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与监管层、地方政府、中方合作公司的漫长博弈之后,亚马逊在今年9月初正式宣布其云计算业务——AWS在中国正式投入商用,但最佳市场时机已经错过。
对亚马逊来说,在中国摸爬滚打十余年,无不充满遗憾与不甘:截至2015年底,据IDC统计,亚马逊在中国云计算的IaaS市场份额仅占4.3%,位列第六位。同期电商业务表现也半斤八两:按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亚马逊在中国B2C电商市场占比仅为1.5%,恰好也排名第六。
在中国以外的全球云计算市场上,AWS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据 Gartner 统计,AWS 全球市场份额高达 28%,其计算能力是后 14 家供应商总和的五倍,无论是服务种类、创新速度、客户经验,较之第二名微软Azure,均大幅领先。
遗憾的是,全球英雄也会遭遇本土陷阱,从政策、市场、业务三个维度的束缚之下,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外资厂商难有大作为,行业领导者最终将只会是在国内传统IT公司、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的三国杀的搏杀中产生。
政策:抬头就是天花板
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欧盟,几乎没有一个政府乐见外资在关涉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安营扎寨。云计算服务及相关设备也被中国政府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项下的两种核心类别。
在云计算领域,中国并无专门立法,但一般将其归入增值电信服务(SP)。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便已经明确外国服务提供商不能以跨境方式向中国提供电信服务。因此,外商在中国提供云计算服务,需同时满足《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电信条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等多个法规等相关监管要求。
综合看,设立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的外资电信企业的实质性要求包括四条:
1)公司结构应为中外合资企业;
2)外方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
3)注册资本应至少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若该企业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
4)外国投资者应具有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良好业绩和运营经验。
这意味着无论亚马逊还是微软,在中国开展云计算业务,均需与一家中资公司成立合资机构,从而导致企业运营、沟通、管理成本远大于美国,当然也高于本土竞争对手。中方合作公司大都不甘心扮演外资白手套。微软此前曾通过世纪互联落地上海,为当地政府机关引入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然而就在前不久,世纪互联又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企业混合云生态,形势再度复杂化;而亚马逊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从早期的网宿科技、金蝶到云基地,也数次更换。
对外资来说,唯一的政策飞地在上海,但更多只是一种开放的象征意义。工信部在2015年初发布通告称,上海自贸区外资可100%持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但是,由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大、耗电量大、对温度敏感,一般设置在气候寒冷的边远地带:谷歌在芬兰的数据中心则坐落于芬兰湾的一处经过改造的造纸厂厂房;Deltalis RadixCloud数据中心隐藏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处山洞里;Iron Mountain的数据中心则干脆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处地下一百米深处的石灰石矿。相比之下,上海夏季炎热、土地寸土寸金,外资要想在这里大规模落地投资云计算数据中心,既不理想,也不现实。
政策限制之下,亚马逊、微软无奈一再错失商机。目前,本土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占据明显优势,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阿里云拥有类似亚马逊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而其他的多强,主要来自电信运营商、IT企业、互联网平台型公司,比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IaaS市场占率加起来超过20%,此外,腾讯云也在奋起直追,与阿里云在政务云上激烈厮杀;浪潮、神州、华为等老牌IT公司,早已把云计算作为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此外,做CDN加速技术的起家的网宿科技,在视频、直播等细分领域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来看,在IaaS、PaaS 和SaaS 三大层次业务中,亚马逊均腹背受敌:
1)IaaS 市场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拥有国有电信运营商的先天优势:密切的政府关系、遍布全国的数据中心;华为、中兴通讯、浪潮信息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基础设备,相对于单纯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 优势在于掌握构建云计算的技术优势; 阿里、盛大等互联网公司科技出身、自主性大的优势使其能够更灵活地开展不同业务以满足企业需求; 网宿科技、世纪互联等公司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与技术,并依靠 上市公司平台转型开展 IaaS 业务潜力巨大。
2)PaaS 市场中,阿里云、百度BAE 等综合实力领先。由于低成本、快速、灵活的特点,并为开发者提供丰富的 API 接口,PaaS 平台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首选。
3)SaaS 市场中,云解决方案提供商用友、金蝶、东软在细分行业 IT 信息化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渠道与客户资源,但在国内市场尚未出现领军型企业。
市场:公有云中西有别
亚马逊面临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市场本身。从云的产权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公有云、专有云和混合云。在国际上,AWS的公有云领导地位毋庸置疑,从IaaS、PaaS 到SaaS均有完整布局 。目前,国内的公有云市场阿里暂有先发优势,而私有云市场则是百花齐放,华为、华三、联想、阿里、腾讯盛大均有布局。
过去两年,公有云在中国发展较快,由于配置灵活,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访问、不实际拥有云计算资源,特别是低廉的价格,诸多因素叠加推动之下,大量互联网创业企业尝试把IT系统架设在公有云之上。但是,与西方公有云居于主导不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5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378 亿元,其中公有云市场整体规模约 102.4 亿元,总体市场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阿里云的快速崛起,搭的正是公有云快车,但已经接近红利期尾部。阿里云的主要客户除了天猫、淘宝、天弘基金等阿里系企业外,80%以上都是中小互联网公司、甚至个人站长,具有典型的蜂群效应。“MYOTee 脸萌”的创业团队其支撑业务所需的云服务器、存储等 IT 资源,全部购买自阿里云,而每月仅需支付73元。安信证券则根据阿里2016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推测阿里云目前平均客单价为 718 元/月。
海量小微客户加上低单价,都导致国内大部分公有云服务都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当然这也是市场培育必须付出的成本,一如滴滴出行前期靠天价补贴抢占市场份额之后,大幅提价实现收支平衡。眼下,无论对于阿里云、还是腾讯云,相比盈利来说,跑马圈地更为重要。考虑到公有云的大量用户已经为阿里所获取,而那些具有想象力的大中型用户,却在公有云上迟疑不决,使得亚马逊、微软们难以在公有云市场分得一杯羹。
更多企业对于公有云意兴阑珊。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 2015 年的行业调查报告,针对国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抽样统计,偏好使用私有云的企业占到了 61.7%,偏好使 用公有云的企业仅占到 29.79%,不到私有云比例的一半。 大部分企业认为私有云更可控、更安全,成本并非主要首要考虑因素。 此外,由于目前公有云市场的技术标准是由云服务公司自行制定的,兼容性较弱, 如果企业一旦需要更换云服务商,迁移整体数据时,在数据格式、在线热迁徙、海量数据平滑过渡等方面都会遇上困难。
政府部门对于公有云的态度也较为暧昧。尽管早在2012年,中央政府就鼓励一些非敏感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以降低开支,但基于对安全、隐私的担忧,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观望。那些潜在的大金主——银行、电信及垄断性央企受安全性等相关监管限制,同时对成本敏感性较低,预计未来仍难以大规模使用公有云方案,而更可能采取为企业或整个行业打造的专有云方案。
趋势:争夺行业云
相比公有云,专有云想象空间无疑更大。
就规模而言,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5年,国内专有云市场规模为241.6亿元,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超过三分二。70%的企业采用硬件、软件整体解决方案部署专有云,少数企业单独采购和部署虚拟化软件,硬件厂商仍是私有云市场的主要服务者,其中国内设备厂商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主要为浪潮、华胜天成、中科曙光等老牌硬软件龙头。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搭建专有云的实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专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 50%的企业采用专有云后 IT 支出增加。所谓专有云可以是为某个企业专门打造的私有云,也可以是专门为某个特定行业量身定制的行业云因此,这就给行业云留下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既了解行业特点定制专门化的云平台,同时又通过共享的方式摊薄成本。
视频行业最先品尝到云计算的甜头。以移动直播为例,不过几个月时间,就从潜伏多年的边缘娱乐小站一夜蜕变为主流信息发布平台,但是直播平台的流量,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差波动很大,如果用户自建IT系统,就会导致设备在白天大量闲置浪费,而使用按时、按需付费的云平台,就可以节约大量成本。直播行业对云计算的爆发式需也催生了一家隐形冠军——网宿科技,它同时为斗鱼、熊猫、战旗、花椒等当红直播平台提供CDN服务。相比之下,亚马逊AWS仅有服务爱奇艺一家本土视频网站的经验,而微软还是一片空白。网宿科技同时还为直播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并试图从视频云为跳板,切入更广大的政企云市场。2015年,网宿科技一度定增36亿元,用以投入社区云、云安全及海外CDN,除视频之外,同时也把金融、制造业同时列为行业云的重点发展方向。
云计算厂商们都注意到:云计算的关注点正在从游戏、电商、移动、社交等在内的互 联网行业向制造、政府、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传统行业转变,因为对安全、稳定要求最高,金融行业成为主要突破口。
金融行业是无数云计算厂商试图啃下的硬骨头。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对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要求高,如果金融云能够被验证成功,其经验可快速向其他行业复制。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传统的IT架构已经难以容纳大批创新业务,也有迫切的“上云”需求,但是这种切换速度不会太快。
稍微考察下国内金融行业IT硬件切换的历史,就会发现“去IOE”的口号其实是雷声大雨点小,走得步履蹒跚,绝大多数银行在搭建IT系统主流做法仍然是IOE——以IBM大型机为主的核心模块,搭配小型机为辅,数据库采用Oracle,网络使用思科设备。但在云计算方面,考虑到国内外的技术差距远不如硬件那么大,加上数据安全的顾虑,外资公司的技术优势无疑被部分抵消,而且金融机构向云端迁徙的过程,注定不会一蹴而就。
但远景确实诱人:从 2012 年起,中国银联就建成了基于 OpenStack 的私有云平台来支撑其业务,历经三个阶段对 OpenStack 的调整优化,实现了 弹性计算、弹性存储、弹性网络、弹性监控、弹性数据库五大核心能力,目前银联的私有云规模已达 1000 多台服务器,负责企业的关键生产应用。按照中国银联的规划, 到2020 年,国内 60%的银行将完成在私有云架构上的迁徙,一个百亿级的市场机遇近在眼前。
然而,你很难想象,银联会选择让本土银行数据在一家外资云计算平台上运行,一如美联储需要鼓起多大勇气才会采购去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