应服务,越多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并点击优化结果,就越能优化搜索结果,从而产生更多正反馈,吸引更多用户。
从技术层面看,Google提供了最大(例如最大的电子邮件储存量)和最好的搜索引擎,以及许多人认为最好的辅助服务。作为一个积极的网络效应结果,Gmail和其他应用程序能够强化搜索关联广告的能力,从用户的邮箱挖掘有用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作为广告目标。
谷歌的核心搜索技术使它拥有对互联网信息搜索和关联广告的霸主地位。许多其他的应用程序,如Gmail、地图等,则巩固了这一地位。当规模经济的施展空间被利用到了一个很大的输出范围,就自然通过网络效应产生了Google搜索和关联广告的霸主地位。
再回过头谈谈linkedin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linkedin,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为全球众多劳动力的每一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包括没有工作的人找到一个工作,包括有工作的人找到梦想的工作,包括有梦想工作的人怎么变得成功等等。
无独有偶,2014 linkedin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年说过,希望建立起由包括“人、公司、工作技能、工作、高等教育机构、学校”组成的“经济图谱”。当这些经济元素交织在一起,又能够更好地观察到经济元素之间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为之产生解决办法,形成良性循环以及产生更具影响力的网络效应。
从两年前的豪言壮语,到今日的江山易主,两年后,linkedin又会成为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