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 2014 年就关注众筹行业(并投身其中)的人,我时常会收到亲朋好友或普通网友对众筹的提问。今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个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频率甚至高到了影响我的生活,那就是:我的同学/同事/后辈得白血病了,我应不应该在朋友圈的轻松筹里捐钱?
这个问题很私人,与其说是行业、科技相关,不如说是社会话题。比如我的某位朋友,就在质疑后辈募捐的过程中,与几位老同学吵了起来,不欢而散。然而,频繁出现的「轻松筹」三字,也时刻提醒我们这家平台,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存在。
轻松筹绝对不是新鲜词了。这家成立于 2014 年 8 月的公司,至少从 2016 年年初起,就频繁遭遇媒体曝光,无论褒贬。夸他好的媒体,常常说轻松筹把公益众筹做大,给了平凡人更多的选择。黑他差的媒体,则无一例外聚焦于「骗捐」,质疑轻松筹的资质审核及账款去向。
我们不禁疑问,假若真是「骗捐」,又怎么能做大呢?
首先,轻松筹现在大不大?可以说是相当大了。2016 年 6 月 1 日消息,轻松筹号称完成 2000 万美元 B+轮融资,腾讯、IDG、德同资本、同道资本参投,其估值也达到 3.5 亿美元。彼时,轻松筹透露自己拥有 6000 万注册用户,筹款项目已超过 60 万个,捐款人次接近 1 亿次。
轻松筹的 A 轮在 2014 年年末完成,由 IDG 出资数百万美元。上线仅仅 3、4 个月的平台,能斩获 A 轮,一方面是由于 2014 年末创业投资的繁荣或说「过热」,一方面自然也有其杰出之处。IDG 在 B 轮的跟投,以及腾讯等巨头的入场,都是对轻松筹模式及成就的肯定——而腾讯的入场或多或少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年下半年开始,轻松筹越来越多地在「朋友圈」露脸。
毋庸置疑,轻松筹能够将公益众筹这种「一直存在、一直边缘」的玩儿法普及给普通人、普及到朋友圈里,其产品模式绝非漏洞百出、一无是处。即便其饱受质疑的审核,也必然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才获得了「朋友圈」用户较为广泛的信任。
事实上,点开任意一个「白血病」项目,我们能看到,受助人的身份信息(以身份证的形式呈现),收款人的身份信息和关系证明,诊断医院及该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都是公开的。虽说轻松筹声明「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由于信息相对具体,又有考验社会关系的「同事、同学实名证实」,造假难度可称不小。在此种产品形态下,「没病装病」型「骗捐」的可能性就算不能完全断绝,发生几率毕竟是极小的。
然而,即便受助人真的都遭遇了重大困难,所谓的「骗捐」就不存在了吗?
当然不。更严重的问题至少还有两个,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善款的去向。
据现行规则,善款虽然直接进入收款人账户,但轻松筹要收取 2% 的服务费,其理由是第三方支付服务的费用。
那么,我们就要分开谈去向是否合理:2% 和 98%。
拿轻松筹依赖的支付渠道微信来说,支付手续费用在 2016 年下调到了 1%。轻松筹自己并无支付资质,因此需要向微信缴纳手续费。即便如此,1% 与 2% 的对比也较为明显,且在腾讯已入股轻松筹的当下,「不是我贵,是微信贵」的说法愈发显得左手换右手,早已引发了许多用户的质疑。
有网友指出,微信在 2016 年前的支付手续费是 2%,后下调至 1%;而轻松筹的服务费用在 2015 年 10 月前,是 1.5%,后提升至 2%。虽然按照官方的解释「从前赔本赚吆喝」,但逆向而动的反差必然会遭人诘问,想必轻松筹也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30 万元善款,轻松筹获取服务费 6000 元;而在轻松筹平台并不算罕见的 100 万元规模募捐,服务费用则高达 2 万。这不禁令许多捐款者质疑,自己捐的钱究竟是用来覆盖支付成本,还是成了平台盈利的一部分。
而 2% 服务费以外,归属收款者的 98%,也不一定能令捐款者「心里踏实」。不管在微博上还是朋友圈里,常有一些吃香喝辣、国外旅游、买包买表的用户,竟赫然被人发现是「轻松筹」中慈善项目的发起者,相关报道早已屡见不鲜。更有捐款者抱怨,发现收款人晒国外旅游的照片,在评论中质疑,居然遭遇拉黑——此类事态,不仅令围观群众哭笑不得,也着实伤了捐款者的心。
生病是不幸的,但每一个不幸的、生病的人,都需要社会大众的「众筹」救助吗?
很明显,就算大众的爱心是无限的,善款却显然是有限的。有限的善款,若要投入到无限的公益事业中去,则必然有得有失、有所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理解,都是将善款集中到「最需要救助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贫穷的,弱势的,与「国外旅游」「名车名表」似乎不大相干。
这绝非意味着国外旅游是错的、名车名表是坏的,事实上这些事物不仅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更代表了我们生活的追求。但需要搞清的一点是,没有大风刮来的善款,每一笔三千五千,乃至 5 块 10 块,都代表着捐款者本身的选择——选择帮助遇难者,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生活质量,不管是一个 LV包包,还是一根冰棍、一瓶饮料。
当被放弃的这部分自己的生活质量,变成了别人的生活质量,以旅游、购物的形式体现,「善款」的意义又在哪里?
因此,第二个问题在于,被捐助的,真的是需要捐助的人吗?
很明显,轻松筹虽然可以审核身份信息、关系证明,可以审核就诊医院和诊断证明,甚至可以如股权众筹平台一样审核参与者是否「足够富有」,但却极难(事实上也并没有)审核参与者是否「足够贫穷」。结果,一些本来比较富裕,或者至少家境良好、不算困难的家庭,在收到善款以后,与其说是「拿钱治病」,反倒更像「缓解了(本来不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变成了「得以维持正常的(较高的)生活质量」,这未免与我们捐款的本意大相径庭。
这绝非出乎意料——作为依靠互联网传播,与社交网站、社交媒体紧密结合的互联网众筹游戏,轻松筹及类似平台的使用者多为跟得上时代潮流、深谙互联网规则的城市人,真正最贫穷、经济压力最大的农村群体反而不可能是众筹慈善的生力军——即便跨越了认知范围了解到轻松筹的存在,即便能够熟练使用网页、app 提交信息并通过基础审核,他们有多少人有能力写出完整的(乃至煽情的)募捐文案,又如何发起自己同样位于农村的亲朋好友做「实名认证」呢?
不管在募捐可能性还是募捐效果上,农村住户显然都比不上经济状况本来更好、经济压力本来更小的城市居民。因此,轻松筹上的善心和善款,比起注入到最有需要的农村,反倒被城市居民肆意消费着。
然而仅仅如此,或许也可解释为审核不力、规则漏洞;但在许多捐款者的目光中,不仅「缓解经济压力」成了常态,「或许尚有盈余」也未可知。遭遇群众「凶狠吐槽」的众筹项目,多有天价的募捐数字,30 万都「嫌少」,在出具一系列治疗、后续治疗、养护乃至其他费用的证明后,100 万的癌症众筹目标屡见不鲜,而 300 万、500 万的天价也并非没有。这未免令人震惊,虽然癌症难治,真的花得了这么多钱吗?
在通常的募捐中,治疗费用往往是募捐目标本身,后续的抗排异药物等尚且有争议。若是算上护理、保养费用,捐款者未免感觉自己成了冤大头——喝粥也是喝,喝鸡汤也是喝,你愿意为鸡汤支付善款吗?
更何况,诊断证明绝不代表实际的「经济压力」。即便癌症治疗涉及许多自费药因此医保报销比例不高,但绝不等于「没有」,但轻松筹的发起者和规则设计者或多或少都无视了这一点。更何况,在统一医保之外,许多城市用户或许早已购买一份甚至多份不与医保冲突的大病保险,综合来看或许能够抵销 30%~50% 的费用也未可知。
不谈医保,不谈商业险,以诊断证明作为募捐账单,「狮子大开口」索要上百万元,在实际上绝对有「提高生活质量」「反而赚钱」的可能。假设 100 万元的白血病账单,医保和商业险负担了 30 万元,那么在众筹目标达成后,发起者简直是「狂赚 30 万」——更何况这 30 万并非来自商业活动,而是来自大众的爱心。
在证据难以搜集的当下,我们不妄自揣测他人的恶,因此关于「拿众筹赚钱」的问题,我们只谈可能性,不谈是否真的发生,点到即止。然而,即便不这么恶劣,即便众筹真的赚不到钱,达到账单 100% 的众筹目标就真的「合理」吗?
上文已经分析过,发起慈善众筹的多为城市居民,除去医保和商业险,自己显然是有能力负担费用的——事实上,就算是穷人治病,在「伸手向别人要钱」「指望别人发善心」之前,自己也基本要砸锅卖铁凑,或者找亲朋好友借款,「背上债务」的。
慈善的目的,最底一层是治疗「无钱治病的患者」,进阶一些可以避免穷人砸锅卖铁或背上太多债务,但在此之上,把「自己该负担的部分」都冲抵,恐怕绝非捐款者的本意。说到底,不管是孩子病了、兄弟病了、父母亲病了,家庭的责任感,亲情乃至孝心,最该尽的都正是身为病人家属的发起者。将这部分 100% 托付于他人,这是叫「众筹治病」还是「众筹负责」乃至「众筹尽孝」?此等众筹者所缺少的,到底是钱,还是人类基本的爱与责任感?
许多人担心的也正是如此。如前文所言,爱心无限,善款有限,任何「众筹尽孝」类项目,消耗的都是本应集中于穷人的善款——而当此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屡发生,本来「无限的爱心」或许都要打几分折扣了。
毕竟,生病或遭灾,本来就不是轻松的事情。轻松筹在减轻发起者经济负担压力的基础上,若真的让发起者「轻松」乃至「快乐」,那就绝非「慈善」了。
而是互联网要饭。而且是假的。