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Vice中国内容总监朱薇(Madi)。该图由虎嗅拍摄,未经允许,不可以用。
是马东告别爱奇艺找到一群会说的年轻人一起妙语连珠,还是故宫突然席卷社交媒体的俏皮营销;是于困困在手机上为“当代林徽因”们打造的客厅,还是B站up主Mr.Lemonix 给雷布斯混剪的鬼畜单曲……时间又走过一年,哪个“脑洞”让你依然可以回味其中妙意?
创意不老,脑洞依然很大。
新一年的虎嗅“最受尊敬的脑洞”创新奖评选已经启动。今年,我们不仅想让你看到“脑洞”候选产品的最终形态,更想通过访问创意团队探究一个“脑洞”产品从创意到实现的全过程。
2015-2016 年度“脑洞” 候选产品的系列报道将会陆续刊出。今天推荐的“脑洞”是 ——Vice中国纪录片《触手可及》 。
一部纪录片, 让陈冠希踩着去年的年尾,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和7年前那一场让他颇有点猝不及防的 “坦诚相见”不同,在这一部三集,摄程19天的影像中,陈冠希得以以更自得地方式展示他自己,他的生意,他的玩意,他的主意或主义。对于纪录片我们自然希望是能无限地接近真实,尽管碎片化的剪辑中,你看到的终归是想让你看到的,但这也足够让人们试着重新去认识这个被打上太多标签的陈冠希。
与2008年 “艳照门”事件后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指责不太一样的是,纪录片《触手可及》所呈现出来的陈冠希获得了大量的赞许, “男神”、 “酷毙了”、 “碉堡了”......人们似乎又一次马不停蹄地从一边跑向了另一边,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当然了,也有人评价称这是一次大型的 “强行洗白”,或者应了制片人朱西(Billy Starman)的话,“看完这部片之后,喜欢的人可能会更喜欢他,讨厌他的人可能会更讨厌他。”
争议几乎是必然,这并不妨碍这部纪录片在去年大火了一番——播出首日播放量近千万,后两集上线后播,放量更是一路延烧。随之大红的,还有本片的制作方Vice中国。
所以,Vice中国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想出了这么一个idea,又是如何操刀执行的?在某个雨注如瓢泼的好天里,虎嗅赶到Vice中国位于北京草房胡同里的据点,跟他们的内容负责人朱薇(Madi)聊了聊。
在您自己看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是让你个人觉得惊喜的?
其实整体上并没有什么东西是特别惊喜的。因为陈冠希之所以成为明星,他本身就是特别具有镜头表现力的一个人,而他又基本上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所以这整个状态是非常好的。
其实他一旦选择,他愿意来做这个事情,他的办公室、朋友圈包括他在后台、保姆车上面所有的状态他开放给我们的。
这个事件,我们双方之所以能很快达成一致,就是大家之间没有什么猜测,或者谈判要保留些什么。
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一方面Vice借陈冠希扩大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陈冠希借Vice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从结果来看肯定是这样的,但是说实话从开始拍摄之前,我们都没有太去想这个事情。
其实在纪录片播出之前,包括我们在前期沟通的时候,跟腾讯这些平台讲,我们做了这套片,你们要不要做首发,会推地更好一点之类的,所有这些平台给我们的反馈都是观望的。
就是大家期望结果不是很高?
我觉得大家都在猜测,有的可能会在想,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些需要规避的东西,因为这个人还是有点敏感。有的平台就会说先看一下吧,有的我们也看了一下,就说这个是不是太日常了之类的。
可能从媒体的视角来看,大家对明星这一类的人物见多了,可能反而对这个事的判断会有一些不太准确。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也没有太去想明星效应会给我们带来多少东西。
你们的内容风格和你们的内容想法特别不一样,你觉得是现在市场上需要这么一种东西,还是你们在引领一个市场?
不管是做杂志、视频还是网络媒体,Vice的传统核心,即亚文化,或者是朋克文化依然在Vice中国身上体现着。
现在出现了不少不管是语言风格,还是选题风格都与我们(Vice中国)相类似的媒体。这种比较,会让我们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亚文化不应该只是一个标签。它是带有抗争色彩的,跟主流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它的概念会有变化的,比如曾经亚文化的摇滚乐现在也变成流行文化的东西。
我们想做的并不是一种标签式的亚文化,大家有心看什么,我们就High一下,迎合市场做。
现在不管是主流文化,还是所谓拿亚文化当标签的媒体,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不太清楚它到底在传达什么。
你们有没有受到来自某一方面的压力?
你指什么压力?
监管方面的,有没有人找过你?
暂时没有。
一点都没有?
没有,你说的这种直接的政府审查是没有的。因为我们的视频都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去输出的,他们本身有一个审查的机制,也会遇到跟我说,有一些东西不太合适,我们也有撤掉过的、修改过的。
纪录片里陈冠希说到了“有关部门”,这个应该没什么事儿吧?他的台词不是设计过的吧?
没有。
那就是直接说的?
我觉得这个可能没那么敏感吧,其实我们一开始也进行了很多自我审查,去设想。毕竟我们还很小,还没有太直接地跟一些部门去对话。我们也在摸索,这一条界限在哪儿。
你们的文章里为什么总用一种让人感觉戏虐或者调侃的口吻,在批评或者批判一种装逼的态度?我觉得这个是你们有意而为之,还是你们觉得实际上这个也是一个亚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实Vice Global是带有一种很强的讽刺意味的,这在西方文化里是特别成立的。而就Vice中国而言,王戈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在英国受的教育,英国人本身就擅长讽刺。我们在开始定基调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这个所谓的讽刺也好,或者里面有一些幽默也好,你不管是翻译成中文,还是去写成中文文章怎么定这个调。王戈在这个里面,确实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调性,但是我们也一直在摸索。
幽默感是我们在写文章时特别想要去找的。我们一直招骂就是因为很多人理解不了这个东西,就是他跟你较真,或者根本就没看完这篇文章。但不影响我们继续去探索这个方向。
我们的幽默感肯定是需要建立在有观点上面的。
下一个准备点燃的爆点类似于陈冠希这种的,有在酝酿吗?
没有他这个级别的,但是其他的事情我们肯定也是想实际去做的。
随着招人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大,你们可能就成为主流媒体了
我觉得不好说,不用去定义我们是主流还是小众媒体,我们肯定是希望影响更多人。
比如说像MTV这样的起落,它其实文化是一方面,然后商业又是一方面因素。我不知道我们能做到哪,但是我们肯定会尽量保持,持续地给当下的年轻人去输出该输出的东西。保持我们的想法去走,能走到哪一步就只能看现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